文化艺术 惠安,惠安人,惠安女,惠安新闻.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feed 2010-11-25T20:51:44Z Joomla! 1.5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泉州寺庙宫观楹联-惠安县 2009-08-10T11:02:26Z 2009-08-10T11:02:26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119-huian-yinglia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strong>平山寺</strong><br /><br />平地起精蓝,昔有名贤于兹脱白;山川多瑞气,久荒梵宇又见重修。——赵朴初(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撰、书<br /><br />平分秋色,古刹贞明飞壮采;山眺雪峰,禅风畅好重南闽。——苏渊雷(华大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撰、书<br /><br />座对云山明佛性,门环辋水印禅心。——传净撰、书<br /><br /><strong>净峰寺</strong><br /><br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良师。——弘一撰、书<br /><br />净土无尘,为俗客僧家留胜地;峰峦有意,招天风海色上高台。——陈景如撰<br /><br />闭目神思,六根皆清净;推窗远望,一隅独秀峰。——山外山人<br /><br /><strong>圆智庵</strong><br /><br />圆顶由来空色相,智珠着处放光明。——北宋·韩琦(宰相)撰<br /><br /><strong>登庸武庙</strong><br /><br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明·方孝孺(名臣)撰<br /><br />昔日汉室忠良将,今作人间福禄神。——清·弘历(乾隆皇帝)撰<br /><br />登史论功勋,武穆以前谁与匹;庸德臻神圣,文宣而后惟斯人。——曾平少撰、李慕韩书<br /><br /><strong>关帝庙</strong><br /><br />自结义桃园,为匡扶汉室,睁一双凤眼,展两道蚕眉,驰赤兔追风马,舞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智覆七军,威张九土,功盖三分,纵览春秋,羡左羊谊烈,管鮑情深,辄铄目澄心,捋髯昂首,使胸膛腾血气,肝胆激黎元,历千载韶光,灵慈神圣,赫奕豪雄,楮香不断。<br /><br />乃怀忠武庙,洎赏憩游区,傍四美霞溪,临独燃烛屺,背苍林踞虎峰,朝碧水飞舟浪,誉三李闻九苏,名扬全邑,秀蕴六工,艳凌五采,纡筹经纬,喜山海物华,渔农类盛,更蟠瓜累累,翔羽潜鳞,任翡翠丽琅玕,琳琅妍市肆,引八方俊彦,蹩躠蹁跹,留连眷恋, 锦绣纷呈。    <br /><br />——李江泉撰<br /><br /><strong>魁星庙</strong><br /><br />握权衡于天上,总出无私;布福禄于人间,但凭有德。<br /><br /><strong>城隍庙</strong><br /><br />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心。——明·张襄惠撰<br /><br /><strong>湖寮宫</strong><br /><br />血火当年,海天辉群像;升平今日,黎庶敬功臣。——蒋维新撰、吴庆赐书<br /><br /><strong>如是堂</strong><br /><br />如登彼岸,众生普渡;是入斯堂,觉路宏开。——林献章撰、王爱琛书<br /><br /><strong>东岳庙</strong><br /><br />殿拱森罗,失足便沉地狱;庵邻恒淡,回头即是西方。——张祖周撰<br /><br /><strong>崇武妈祖宫</strong><br /><br />浪打石为门,古地灵神扶极海;潮平波似练,中州圣主驾飞龙。——清·吏部天官李恺原撰、王家爱书 <strong>平山寺</strong><br /><br />平地起精蓝,昔有名贤于兹脱白;山川多瑞气,久荒梵宇又见重修。——赵朴初(全国佛教协会会长)撰、书<br /><br />平分秋色,古刹贞明飞壮采;山眺雪峰,禅风畅好重南闽。——苏渊雷(华大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撰、书<br /><br />座对云山明佛性,门环辋水印禅心。——传净撰、书<br /><br /><strong>净峰寺</strong><br /><br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良师。——弘一撰、书<br /><br />净土无尘,为俗客僧家留胜地;峰峦有意,招天风海色上高台。——陈景如撰<br /><br />闭目神思,六根皆清净;推窗远望,一隅独秀峰。——山外山人<br /><br /><strong>圆智庵</strong><br /><br />圆顶由来空色相,智珠着处放光明。——北宋·韩琦(宰相)撰<br /><br /><strong>登庸武庙</strong><br /><br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明·方孝孺(名臣)撰<br /><br />昔日汉室忠良将,今作人间福禄神。——清·弘历(乾隆皇帝)撰<br /><br />登史论功勋,武穆以前谁与匹;庸德臻神圣,文宣而后惟斯人。——曾平少撰、李慕韩书<br /><br /><strong>关帝庙</strong><br /><br />自结义桃园,为匡扶汉室,睁一双凤眼,展两道蚕眉,驰赤兔追风马,舞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智覆七军,威张九土,功盖三分,纵览春秋,羡左羊谊烈,管鮑情深,辄铄目澄心,捋髯昂首,使胸膛腾血气,肝胆激黎元,历千载韶光,灵慈神圣,赫奕豪雄,楮香不断。<br /><br />乃怀忠武庙,洎赏憩游区,傍四美霞溪,临独燃烛屺,背苍林踞虎峰,朝碧水飞舟浪,誉三李闻九苏,名扬全邑,秀蕴六工,艳凌五采,纡筹经纬,喜山海物华,渔农类盛,更蟠瓜累累,翔羽潜鳞,任翡翠丽琅玕,琳琅妍市肆,引八方俊彦,蹩躠蹁跹,留连眷恋, 锦绣纷呈。    <br /><br />——李江泉撰<br /><br /><strong>魁星庙</strong><br /><br />握权衡于天上,总出无私;布福禄于人间,但凭有德。<br /><br /><strong>城隍庙</strong><br /><br />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心。——明·张襄惠撰<br /><br /><strong>湖寮宫</strong><br /><br />血火当年,海天辉群像;升平今日,黎庶敬功臣。——蒋维新撰、吴庆赐书<br /><br /><strong>如是堂</strong><br /><br />如登彼岸,众生普渡;是入斯堂,觉路宏开。——林献章撰、王爱琛书<br /><br /><strong>东岳庙</strong><br /><br />殿拱森罗,失足便沉地狱;庵邻恒淡,回头即是西方。——张祖周撰<br /><br /><strong>崇武妈祖宫</strong><br /><br />浪打石为门,古地灵神扶极海;潮平波似练,中州圣主驾飞龙。——清·吏部天官李恺原撰、王家爱书 惠安历史上最长的对联 2009-08-10T10:59:09Z 2009-08-10T10:59:09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118-huian-changlia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在山霞镇下坑村中,有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关帝庙,当地人叫后塘武庙。在该庙后殿门槛两侧有两块各高一米多,宽七十公分的大石。刻有200字的长联,为惠安最长的对联。上联写关羽的形象和事迹。下联写三李村的山海景观和繁华景象。<br /><br />上联:<br /> 在山霞镇下坑村中,有一座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关帝庙,当地人叫后塘武庙。在该庙后殿门槛两侧有两块各高一米多,宽七十公分的大石。刻有200字的长联,为惠安最长的对联。上联写关羽的形象和事迹。下联写三李村的山海景观和繁华景象。<br /><br />上联:<br /> 惠安东园(葛上)老区地下斗争 2009-08-06T17:59:28Z 2009-08-06T17:59:28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116-huian-laoqudixiadouzheng.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br /></div><br />惠安东园(葛上)老区地下斗争 <br /><br />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沦陷,形势十分紧张。为了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发展革命力量,党组织派河昆山同志从厦门殿前回惠安,与特支书记曾炉接上组织关系,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在东园惠群小学任教,从事地下活动;同时惠安党组织在东园葛上村惠群小学组建地下党支部,柯昆山任支书,成员有侯如海,许文辛。葛上支部(也称惠群支部或东园支部)是在抗日战争年代建立的,是东园镇最早建立的党支部。 <br /><br />在组织领导核心建立后,接着便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工作重心,开办夜校、民校、组织“读书研究会”、组织学习《十月革命》等革命书籍、传阅《新华日报》等报纸;成立东后抗敌巡回宣传队。在惠群小学校内出版“小铁扫”、“星火”墙报;在校外利用标语、漫画、革命歌曲进行宣传;组织少年先锋队、儿童团举行故事会,内容有“小八路”、“红小鬼”、“石童子”等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于时,群众活动轰轰烈烈,抗日救亡如火如荼的火红年代。第二年,党支部又发展了陈铭、陈联芳、陈秀恋、黄银虎、谢霆、许庸等人参加,壮大革命力量。 <br /><br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国统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党开始进入地下活动。当时闽中特派员李刚同志,借南柳支部召开惠安特支扩大会,讨论增补委员及武装斗争等,同时也研究地下交通线问题,为了避开福厦公路关卡多不安全,经研究决定开辟新路线。即泉州的晋江通闽中区线路,由百崎或秀涂起船,首站在葛上,过大崎岭到赤埕、南庄、五柳、峰崎、三朱后到莆田界外转闽中。各站都有可靠的接头人;刈上柯昆山、赤埕的陈必明和王君婕、南庄的柯来法、崎峰的何必然、许埭的程XX、三朱的朱振法等人,均是对组织忠实可靠的交通员。 <br /><br />刈上村在惠安南部,背山面海,位置偏僻,地瘠民穷,群众基础好。 交通站地点,设在村南边下厝东北角小楼上。当时的地下交通员从泉州出发,经百奇、秀涂下船,就到刈上交通站,住宿吃饭过夜,第二天清早继续前进。于时,泉州(晋江)特委书记李刚、惠安特支曾炉、朱汉膺、陈忠炟等各级领导人多次来这地下交通站,召开秘密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布置工作等活动;交通站负责传递情报,护送地下同志,保证膳宿,筹集经费,有时也兼输送军械的任务。对这条交通线,朱汉膺同志十分赞赏说,它全可靠、食宿方便、迎来送往,作用重大。 <br /><br />地下同志人来人往,造成学校经费开支困难,教师薪水菲簿,生活艰苦,一日三餐地瓜干,没有配菜,只能沾一点豆酱油伴食,当时有一个“咚——术”的故事,(即指吃饭配菜,三餐酱油,筷子伸入放酱油菜钵里沾‘咚’一声,再往嘴巴一吸‘术’一声,戏称‘咚——术’),生活上的艰苦乃奋斗,至今上年纪的群众记忆犹新,传革命人苦中有乐之佳话。至今上年纪的群众记忆犹新,传革命人苦中有乐之佳话。当时群众对教师为革命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发自关心和帮助,许多人自发送粮、送菜、送钱支持学校。陈文坎先生(地下党员陈铭的父亲)的家中经常接待过往的地下同志的膳宿,并把多年自己省吃俭用积累的钱,献给地下同志做路费。那时董事会董事会陈复炎、朱瑞发诸位长老也召开会议讨论,发动群众捐物捐钱支助学校、又发动学生慰劳教师,每人十斤地瓜干,以缓解地下同志的膳宿经费问题;陈海戆先生为学校建小花圃,让师生种蔬菜,解善伙食;并教学生学习刺杀、锻炼身体;带领师生上山砍树,解决柴草困难。 <br /><br />百姓真心热情地支援,人民群众的拥护,是革命胜利的保证。葛上老区人民觉悟高,为革命做出奉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特别不能忘记在革命前沿阵地的惠群小学。 <br /><br />1940年5月底,地下交通站遭破坏。当地有一国民党党员,平日注意这里人来人往的异常现象,有一次他抓住同志们工作疏忽大意,伺机潜入室,发现许多地下传单、文件而告发,使交通站遭到敌人搜查,但相关的地下同志安全转移。 <br /><br />日寇占领厦门、金门后,那时靠台湾和东南亚进口大米的泉州,因海上交通运输中断,造成粮荒严重。以蔡鼎常为代表的官商勾结,操纵市场,大量屯积居奇,物价波动,大米一日数次涨价,贫苦市民因买不到米而吃粗糠,百姓哀声怨道,而不法商人却大发国难财。 <br /><br />地下党泉州中心县委根据这一情况,特委书记李刚亲自领导,组织力量,打击投机商人。按照行动布置分工:惠安特支指派东园葛上支部,组织地下党员柯昆山、侯如海、许文辛、谢霆、洪耕夫、陈铭、陈秀兰、陈联芳以及地下群众积极分子陈烈、陈世远等十多人参加。大家前一天到泉州,住宿三江旅社,具体任务是负责警戒(放哨)参予抢米和指挥掩护撤退。4月4日早晨7点30分左右,先是几个地下党人到涂门街“美耕”粮店要买米。此时,陈烈陈世远跟七、八个地下同志迅速跨进米店,跳上屯米堆把一袋又一袋的米往下推;这时,在外面徘徊装扮成人力车夫的工友也冲拥进去,把米一袋袋抬到街中,打开米袋,分给买不到米的群众,有的用大袋小袋装,有的用竹篮盛,还有的干脆脱下上衣包米,人们互相走告,抢米的人象潮水涌一样。这时地下党中心县委方珠同志站在一辆人力车上,宣传抗日道理主张,揭露奸商罪恶,这是地下党领导一场轰动闽南的“抢米” 斗争。 <br /><br />抢米胜利,大快人心。当日东园(葛上)地下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安全撤退到洛阳时,经受一场战争洗礼,大家内心兴奋不已,柯昆山同志激情直抒,口占一词。词牌名叫 <br /><br />《卜算子》 (泉州米斗事件) <br /><br />洛阳桥中断,何事避风雨? <br /><br />塔影双斜江山秀,凭吊叹无主! <br /><br />绅商勾暴政,民情低声怨。 <br /><br />喫尽居奇囤积苦,谁乱谁“戡乱” <br /><br />参加“泉州抢米”斗争,在闽南地下斗争史册上,可浓墨重彩写下光辉的一页。 <br /><br />1938年6月,在国共合作时,经惠安特支同意,中共党员柯昆山同志由进步人士柯英介绍,以灰色面目加入福建抗敌后援会惠安分会,担任宣传队长。7月,中共特支发动号召全县进步教师,组织12支抗敌宣传巡回队,利用暑假四十多天,下乡进行宣传演出。 <br /><br />1938年7月,在葛上村惠群小学成立“东(园)后(港)抗敌宣传巡回队”,编列为县第12支宣传队,成员以惠群小学师生、群众中积极分子,还吸收东园、后港地区进步师生。他们的演出除了唱抗战歌曲外,演戏如《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长》、《我们是一群小瘪三》等剧目,定期在本村、东园、玉坂、霞美等地义演,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筹集资金,支援灾区,巡回宣传队每到一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观众云集反映良好。 <br /><br />1940年7月16日,凌晨4时许,日舰放下小艇在崇武的后港游弋,5时左右,日舰上起飞4架飞机侵入崇武、獭窟上空,扔下炸弹数枚并扫射。日舰炮艇又向陆上开炮轰炸。稍后日军300多人从后海、三屿、港关等处登陆窜入崇武城;另一支200多人从獭窟登陆。杀害我无辜群众93人,伤40人,烧毁房屋566座,渔商船被烧毁521艘,时称“七•一六”惨案。 <br /><br />消息传来,地下支部成员,积极分子,义愤填膺,同仇敌慨。经地下支部讨论决定,由柯昆山同志亲自带领“东后抗战宣传巡回队”,临危不惧,排除困难,搭船过海到獭窟岛,慰问灾民演出,时台上台下,群情激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集国恨家仇,齐声痛诉日寇的滔天罪行。这次慰问演出,震动很大,影响很好,收到预期效果。 <br /><br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又掀起反共高潮。惠安特支坚决执行上级部署隐蔽方针。东园支部接到通知,部分成员转移,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共同战斗4年中结成的革命情谊,彼此难分难舍。但播下的革命种子,已开始生根、发芽,地下斗争永不停息,斗争手段更高明,方法更多,实行个别领导,个别联系,有的打入反动派内部,实施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br /><br />1941年秋,党组织派交通员接地下党员陈联芳到螺城后,又转到南安诗口小学,以工友身份为掩护,刷印宣传品,从事革命活动;地下党员陈秀恋同志,转移到东岭前林一带教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5年6月上旬,晋江“科任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通缉陈纯元、李焕堂、刘森南、林平凡、张海天、庄昌文、王福庆、洪瑞星、方瑶缄、林菊初、陈顺兴、陈秀鸾(女)等中共党员,8月,陈秀恋同志,也在葛上村被捕。他们遭受敌人拷打刑罚,大家经受考验,使敌人抓不到什把柄,也达不什么目的。直到1946年10月以后,时局发生变化,国共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上,中共及民主人士的斗争,达成释放政治犯,他们才恢复自由。据陈纯珠《回忆刈山地下斗争二三事》(惠安文史资料19期),中写到“农历五月初九早,即遭惠安派来警察逮捕……叫我小妹纯珠到峰尾小学通知曽素霞、陈秀恋(当时惠东地下党派来我家送信的),马上离开学校。并告诉陈秀恋赶快回惠东告知张海天、林平凡、王福庆等同志隐蔽。”陈秀恋临危不惧通知,使革命同志安然无恙。 <br /><br />积极分子陈烈,有一次他获知惠安警察小头目叫奄养,要捉捕地下党人何可人(何邦基)同志和培元中学一位进步教师,立即报告组织,使这二人逃脱罗网,安全转移。民生农校毕业后,陈烈同志往台湾,时台湾暴发“二。二八”起义,他怀着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愤怒,同情台湾人民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也投入战斗行列,他参加攻占台北一个警察局,一直到国民党援军反扑时才撤退,充分显示不畏强暴的精神。 <br /><br />但斗争也有时受挫折。1945年秋,柯昆山同志被捕入狱。于时,许庸同志在县城家中,从敌情处得到要抓捕张海天消息,马上通知地下党人(字条这样写,海天:警方追捕速逃),他为了掩护同志而被敌人发现,受牵连被捕坐牢多年。 <br /><br />1948年春,出狱不久的柯昆山先生,加入闽中地下游击队,一边在立达中学教书,一边进行地下活动。春末时候,接到老朱(汉膺)通知,派他护送一批军需物资到闽中司令部。朱、柯两人相识、相知,更深的革命情谊,知到柯昆山同志在马来亚加入‘马共’,参加反日活动被谴回国,能说一口流利的莆仙话,又具有归侨模样。于是,他和小徐装扮成回国的华侨富商,各乘坐一架竹座抬,六个挑夫担行李箱随后,由三朱后宅村交通站出发,经下株尾渡口搭乘船到秀屿,经过一个个交通站人员的护送,逢陆走路,迂水搭载,行进一星期顺利抵达目的地。事后知道押运的东西是:一万发子弹、两挺机关枪(拆卸)、俩盏磅灯及小徐随身带三斤黄金的活动经费。他又惊愕又激动,这是他出狱后为党做有益于革命的事。 <br /><br />1949年8月23日,闽中惠安游击队进驻县城,惠安解放。为了迎接解放军南下,搞好支前,游击队党委决定组织宣导队,派许庸任队长。当时宣传的主要内容:重点宣传支前的中心任务;党的各项政策;人民币的地位和作用。宣导队以城关为据点,以附近农村为阵地集中领导,分散至涂寨、东岭、小岞、山腰、洛阳、泉州开展宣传活动,并在东园一带(葛上)发展一支小分队,由陈汉文负责进行宣传活动。 <br /><br />同月,原葛上支部地下党员许庸同志,时任惠安人民游击队宣导队队长,也来葛上村,联系上陈铭,在他的授意下,地下积极分子接管村政权和惠群小学。解放初,学校校长陈汉文兼主村政、农会主席陈春林、民兵队长陈烈,都是当时的地下积极分子担任。在支前工作,接待片区驻军、过境解放军筹集资金、粮草、支援解放军解放厦门,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给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做出较大的贡献。葛上人从此站起来。 <br /><br />1983年县人民政府定东园群青(葛上)是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村。 <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br /></div><br />惠安东园(葛上)老区地下斗争 <br /><br />一九三八年五月厦门沦陷,形势十分紧张。为了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发展革命力量,党组织派河昆山同志从厦门殿前回惠安,与特支书记曾炉接上组织关系,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在东园惠群小学任教,从事地下活动;同时惠安党组织在东园葛上村惠群小学组建地下党支部,柯昆山任支书,成员有侯如海,许文辛。葛上支部(也称惠群支部或东园支部)是在抗日战争年代建立的,是东园镇最早建立的党支部。 <br /><br />在组织领导核心建立后,接着便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工作重心,开办夜校、民校、组织“读书研究会”、组织学习《十月革命》等革命书籍、传阅《新华日报》等报纸;成立东后抗敌巡回宣传队。在惠群小学校内出版“小铁扫”、“星火”墙报;在校外利用标语、漫画、革命歌曲进行宣传;组织少年先锋队、儿童团举行故事会,内容有“小八路”、“红小鬼”、“石童子”等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于时,群众活动轰轰烈烈,抗日救亡如火如荼的火红年代。第二年,党支部又发展了陈铭、陈联芳、陈秀恋、黄银虎、谢霆、许庸等人参加,壮大革命力量。 <br /><br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国统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党开始进入地下活动。当时闽中特派员李刚同志,借南柳支部召开惠安特支扩大会,讨论增补委员及武装斗争等,同时也研究地下交通线问题,为了避开福厦公路关卡多不安全,经研究决定开辟新路线。即泉州的晋江通闽中区线路,由百崎或秀涂起船,首站在葛上,过大崎岭到赤埕、南庄、五柳、峰崎、三朱后到莆田界外转闽中。各站都有可靠的接头人;刈上柯昆山、赤埕的陈必明和王君婕、南庄的柯来法、崎峰的何必然、许埭的程XX、三朱的朱振法等人,均是对组织忠实可靠的交通员。 <br /><br />刈上村在惠安南部,背山面海,位置偏僻,地瘠民穷,群众基础好。 交通站地点,设在村南边下厝东北角小楼上。当时的地下交通员从泉州出发,经百奇、秀涂下船,就到刈上交通站,住宿吃饭过夜,第二天清早继续前进。于时,泉州(晋江)特委书记李刚、惠安特支曾炉、朱汉膺、陈忠炟等各级领导人多次来这地下交通站,召开秘密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布置工作等活动;交通站负责传递情报,护送地下同志,保证膳宿,筹集经费,有时也兼输送军械的任务。对这条交通线,朱汉膺同志十分赞赏说,它全可靠、食宿方便、迎来送往,作用重大。 <br /><br />地下同志人来人往,造成学校经费开支困难,教师薪水菲簿,生活艰苦,一日三餐地瓜干,没有配菜,只能沾一点豆酱油伴食,当时有一个“咚——术”的故事,(即指吃饭配菜,三餐酱油,筷子伸入放酱油菜钵里沾‘咚’一声,再往嘴巴一吸‘术’一声,戏称‘咚——术’),生活上的艰苦乃奋斗,至今上年纪的群众记忆犹新,传革命人苦中有乐之佳话。至今上年纪的群众记忆犹新,传革命人苦中有乐之佳话。当时群众对教师为革命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发自关心和帮助,许多人自发送粮、送菜、送钱支持学校。陈文坎先生(地下党员陈铭的父亲)的家中经常接待过往的地下同志的膳宿,并把多年自己省吃俭用积累的钱,献给地下同志做路费。那时董事会董事会陈复炎、朱瑞发诸位长老也召开会议讨论,发动群众捐物捐钱支助学校、又发动学生慰劳教师,每人十斤地瓜干,以缓解地下同志的膳宿经费问题;陈海戆先生为学校建小花圃,让师生种蔬菜,解善伙食;并教学生学习刺杀、锻炼身体;带领师生上山砍树,解决柴草困难。 <br /><br />百姓真心热情地支援,人民群众的拥护,是革命胜利的保证。葛上老区人民觉悟高,为革命做出奉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特别不能忘记在革命前沿阵地的惠群小学。 <br /><br />1940年5月底,地下交通站遭破坏。当地有一国民党党员,平日注意这里人来人往的异常现象,有一次他抓住同志们工作疏忽大意,伺机潜入室,发现许多地下传单、文件而告发,使交通站遭到敌人搜查,但相关的地下同志安全转移。 <br /><br />日寇占领厦门、金门后,那时靠台湾和东南亚进口大米的泉州,因海上交通运输中断,造成粮荒严重。以蔡鼎常为代表的官商勾结,操纵市场,大量屯积居奇,物价波动,大米一日数次涨价,贫苦市民因买不到米而吃粗糠,百姓哀声怨道,而不法商人却大发国难财。 <br /><br />地下党泉州中心县委根据这一情况,特委书记李刚亲自领导,组织力量,打击投机商人。按照行动布置分工:惠安特支指派东园葛上支部,组织地下党员柯昆山、侯如海、许文辛、谢霆、洪耕夫、陈铭、陈秀兰、陈联芳以及地下群众积极分子陈烈、陈世远等十多人参加。大家前一天到泉州,住宿三江旅社,具体任务是负责警戒(放哨)参予抢米和指挥掩护撤退。4月4日早晨7点30分左右,先是几个地下党人到涂门街“美耕”粮店要买米。此时,陈烈陈世远跟七、八个地下同志迅速跨进米店,跳上屯米堆把一袋又一袋的米往下推;这时,在外面徘徊装扮成人力车夫的工友也冲拥进去,把米一袋袋抬到街中,打开米袋,分给买不到米的群众,有的用大袋小袋装,有的用竹篮盛,还有的干脆脱下上衣包米,人们互相走告,抢米的人象潮水涌一样。这时地下党中心县委方珠同志站在一辆人力车上,宣传抗日道理主张,揭露奸商罪恶,这是地下党领导一场轰动闽南的“抢米” 斗争。 <br /><br />抢米胜利,大快人心。当日东园(葛上)地下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安全撤退到洛阳时,经受一场战争洗礼,大家内心兴奋不已,柯昆山同志激情直抒,口占一词。词牌名叫 <br /><br />《卜算子》 (泉州米斗事件) <br /><br />洛阳桥中断,何事避风雨? <br /><br />塔影双斜江山秀,凭吊叹无主! <br /><br />绅商勾暴政,民情低声怨。 <br /><br />喫尽居奇囤积苦,谁乱谁“戡乱” <br /><br />参加“泉州抢米”斗争,在闽南地下斗争史册上,可浓墨重彩写下光辉的一页。 <br /><br />1938年6月,在国共合作时,经惠安特支同意,中共党员柯昆山同志由进步人士柯英介绍,以灰色面目加入福建抗敌后援会惠安分会,担任宣传队长。7月,中共特支发动号召全县进步教师,组织12支抗敌宣传巡回队,利用暑假四十多天,下乡进行宣传演出。 <br /><br />1938年7月,在葛上村惠群小学成立“东(园)后(港)抗敌宣传巡回队”,编列为县第12支宣传队,成员以惠群小学师生、群众中积极分子,还吸收东园、后港地区进步师生。他们的演出除了唱抗战歌曲外,演戏如《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长》、《我们是一群小瘪三》等剧目,定期在本村、东园、玉坂、霞美等地义演,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筹集资金,支援灾区,巡回宣传队每到一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观众云集反映良好。 <br /><br />1940年7月16日,凌晨4时许,日舰放下小艇在崇武的后港游弋,5时左右,日舰上起飞4架飞机侵入崇武、獭窟上空,扔下炸弹数枚并扫射。日舰炮艇又向陆上开炮轰炸。稍后日军300多人从后海、三屿、港关等处登陆窜入崇武城;另一支200多人从獭窟登陆。杀害我无辜群众93人,伤40人,烧毁房屋566座,渔商船被烧毁521艘,时称“七•一六”惨案。 <br /><br />消息传来,地下支部成员,积极分子,义愤填膺,同仇敌慨。经地下支部讨论决定,由柯昆山同志亲自带领“东后抗战宣传巡回队”,临危不惧,排除困难,搭船过海到獭窟岛,慰问灾民演出,时台上台下,群情激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集国恨家仇,齐声痛诉日寇的滔天罪行。这次慰问演出,震动很大,影响很好,收到预期效果。 <br /><br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又掀起反共高潮。惠安特支坚决执行上级部署隐蔽方针。东园支部接到通知,部分成员转移,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共同战斗4年中结成的革命情谊,彼此难分难舍。但播下的革命种子,已开始生根、发芽,地下斗争永不停息,斗争手段更高明,方法更多,实行个别领导,个别联系,有的打入反动派内部,实施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br /><br />1941年秋,党组织派交通员接地下党员陈联芳到螺城后,又转到南安诗口小学,以工友身份为掩护,刷印宣传品,从事革命活动;地下党员陈秀恋同志,转移到东岭前林一带教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5年6月上旬,晋江“科任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下令通缉陈纯元、李焕堂、刘森南、林平凡、张海天、庄昌文、王福庆、洪瑞星、方瑶缄、林菊初、陈顺兴、陈秀鸾(女)等中共党员,8月,陈秀恋同志,也在葛上村被捕。他们遭受敌人拷打刑罚,大家经受考验,使敌人抓不到什把柄,也达不什么目的。直到1946年10月以后,时局发生变化,国共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上,中共及民主人士的斗争,达成释放政治犯,他们才恢复自由。据陈纯珠《回忆刈山地下斗争二三事》(惠安文史资料19期),中写到“农历五月初九早,即遭惠安派来警察逮捕……叫我小妹纯珠到峰尾小学通知曽素霞、陈秀恋(当时惠东地下党派来我家送信的),马上离开学校。并告诉陈秀恋赶快回惠东告知张海天、林平凡、王福庆等同志隐蔽。”陈秀恋临危不惧通知,使革命同志安然无恙。 <br /><br />积极分子陈烈,有一次他获知惠安警察小头目叫奄养,要捉捕地下党人何可人(何邦基)同志和培元中学一位进步教师,立即报告组织,使这二人逃脱罗网,安全转移。民生农校毕业后,陈烈同志往台湾,时台湾暴发“二。二八”起义,他怀着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愤怒,同情台湾人民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也投入战斗行列,他参加攻占台北一个警察局,一直到国民党援军反扑时才撤退,充分显示不畏强暴的精神。 <br /><br />但斗争也有时受挫折。1945年秋,柯昆山同志被捕入狱。于时,许庸同志在县城家中,从敌情处得到要抓捕张海天消息,马上通知地下党人(字条这样写,海天:警方追捕速逃),他为了掩护同志而被敌人发现,受牵连被捕坐牢多年。 <br /><br />1948年春,出狱不久的柯昆山先生,加入闽中地下游击队,一边在立达中学教书,一边进行地下活动。春末时候,接到老朱(汉膺)通知,派他护送一批军需物资到闽中司令部。朱、柯两人相识、相知,更深的革命情谊,知到柯昆山同志在马来亚加入‘马共’,参加反日活动被谴回国,能说一口流利的莆仙话,又具有归侨模样。于是,他和小徐装扮成回国的华侨富商,各乘坐一架竹座抬,六个挑夫担行李箱随后,由三朱后宅村交通站出发,经下株尾渡口搭乘船到秀屿,经过一个个交通站人员的护送,逢陆走路,迂水搭载,行进一星期顺利抵达目的地。事后知道押运的东西是:一万发子弹、两挺机关枪(拆卸)、俩盏磅灯及小徐随身带三斤黄金的活动经费。他又惊愕又激动,这是他出狱后为党做有益于革命的事。 <br /><br />1949年8月23日,闽中惠安游击队进驻县城,惠安解放。为了迎接解放军南下,搞好支前,游击队党委决定组织宣导队,派许庸任队长。当时宣传的主要内容:重点宣传支前的中心任务;党的各项政策;人民币的地位和作用。宣导队以城关为据点,以附近农村为阵地集中领导,分散至涂寨、东岭、小岞、山腰、洛阳、泉州开展宣传活动,并在东园一带(葛上)发展一支小分队,由陈汉文负责进行宣传活动。 <br /><br />同月,原葛上支部地下党员许庸同志,时任惠安人民游击队宣导队队长,也来葛上村,联系上陈铭,在他的授意下,地下积极分子接管村政权和惠群小学。解放初,学校校长陈汉文兼主村政、农会主席陈春林、民兵队长陈烈,都是当时的地下积极分子担任。在支前工作,接待片区驻军、过境解放军筹集资金、粮草、支援解放军解放厦门,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给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做出较大的贡献。葛上人从此站起来。 <br /><br />1983年县人民政府定东园群青(葛上)是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村。 惠安城工部地下党的斗争历程 2009-08-06T17:56:30Z 2009-08-06T17:56:30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115-huian-dixiadong.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br /></div><br />1946年根据刘少奇、陈毅同志代表党中央指示,福建的中心工作要放在闽浙贛边区,依靠武夷山一带的地理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革命力量。同年11月福建省委做出了恢复江西赣南苏区的决定,同时开展城市工作。一九四七年二月,成立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李铁被任命为副部长;成立闽浙赣地下军司令部,兼任副政委。城工部成立后,在李铁等同志努力下,城工部党员发展到二千余人。一九四七年任城工部部长。<br /><br />1948年3月, 闽浙赣系统城市工作部福(州)、长(乐)、宁(德)指派许惜今、许伙东回惠安,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地下党员,开地下工作据点,领导群众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1948年4月成立福长宁惠南支部,书记许惜今,副书记许伙东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曾文元。当时,在惠安境内的国民党地盘上,地下有闽浙贛(闽中)、闽粵贛(闽西南)和城工部,三个地下革命党组织同时开展斗争活动。<br /><br />1948年春季(2—8月)许惜今、许伙东、曾文元等人在龙苍小学任教,以学校为据点,用教员职业做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但是,早在1947年9月,闽浙赣区党委(后改省委),发生了两起事件引发一系列冤案。一是“庄征事件”。时任福建省委城工部部长庄征为了营救被捕的副部长孟起,提出“假自首的方案 ”,引起上级组织的怀疑,经过逼供刑确定他为出卖孟起的“内奸”,于己1947年9月将他处死;二是阮英平的失踪。华东局派阮英平担任闽浙赣省委常委、军事部长。一次,他从宁德往福州途中遭遇国民党保安团袭击而失踪。实际上,他与警卫员失散后安全隐蔽在乡村。后因其财物暴露,被二位村民谋财害命。可是当时,省委领导联想到“庄征事件”,加上所谓“审查”,错误的定姓为城工部已经是被敌人控制的“红旗组织”,未经请示中央和华东局,127位同志一律被当作 “叛徒”“特务”处决。下令解散城工部组织。上面发生重大问题,惠安城工部尙不知情,地下党隶属关系断了,但许惜今、许伙东等人仍然坚持斗争,努力为党工作。<br /><br />1948年秋季(9-翌年2月),地下党员许惜今、许伙东、骆法生、王断成等人,同往荷山小学任教,继续搞地下革命工作。时学校有一位同事叫刘晓江先生,他是闽中地下党惠安东岭区工委,他们联系上了。在11月事,由刘晓江带许惜今往东岭前林村,找惠安地下党惠东南组织负责人林平凡同志,重新接上关系。会见时,许惜今介绍他们在福州参加福长宁地下组织,以及回惠安后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向组织汇报。当时他们两人都不清楚福长林地下党隶属于城工部领导的。林平凡同志分析惠安斗争形势,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极大的鼓舞了革命者。同时送许惜今一些革命书籍,《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人民公敌蒋介石》、《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并郑重的交代许惜今,送一分惠安福长宁地下党党员名册。同年12月,按林平凡同志的指示,许送交一份在惠安发展地下党员名单:有许惜今、许伙东、曽文明、曽文元、骆法生、王断成、许祖荫、许祖恩、。武工队员有:黄祝文、张渊水等人,送交给惠安地下党惠东南组织负责人林平凡同志存档。这是一份关系个人和组织生死存亡的名表,见证一个组织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绝对信任!以后,闽中地下党闽中地下党城关区工委王显川同志,经常到荷山小学与许惜今联系,指达工作。<br /><br />1949年1月,骆法生同志回故乡埕边村,被聘任后港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校址在埕边村),于是,他把任教荷山小学的福长宁地下党党员:许惜今、许伙东、王断成、以及刘连金(闽中)、张悦萱(闽中地下党惠安东岭区工委)招聘到学校任教。他们仍然学校为据点,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深入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活动。他们在学校印刷地下传单、小册子,秘密给地下群众传阅,并在夜间到处张贴标语,鼓舞民心士气,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革命同志在骆法生堂嫂家中,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接待来往武工队、革命同志,在此召开秘密会议、收藏枪械。许惜今也常常夜间驻在这里。<br /><br />1949年春,闽浙赣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抓捕镇压、取缔城公部地下党,肃反斗争扩大化,延及至隶属组织。当时,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执行省委布置,指令惠安地下党工委书记朱汉膺,着手解决城公部问题。尔后,惠安闽中地下党派人到后港中心国民学校,勒令许惜今、骆法生等人,停止地下革命工作。事后,又派刘桂忠、刘秋木二人来校收缴枪支。地下党同志坚决服从组织命令,把四支步枪包裹在布袋里,由骆法生陪送至青山,由二刘交给闽中地下党派负责人。那时,惠安福长林地下党也不知道发生啥事,为什么要收枪?于时,惠安地下党工委召开会议,对惠安城工部(福长林地下党)进行全面分析、慎重审查,认为许惜今组织的福长宁地下党是不知情的,他们大多数人是刚走出校门当小学教师的热血青年;特别是去年许惜今送交组织成员名单,证明他们对党组织是忠诚的。于此缘由,县工委通过鉴析和接管组织关系的方法,统一领导了许惜今、许伙东等人在惠安建立的党组织,成功地解决了“惠安城工部问题”。惠安闽中地下党工委把惠安城工部(福长宁地下党)加以保护起来,以幸免又枉案遭错杀的命运。惠安城工部(福长林)躲避过这一劫,惠安闽中地下党功不可没,在惠安城工部党史上,应浓浓大书一笔。<br /><br />革命斗争不断发展,1949年5月,中共福州市委(城工部)所属协和大学地下党员陈春生,在惠安县涂岭乡(今泉港区)建立火花支部,有武装人员40多人。他们创办“火花”出版社,负责印刷县工委文件、小册子、传单,火花支部归属惠安闽中地下党工委领导。这期间,惠安城工部(福长林)也迎来新的征程。1949年7月,闽中闽中地下党重新指派许惜金等人,继续在县城南门外进行活动,城工部在组织关系,隶属于闽中闽中地下党领导;但是,他们的组织也具有独立性的另一方面,既互相合作,共同对敌。又在斗争中发展一批新党员,并建立支部。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惠北、惠南、城关诸地,都是城工部斗争阵地<br /><br />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后,全国的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惠安的地下斗争,由隐蔽转变为公开,各地区相继攻打伪乡公所,打杀伪官员、警察、恶霸等反动势力。国民党军政人员内部慌作一团,县工委决定在敌人营垒进行策反工作。因福州白恐怖,参加福长林(城工部)的党员:林文学、庄晚芳、庄祖荣等革命同志,秘密由福州转移到山腰继续革命。许惜今经常到山腰同他们联系,惠安闽中县工委也通过庄晚芳、庄祖荣……等人策反山腰盐场于8月18日起义。同年7 月,骆法生找埕边盐场中队长何辉煌,分析形势,宣传党对待起义人员的政策,并亲自带何中队长到县城南门外许惜金家中,商谈策划埕边盐场盐警起义事项。许惜金对何队长率领盐警弃暗投明的大义,表示表示肯定和鼓励,嘱咐慎重从事,凡事多骆法生同志联系。还谈到武工队准备配合地下党,解放惠安县城,待南下部队到达后,立即协同闽中地下党一起接管埕边盐场。最后还特地交待,不得让第四支对庄玉英、骆辉良、曽汉等人收,何队长表示赞同。<br /><br />在武工队、游击队有力打击下,国民党惠安县基层政权处于瘫痪状态,内部分崩离析,乡镇权力真空状态。8月中旬,由骆锦洛、骆法生、骆显三等同志到闽中地下党青山总支联系。8月22日,青山总支工委苏克明同志带领40多名武工队来解放埕边,接管埕边盐场。时由骆法生带领苏克明和武工队来到后港国民中心小学大门口集合,由苏克明同志向埕边群众及众盐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布埕边解放和接管埕边盐场。此时群众欢呼声、口号声震耳欲聋。那时,盐警何中队长找到骆法生同志要一面红旗,以表示盐警起义。因当事繁忙考虑不周,没有准备红旗,但是,骆法生同志随机应变,即向布店取一方红布代旗交给何中队长,红旗在埕边盐场上空飘扬。九月份,南下部队派一位年青干部连指导员接管埕边盐警一中队,派王文宪埕边盐场场长。8月同接管伪23日(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苏克明同志带领青山武工队,与杨雀林、骆锦洛等同志配合,与闽西南游击队及地方武装一道共同接管伪东园乡工所。8月24日,由骆显三、曽文奇、骆溪生等人去接管伪后港乡公所,从此结束国民党反动在惠南地区的统治。<br /><br />解放初期,许惜金、许火东、曽文明、曽文元、王断成、许祖荫、张悦萱、刘联金、骆锦洛、骆显三等人到惠安县人民政府、区公所任职。骆法生留任惠安县玉埕中心小学校长兼村政负责人,组织玉群片的支前工作,接待片区驻军、过境解放军筹集资金、粮草、船只,支援解放军攻击厦门,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给玉群片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黄祝文、张渊水二人,原是惠安城工部武工队队员,解放后,编入惠安县大队,1950年间,剿匪牺牲。借此,为二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致哀,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br /><br />1955年5月,在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具体关心、指导下,“城工部事件”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经过一年多的审查后,省委认定:城工部是党的组织。“城工部错案”应予彻底平反昭雪。据当时初步了解,城工部成员约有两千余人,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闽东、闽中、闽北、闽西北等地;其次,在浙江、江西、粤东等地均发展有若干党员。解放后散及全国许多省区,除部分农民仍在农村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者外,大部均系干部。至1957年4月,共恢复了1276 人城工部党员的党籍。这在福建党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br /></div><br />1946年根据刘少奇、陈毅同志代表党中央指示,福建的中心工作要放在闽浙贛边区,依靠武夷山一带的地理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革命力量。同年11月福建省委做出了恢复江西赣南苏区的决定,同时开展城市工作。一九四七年二月,成立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李铁被任命为副部长;成立闽浙赣地下军司令部,兼任副政委。城工部成立后,在李铁等同志努力下,城工部党员发展到二千余人。一九四七年任城工部部长。<br /><br />1948年3月, 闽浙赣系统城市工作部福(州)、长(乐)、宁(德)指派许惜今、许伙东回惠安,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地下党员,开地下工作据点,领导群众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1948年4月成立福长宁惠南支部,书记许惜今,副书记许伙东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曾文元。当时,在惠安境内的国民党地盘上,地下有闽浙贛(闽中)、闽粵贛(闽西南)和城工部,三个地下革命党组织同时开展斗争活动。<br /><br />1948年春季(2—8月)许惜今、许伙东、曾文元等人在龙苍小学任教,以学校为据点,用教员职业做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但是,早在1947年9月,闽浙赣区党委(后改省委),发生了两起事件引发一系列冤案。一是“庄征事件”。时任福建省委城工部部长庄征为了营救被捕的副部长孟起,提出“假自首的方案 ”,引起上级组织的怀疑,经过逼供刑确定他为出卖孟起的“内奸”,于己1947年9月将他处死;二是阮英平的失踪。华东局派阮英平担任闽浙赣省委常委、军事部长。一次,他从宁德往福州途中遭遇国民党保安团袭击而失踪。实际上,他与警卫员失散后安全隐蔽在乡村。后因其财物暴露,被二位村民谋财害命。可是当时,省委领导联想到“庄征事件”,加上所谓“审查”,错误的定姓为城工部已经是被敌人控制的“红旗组织”,未经请示中央和华东局,127位同志一律被当作 “叛徒”“特务”处决。下令解散城工部组织。上面发生重大问题,惠安城工部尙不知情,地下党隶属关系断了,但许惜今、许伙东等人仍然坚持斗争,努力为党工作。<br /><br />1948年秋季(9-翌年2月),地下党员许惜今、许伙东、骆法生、王断成等人,同往荷山小学任教,继续搞地下革命工作。时学校有一位同事叫刘晓江先生,他是闽中地下党惠安东岭区工委,他们联系上了。在11月事,由刘晓江带许惜今往东岭前林村,找惠安地下党惠东南组织负责人林平凡同志,重新接上关系。会见时,许惜今介绍他们在福州参加福长宁地下组织,以及回惠安后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向组织汇报。当时他们两人都不清楚福长林地下党隶属于城工部领导的。林平凡同志分析惠安斗争形势,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极大的鼓舞了革命者。同时送许惜今一些革命书籍,《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人民公敌蒋介石》、《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并郑重的交代许惜今,送一分惠安福长宁地下党党员名册。同年12月,按林平凡同志的指示,许送交一份在惠安发展地下党员名单:有许惜今、许伙东、曽文明、曽文元、骆法生、王断成、许祖荫、许祖恩、。武工队员有:黄祝文、张渊水等人,送交给惠安地下党惠东南组织负责人林平凡同志存档。这是一份关系个人和组织生死存亡的名表,见证一个组织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绝对信任!以后,闽中地下党闽中地下党城关区工委王显川同志,经常到荷山小学与许惜今联系,指达工作。<br /><br />1949年1月,骆法生同志回故乡埕边村,被聘任后港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校址在埕边村),于是,他把任教荷山小学的福长宁地下党党员:许惜今、许伙东、王断成、以及刘连金(闽中)、张悦萱(闽中地下党惠安东岭区工委)招聘到学校任教。他们仍然学校为据点,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深入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活动。他们在学校印刷地下传单、小册子,秘密给地下群众传阅,并在夜间到处张贴标语,鼓舞民心士气,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革命同志在骆法生堂嫂家中,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接待来往武工队、革命同志,在此召开秘密会议、收藏枪械。许惜今也常常夜间驻在这里。<br /><br />1949年春,闽浙赣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抓捕镇压、取缔城公部地下党,肃反斗争扩大化,延及至隶属组织。当时,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执行省委布置,指令惠安地下党工委书记朱汉膺,着手解决城公部问题。尔后,惠安闽中地下党派人到后港中心国民学校,勒令许惜今、骆法生等人,停止地下革命工作。事后,又派刘桂忠、刘秋木二人来校收缴枪支。地下党同志坚决服从组织命令,把四支步枪包裹在布袋里,由骆法生陪送至青山,由二刘交给闽中地下党派负责人。那时,惠安福长林地下党也不知道发生啥事,为什么要收枪?于时,惠安地下党工委召开会议,对惠安城工部(福长林地下党)进行全面分析、慎重审查,认为许惜今组织的福长宁地下党是不知情的,他们大多数人是刚走出校门当小学教师的热血青年;特别是去年许惜今送交组织成员名单,证明他们对党组织是忠诚的。于此缘由,县工委通过鉴析和接管组织关系的方法,统一领导了许惜今、许伙东等人在惠安建立的党组织,成功地解决了“惠安城工部问题”。惠安闽中地下党工委把惠安城工部(福长宁地下党)加以保护起来,以幸免又枉案遭错杀的命运。惠安城工部(福长林)躲避过这一劫,惠安闽中地下党功不可没,在惠安城工部党史上,应浓浓大书一笔。<br /><br />革命斗争不断发展,1949年5月,中共福州市委(城工部)所属协和大学地下党员陈春生,在惠安县涂岭乡(今泉港区)建立火花支部,有武装人员40多人。他们创办“火花”出版社,负责印刷县工委文件、小册子、传单,火花支部归属惠安闽中地下党工委领导。这期间,惠安城工部(福长林)也迎来新的征程。1949年7月,闽中闽中地下党重新指派许惜金等人,继续在县城南门外进行活动,城工部在组织关系,隶属于闽中闽中地下党领导;但是,他们的组织也具有独立性的另一方面,既互相合作,共同对敌。又在斗争中发展一批新党员,并建立支部。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惠北、惠南、城关诸地,都是城工部斗争阵地<br /><br />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后,全国的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惠安的地下斗争,由隐蔽转变为公开,各地区相继攻打伪乡公所,打杀伪官员、警察、恶霸等反动势力。国民党军政人员内部慌作一团,县工委决定在敌人营垒进行策反工作。因福州白恐怖,参加福长林(城工部)的党员:林文学、庄晚芳、庄祖荣等革命同志,秘密由福州转移到山腰继续革命。许惜今经常到山腰同他们联系,惠安闽中县工委也通过庄晚芳、庄祖荣……等人策反山腰盐场于8月18日起义。同年7 月,骆法生找埕边盐场中队长何辉煌,分析形势,宣传党对待起义人员的政策,并亲自带何中队长到县城南门外许惜金家中,商谈策划埕边盐场盐警起义事项。许惜金对何队长率领盐警弃暗投明的大义,表示表示肯定和鼓励,嘱咐慎重从事,凡事多骆法生同志联系。还谈到武工队准备配合地下党,解放惠安县城,待南下部队到达后,立即协同闽中地下党一起接管埕边盐场。最后还特地交待,不得让第四支对庄玉英、骆辉良、曽汉等人收,何队长表示赞同。<br /><br />在武工队、游击队有力打击下,国民党惠安县基层政权处于瘫痪状态,内部分崩离析,乡镇权力真空状态。8月中旬,由骆锦洛、骆法生、骆显三等同志到闽中地下党青山总支联系。8月22日,青山总支工委苏克明同志带领40多名武工队来解放埕边,接管埕边盐场。时由骆法生带领苏克明和武工队来到后港国民中心小学大门口集合,由苏克明同志向埕边群众及众盐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布埕边解放和接管埕边盐场。此时群众欢呼声、口号声震耳欲聋。那时,盐警何中队长找到骆法生同志要一面红旗,以表示盐警起义。因当事繁忙考虑不周,没有准备红旗,但是,骆法生同志随机应变,即向布店取一方红布代旗交给何中队长,红旗在埕边盐场上空飘扬。九月份,南下部队派一位年青干部连指导员接管埕边盐警一中队,派王文宪埕边盐场场长。8月同接管伪23日(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苏克明同志带领青山武工队,与杨雀林、骆锦洛等同志配合,与闽西南游击队及地方武装一道共同接管伪东园乡工所。8月24日,由骆显三、曽文奇、骆溪生等人去接管伪后港乡公所,从此结束国民党反动在惠南地区的统治。<br /><br />解放初期,许惜金、许火东、曽文明、曽文元、王断成、许祖荫、张悦萱、刘联金、骆锦洛、骆显三等人到惠安县人民政府、区公所任职。骆法生留任惠安县玉埕中心小学校长兼村政负责人,组织玉群片的支前工作,接待片区驻军、过境解放军筹集资金、粮草、船只,支援解放军攻击厦门,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给玉群片各项中心工作和任务。黄祝文、张渊水二人,原是惠安城工部武工队队员,解放后,编入惠安县大队,1950年间,剿匪牺牲。借此,为二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致哀,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br /><br />1955年5月,在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具体关心、指导下,“城工部事件”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经过一年多的审查后,省委认定:城工部是党的组织。“城工部错案”应予彻底平反昭雪。据当时初步了解,城工部成员约有两千余人,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闽东、闽中、闽北、闽西北等地;其次,在浙江、江西、粤东等地均发展有若干党员。解放后散及全国许多省区,除部分农民仍在农村或从事其他社会职业者外,大部均系干部。至1957年4月,共恢复了1276 人城工部党员的党籍。这在福建党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惠安茶业史初考 2009-07-30T05:23:15Z 2009-07-30T05:23:15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106-huian-chayeshi.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位于闽南沿海的惠安,是青茶产销古县:传说有野生茶树,远在唐末前茶叶商贸萌起,明、清茶叶商贸达盛,清朝中后期栽培,制造,加工兴起,与安溪齐名为闽南青茶发源地。因此,发掘惠安茶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故经初步查考搜集整理此文。错漏难免请予究正。<br /><br />  一、悠久的茶叶栽培制造加工历史:<br /><br />  惠安有野生茶的踪迹,据传说:清朝中期有人发现南北观音山上有不少野生茶树,采它嫩芽回来焙制泡试,觉清香可口,于是采其籽种植,并推广,这种茶树如今本地人称为“菜茶”。观音山,地形复杂,植物繁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微酸肥沃,四季云雾缠绕,此地有野生茶树存在是可能的,这函待祥考。<br />   位于闽南沿海的惠安,是青茶产销古县:传说有野生茶树,远在唐末前茶叶商贸萌起,明、清茶叶商贸达盛,清朝中后期栽培,制造,加工兴起,与安溪齐名为闽南青茶发源地。因此,发掘惠安茶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故经初步查考搜集整理此文。错漏难免请予究正。<br /><br />  一、悠久的茶叶栽培制造加工历史:<br /><br />  惠安有野生茶的踪迹,据传说:清朝中期有人发现南北观音山上有不少野生茶树,采它嫩芽回来焙制泡试,觉清香可口,于是采其籽种植,并推广,这种茶树如今本地人称为“菜茶”。观音山,地形复杂,植物繁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微酸肥沃,四季云雾缠绕,此地有野生茶树存在是可能的,这函待祥考。<br /> 惠安:文化厚土 经济沃壤 旅游胜地 2009-07-10T03:58:17Z 2009-07-10T03:58:17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101-huian-wenhuahoutu.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城墙<br /><br />  提起福建惠安,人们就会联想到迷人的“惠女”、独特的“惠雕”、骄人的“惠泉”。实际上,惠安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这里是一片文化的厚土,从崇武古城墙和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跻身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就可窥见一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惠安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性格,更是得到了淋漓的发挥,他们把这里变成了一片充满活力的经济沃壤、旅游胜地。<br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城墙<br /><br />  提起福建惠安,人们就会联想到迷人的“惠女”、独特的“惠雕”、骄人的“惠泉”。实际上,惠安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这里是一片文化的厚土,从崇武古城墙和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跻身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就可窥见一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惠安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性格,更是得到了淋漓的发挥,他们把这里变成了一片充满活力的经济沃壤、旅游胜地。<br /> 惠安文化拉动经济艺术创造财富 2009-07-05T02:22:30Z 2009-07-05T02:22:30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97-huian-wenhuatuidongjingji.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的惠安县凭借「两宝」──巧夺天工的南派雕刻艺术﹐以及谦恭有礼﹑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女﹐将惠安走进「全国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一。前者的 雕艺产品遍及东南亚﹑日本乃至欧美等地﹐去年总收入 8.7亿元﹔后者亦为旅游业带来 5.26亿﹐惠雕及惠女已成为惠安的著名品牌惠安过去是一个只产石头﹑番薯的赤贫县﹐在改革开放后﹐综合生产力空前提高﹐一跃而成「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 力百强县」之一。今后其又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及原有条件﹐加大力度挖掘潜力创造财富﹐冲出空间限制﹐迈开大步﹐走向世界﹐是人们极度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报 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惠安县委副书记郑文伟﹐请其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p>    带动经济发展</p> <p>    郑文伟强调﹕惠安要以文化带动经济﹐让艺术创造财富。惠安由温饱进入小康已指日可待﹐甚至达到富裕境界﹐也不是奢望。</p> <p>    过去的惠安是个穷县出名的地瓜县﹐ 1949年社会总产值仅 2496万元﹐财政收 44.91万元﹐人均收 GDP为 128元。改革开放以来﹐惠安县充分发挥区域﹑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人文资源等优势﹐艰苦创业﹑奋勇争先﹐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现已形成了 石雕石材业﹑食品饮料业﹑针织服装业﹑建筑业﹑海洋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平均 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 1999年以来﹐他们根据惠安的特点﹐着力探索文化与经济相互结合﹐以塑造「惠女﹑惠雕﹑惠泉」的「三惠」品牌为载体﹐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去营造 「文化经济」的氛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效。</p> <p>    经济发展生力军</p> <p>    郑文伟指出惠安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尤以奇异独特的惠女民俗风情名闻遐迩。今天她们以自强自立的巾帼形象活跃在 惠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县乡镇企业数十万从业人员中妇女占 60%多。被誉为「石雕女状元」的大型石雕厂厂长李阿尾﹑自办鞋厂产值上千万的农村妇女黄秀玉﹑首办特种动物饲养场开发高新科技产品的邱淑花等是现代惠安 女的缩影。她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兼善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了新时代独立人格和高尚的尊严﹐而成为建设惠安的「半边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 她们温润如玉的形貌和谦恭有礼的涵养使她们成为惠安乃至福建省的形象大使。</p> <p>    很多艺术家甚至千里迢迢赶到惠安采风﹑寻找创作灵感。这些极大地提高了惠安的知名度﹐促进了惠安旅游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9年全县接待游客 35万人次﹐收入仅 110多万元的旅游业﹐ 2000年为 80万人次﹐ 2001年达 139万人次﹐经济收入 4.12亿元﹔ 2002年仅崇武古城风景区﹐就接待游客 100万人次﹐门票收入 370多万元﹐全县接待游客 165万人﹐经济收入 5.26亿元。惠女文化已成为惠安县弥足珍贵的一笔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并由此带动惠安县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等特色的旅游产业的 形成﹐使旅游产业成为惠安县新的经济增长点。</p> <p>    精湛巧夺天工</p> <p>    郑文伟又指出﹐惠安还是中国传统雕刻技术水平最高的民间石﹑木雕的生产胜地﹐向有「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更是南派雕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随着 惠安艺人的迁居台湾和远渡重洋﹐惠安的雕艺渐渐走出惠安遍布东南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南亚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惠安倚靠地理位置的有利因素﹑历史悠 久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量地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的商人以及那些早年远涉重洋﹑出外谋生的华侨﹑华人﹐并带动了东南亚地区对中国传统工艺品和石 木制品的兴趣。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辟了日本的碑石市场﹐大规模的碑石加工和出口﹐一大批石雕石材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出现了生产规模化﹑加工机械化﹑ 产品批量化的局面﹐石木雕企业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p> <p>    惠安县委领导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石雕石材市场和总结 1993年中国惠安石文化节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石木雕产品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主要构件﹑装饰材料和园林景观陈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内地 市场需求的范围正在逐步增大﹐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为雕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情况﹐他们确定了「保存传统特色﹑吸纳现代技艺﹑带动产业升级」的发 展新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经济领域﹐着重思考如何将惠安这一独特的艺术财富转化为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下大力气打造品牌﹑转变观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 办法﹐努力创精品﹑拓市场﹐使雕艺业成为惠安县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最富竞争力的一个产业。</p>      福建省的惠安县凭借「两宝」──巧夺天工的南派雕刻艺术﹐以及谦恭有礼﹑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女﹐将惠安走进「全国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一。前者的 雕艺产品遍及东南亚﹑日本乃至欧美等地﹐去年总收入 8.7亿元﹔后者亦为旅游业带来 5.26亿﹐惠雕及惠女已成为惠安的著名品牌惠安过去是一个只产石头﹑番薯的赤贫县﹐在改革开放后﹐综合生产力空前提高﹐一跃而成「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 力百强县」之一。今后其又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及原有条件﹐加大力度挖掘潜力创造财富﹐冲出空间限制﹐迈开大步﹐走向世界﹐是人们极度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报 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惠安县委副书记郑文伟﹐请其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p>    带动经济发展</p> <p>    郑文伟强调﹕惠安要以文化带动经济﹐让艺术创造财富。惠安由温饱进入小康已指日可待﹐甚至达到富裕境界﹐也不是奢望。</p> <p>    过去的惠安是个穷县出名的地瓜县﹐ 1949年社会总产值仅 2496万元﹐财政收 44.91万元﹐人均收 GDP为 128元。改革开放以来﹐惠安县充分发挥区域﹑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人文资源等优势﹐艰苦创业﹑奋勇争先﹐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现已形成了 石雕石材业﹑食品饮料业﹑针织服装业﹑建筑业﹑海洋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平均 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 1999年以来﹐他们根据惠安的特点﹐着力探索文化与经济相互结合﹐以塑造「惠女﹑惠雕﹑惠泉」的「三惠」品牌为载体﹐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去营造 「文化经济」的氛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效。</p> <p>    经济发展生力军</p> <p>    郑文伟指出惠安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尤以奇异独特的惠女民俗风情名闻遐迩。今天她们以自强自立的巾帼形象活跃在 惠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县乡镇企业数十万从业人员中妇女占 60%多。被誉为「石雕女状元」的大型石雕厂厂长李阿尾﹑自办鞋厂产值上千万的农村妇女黄秀玉﹑首办特种动物饲养场开发高新科技产品的邱淑花等是现代惠安 女的缩影。她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兼善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了新时代独立人格和高尚的尊严﹐而成为建设惠安的「半边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 她们温润如玉的形貌和谦恭有礼的涵养使她们成为惠安乃至福建省的形象大使。</p> <p>    很多艺术家甚至千里迢迢赶到惠安采风﹑寻找创作灵感。这些极大地提高了惠安的知名度﹐促进了惠安旅游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9年全县接待游客 35万人次﹐收入仅 110多万元的旅游业﹐ 2000年为 80万人次﹐ 2001年达 139万人次﹐经济收入 4.12亿元﹔ 2002年仅崇武古城风景区﹐就接待游客 100万人次﹐门票收入 370多万元﹐全县接待游客 165万人﹐经济收入 5.26亿元。惠女文化已成为惠安县弥足珍贵的一笔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并由此带动惠安县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等特色的旅游产业的 形成﹐使旅游产业成为惠安县新的经济增长点。</p> <p>    精湛巧夺天工</p> <p>    郑文伟又指出﹐惠安还是中国传统雕刻技术水平最高的民间石﹑木雕的生产胜地﹐向有「北有曲阳南有惠安」之说﹐更是南派雕刻艺术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随着 惠安艺人的迁居台湾和远渡重洋﹐惠安的雕艺渐渐走出惠安遍布东南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南亚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惠安倚靠地理位置的有利因素﹑历史悠 久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量地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的商人以及那些早年远涉重洋﹑出外谋生的华侨﹑华人﹐并带动了东南亚地区对中国传统工艺品和石 木制品的兴趣。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辟了日本的碑石市场﹐大规模的碑石加工和出口﹐一大批石雕石材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出现了生产规模化﹑加工机械化﹑ 产品批量化的局面﹐石木雕企业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p> <p>    惠安县委领导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石雕石材市场和总结 1993年中国惠安石文化节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石木雕产品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主要构件﹑装饰材料和园林景观陈设的一种重要形式﹐内地 市场需求的范围正在逐步增大﹐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为雕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情况﹐他们确定了「保存传统特色﹑吸纳现代技艺﹑带动产业升级」的发 展新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经济领域﹐着重思考如何将惠安这一独特的艺术财富转化为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下大力气打造品牌﹑转变观念﹐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 办法﹐努力创精品﹑拓市场﹐使雕艺业成为惠安县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最富竞争力的一个产业。</p> 弘一法师的惠安情结 2009-07-04T09:10:22Z 2009-07-04T09:10:22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96-huian-hongyifashi.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div class="bubble1"><div><div><div><div><div><font color="#800000">二十年前,初中,和几个同学同到净峰寺游览,喜欢书法,被弘一法师的书法所吸引,他留在寺里的墨宝“悲欣交集”四字一直是他心境的写照,年少轻狂,以为自己理解了他,没想到时间如水,人生历半,凡所见闻,皆有所感,观书听乐,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感既系之矣。</font></div></div></div></div></div><span class="author">惠安人</span></div><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2.jpg" border="0" align="left" />    <font color="#003366">1935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这一天是弘一法师由晋江草庵寺移居惠安凈峰寺苦修的头天,他身着苎麻粗染的灰色纳衣,一把母亲遗留给他的旧布雨伞搭在肩上,裤尾的卷脚和脚上的罗汉鞋已被海水打湿,看上去有些疲惫。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人间四月天,本该月朗风清、花香袭人,东南沿海的海面上,偏偏阴霾如盖,风大浪急。老天似乎成心考验弘一法师的佛心佛性,让他在泉州至崇武的渡船上颠簸了整整一夜。但是,天候制造的逆境没有改变法师的心境,初到净峰寺,法师便为山门题写了“慧水胜境”四字,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赞誉净峰寺“有如世外桃源”,并欲终老此地。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杭州的虎跑寺出家。从皈依佛门到 1935年挂锡惠安凈峰寺的17年间,钻研律部,精博绝伦,刺血注经,四处弘法,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大德高僧,甚至被佛门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然而,他自觉“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给自己取名“二一老人”,这是他内心观照后的不满。他在闽南的庵堂寺院游走了十年,十年流光,流不尽他的梦影幢幢,弘一法师写下了《南闽十年之梦影》一书。也就是说,大师发现自己坠入空门,如入梦境,他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无法得见“真如”,无法修得正果。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为了梦醒见悟,弘一法师几乎走遍江南的寺院,苦苦地寻觅着他真正的精神家园。1933年冬,他在晋江草庵寺传贯法师的陪同下考察了惠安的凈峰寺。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凈峰寺原名钱山,又名凈山,是一座供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道场。铁拐李是惠安小岞后内人,在钱山修道羽化,为钱山留下不少仙迹。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纪念张岳逝世350周年,当地贤达学士遂将凈山寺改名为凈峰寺,兹因张岳自号“凈峰”。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张岳出生于凈峰山下的东岭许山头村,是位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将,惠安县为张岳建祠 45座,云贵川湘及广西均有供奉张岳的七生祠,明史把张岳比作宋代名相韩琦、范仲淹、蜀国武候诸葛亮。张岳出仕30年,与天下第一奸相严嵩斗了30年,宁死也不屈从权贵。张岳死后,皇帝下诏:张岳复官右都御史,谥襄惠公。中极殿大学士赵志皋为其写了“理学名臣”的匾额和“一代名臣”的墓碑。张岳“宁为岩畔柏,不随秋叶扬”的刚烈气节让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感叹道:“其刚正之操,天下推之”。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佛曰:“佛在心中,心即道场”。所以,佛要求皈依者观自在,观自心,感悟个人独有的“属灵”。弘一法师虔诚地苦修了17年,天天都希望进入“无我”境界,以隐忍对抗苦难,用虚幻掩盖残缺,把解脱托付神明,其实是麻醉自己的心灵。但他终归是位学贯中西的智者,是位誓为祖国剖肝沥胆的爱国者,是位写过不朽诗句“沉沉风雨鸡鸣夜,可有男儿奋袂来”的前行者,是位要求弟子们学岳飞效荆轲的导师,一颗充溢着热血的心总不肯虚静下来,总是澎湃着。“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这是佛教修养之至理。“能契机”就是佛教所谓的“佛缘”,就是俗家所说的运气。“能契机者得见真如”,是说有佛缘者方能大彻大悟,洞见真理。弘一法师与张岳心有灵犀,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之后,便成为一位幸运的“契机者”。他终于从梦中警醒,终于回归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之后,他不再提佛家“四无”,而是强调“念佛不忘报国”,在他56岁生日那天,为自己题写了“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的座右铭。“地藏真子”是冷却的外壳,“南山孤臣”才是炽热的内核。至此,弘一法师获得了精神自由,他不再称自己为僧,而是称自己为“晚晴老人”。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张岳中进士之前,在凈峰寺苦读三年,并以“凈峰”为号,失官归乡之后,便结草堂于凈峰,每日登临峰顶,观沧海看日出。他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态,以及忠贞不二的凛凛正气,很让弘一法师为之倾倒,法师在给友人的信中由衷地赞叹道:“凈峰寺爱有襄惠,为世仰之,山增而高矣”。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法师极少照像留影,考察凈峰寺那天,当看到清人许少熙的摩崖题刻“灵山灏气薄云天”一句时,大喜过望,溢于言表。他让传贯法师为其摄影留念后,用双手摩挲灵山石壁,久久不肯离去。传贯心领神会,不是凈峰山“峰峦苍古,颇适幽居”,而是张岳留在凈峰山的灵气灏气与法师的心气息息相通。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临终前三天,法师留下遗墨“悲欣交集 ”四字。何为悲欣?他的生前好友夏丐尊说,“悲见有情,欣证禅悦”。此言不差。弘一法师所欣者,是顿悟了“多情乃佛心”的佛法大意,达到了真正的“佛者境界”。临终前一天,弘一法师所作《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题记,阐明了自己的心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爱国之心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法师所悲者,乃“国之积贫积弱,河山破碎,民不聊生”。悲和欣均是为国为民,这一颗“多情”的菩提之心是在凈峰寺修得的,凈峰寺应是功不可没。(王晓岳)</font></p><div class="bubble1"><div><div><div><div><div><font color="#800000">净峰寺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不只是李叔同的佛学成就和书法造诣以及那首名传天下的《送别》,特别让我感慨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李叔同的痛苦的爱情生活,当年日本妻子远涉重洋,苦求他还俗时,他只是决绝地宣起佛号。一代大师的心情是如何的,这也是那时候我极想解开的,可时间证明,我们其实不用解开这个谜,也没有人可以解开这个谜,只是悲怆的爱情故事自会在人间留传,缘来缘灭一切随缘。</font></div></div></div></div></div><span class="author">惠安人</span></div><div class="code"><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8000">李叔同出家前的尘世姻缘<br /><br />文/幻影</font></p><p><font color="#669933"><br />  他从旧式的深宅大院中走出,拥有着古诗古书,琴棋书画良好的教育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位清朝官员,因为不满清朝政府的腐败,退而经商,成为一代著名的商人。用经商实现了自己救国救人的理想,成为远近一方的大善人。母亲原是一位下人,因为天生丽质,处事圆满,成为了父亲的姨太太。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勤劳的母亲,把自己的全部愿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br /><br />  原本他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偏偏喜欢听戏。听那咿呀叮咚的走板中传出来人世的悲凉和沧桑。喜欢听那个女戏子,唱遍人间的哀伤。母亲这个时候极力反对,甚至用自杀的方式威胁,最后他放弃了听戏,虽然身体离开的戏台,但心好像依然还在,在那个曾经的舞台之上。<br /><br />  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的心回来。于是给他找了一个同样是家境显赫的商人的女儿。这样原本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陌生的女子成为了他的妻子。他原本希望的是一位和他拥有同样爱好,可以话诗可以论琴的女子,没想到自己的妻子竟然是一位商人女儿。<br /><br />  所以本该有的欢喜的新婚之夜,让他过极其的不安。或许因为青春年少,所以不知所措,他三天里都没有和自己的妻子说过一句话。第四天的晚上,突然开口,“ 你识字吗?”这样打破了这几天的宁静,也开始了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他发现,她虽然是一位商人之女,虽然不识字,但也有着不俗的谈吐,有着上进的精神。<br /><br />  若不是因为他想着国家存亡,支持了变法的呼声。或许他的生活可以依然这样的宁静,但是作为一个旧式的读书人,作为一个拥有热血的爱国青年,它必须那样去做。但是变法的愿望失败了,他遭到了连累。因此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妻子和母亲流浪他乡。<br /><br />  在异乡的生活是清苦的,因为自己这样的身份,每天不得出门。但是这个期间,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妻子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的坚强。心里越发对她产生了爱怜,这份爱里面有着那么多患难与共的亲情。<br /><br />  孤寂的生活怎能放得下自己渴望飞翔的心灵?况且自己还是那样年轻,那样的渴望自己的才学能够拥有一方施展的天地。可是没有办法实现,于是他回到了自己喜欢的舞台,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场场悲欢的故事。<br /><br />  爱情这个时候有了结晶,他有了第一个儿子。可是因为环境的清苦,自己的儿子得病夭折,让这位父亲深深的悲伤,他不知道哪里可以让他痛痛快快的一吐衷肠。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直到他又有了两个儿子,但是却总忘不了自己的忧伤。<br /><br />  后来,他选择了逃离。选择了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学习油画。但异国他乡难免产生悲凉。一天自己在画画,身边突然走来了一个美丽的日本女子,欢快的活泼,可爱的礼节,和她对于中国画对中国的见解,这一番谈吐让他深深的钦佩。或许这样的细节会转眼成为烟云,或许会像徐志摩那样留下一句“说一声再见,这一声再见里有数不尽的忧愁”。<br /><br />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样,在某天的某个时候他又与这个女子不期而遇,这样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很好的那种。日本女子的灵动给了他在异国无数的安慰。当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她的那一刻内心里充满的矛盾。因为在家里他有两个活泼的儿子,和一位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br /><br />  当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女子的时候,女子哭着跑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她,因为自己永远也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他那个时候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无力。甚至有些后悔,自己要是早点告诉他自己已有家室,或许少了这样的悲哀。可是那样是不是有些对不住自己?<br /><br />  他以为就这样会与这位日本女子分离,可是几天后,她突然跑来找到他。愿意像他的母亲当初嫁给他的父亲一样,答应做他的姨太太。因为自己真得很喜欢他。而且答应了会给他做人体模特。他去日本是学画画。因为毕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体画,他没有什么朋友,所以作业一直都没有完成。<br /><br />  或许是因为感动,或许因为自己心中的爱恋,他把这个日本女子带回了中国。安置在了苏州。回国后环境的改变让他终于知道认识到自己是谁的幸福也给予不了。想把自己的学识献给国家。可是古老的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像在日本一样,学生们不可能也都去画人体。他明白为什么。可是无力改变。自己家中的妻子,辛辛苦苦带着两个儿子,可是自己不能够给与她足够的爱。温婉的日本女子,忍受着寂寞苦苦的等待着他,可是自己却不能够也不应该总是停留在她的身边。<br /><br />  这样的无奈让他无法开解。突然有一刻他想到了佛教。想到自己父亲去世时,家里的悲歌;想到自己的母亲曾经给他读过的佛经;想到了自己曾经结识的佛教的朋友,那一刻他下了决心。告别了这样烦扰的红尘。<br /><br />  面对妻儿的哭诉,面对那个曾经爱过的异国女子,他始终没有回头。面对芳草碧连天,他听到的却是晚风拂柳迪声残。<br /><br />  他,就是李叔同。</font></p></div><div id="blogDetailDiv" style="font-size: 16px"><br /></div><hr width="100%" size="2"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200412122328090.gif" border="0" /></div><p>&nbs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object classid="clsid:6BF52A52-394A-11D3-B153-00C04F79FAA6" codebase="http://activex.microsoft.com/activex/controls/mplayer/en/nsmp2inf.cab#Version=5,1,52,701" width="500" height="45"><param name="width" value="500" /><param name="height" value="45" /><param name="src" value="http://218.22.242.69/ltdg/203.MP3" /><param name="url" value="http://218.22.242.69/ltdg/203.MP3" /><param name="url" value="http://218.22.242.69/ltdg/203.MP3" /><embed type="application/x-mplayer2" width="500" height="45" src="http://218.22.242.69/ltdg/203.MP3"></embed></object></div><p>&nbs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200412122328091.gif" border="0" /></div> <p>&nbsp;</p> <div class="bubble1"><div><div><div><div><div><font color="#800000">二十年前,初中,和几个同学同到净峰寺游览,喜欢书法,被弘一法师的书法所吸引,他留在寺里的墨宝“悲欣交集”四字一直是他心境的写照,年少轻狂,以为自己理解了他,没想到时间如水,人生历半,凡所见闻,皆有所感,观书听乐,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感既系之矣。</font></div></div></div></div></div><span class="author">惠安人</span></div><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2.jpg" border="0" align="left" />    <font color="#003366">1935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这一天是弘一法师由晋江草庵寺移居惠安凈峰寺苦修的头天,他身着苎麻粗染的灰色纳衣,一把母亲遗留给他的旧布雨伞搭在肩上,裤尾的卷脚和脚上的罗汉鞋已被海水打湿,看上去有些疲惫。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人间四月天,本该月朗风清、花香袭人,东南沿海的海面上,偏偏阴霾如盖,风大浪急。老天似乎成心考验弘一法师的佛心佛性,让他在泉州至崇武的渡船上颠簸了整整一夜。但是,天候制造的逆境没有改变法师的心境,初到净峰寺,法师便为山门题写了“慧水胜境”四字,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赞誉净峰寺“有如世外桃源”,并欲终老此地。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杭州的虎跑寺出家。从皈依佛门到 1935年挂锡惠安凈峰寺的17年间,钻研律部,精博绝伦,刺血注经,四处弘法,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大德高僧,甚至被佛门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然而,他自觉“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给自己取名“二一老人”,这是他内心观照后的不满。他在闽南的庵堂寺院游走了十年,十年流光,流不尽他的梦影幢幢,弘一法师写下了《南闽十年之梦影》一书。也就是说,大师发现自己坠入空门,如入梦境,他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无法得见“真如”,无法修得正果。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为了梦醒见悟,弘一法师几乎走遍江南的寺院,苦苦地寻觅着他真正的精神家园。1933年冬,他在晋江草庵寺传贯法师的陪同下考察了惠安的凈峰寺。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凈峰寺原名钱山,又名凈山,是一座供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道场。铁拐李是惠安小岞后内人,在钱山修道羽化,为钱山留下不少仙迹。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纪念张岳逝世350周年,当地贤达学士遂将凈山寺改名为凈峰寺,兹因张岳自号“凈峰”。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张岳出生于凈峰山下的东岭许山头村,是位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将,惠安县为张岳建祠 45座,云贵川湘及广西均有供奉张岳的七生祠,明史把张岳比作宋代名相韩琦、范仲淹、蜀国武候诸葛亮。张岳出仕30年,与天下第一奸相严嵩斗了30年,宁死也不屈从权贵。张岳死后,皇帝下诏:张岳复官右都御史,谥襄惠公。中极殿大学士赵志皋为其写了“理学名臣”的匾额和“一代名臣”的墓碑。张岳“宁为岩畔柏,不随秋叶扬”的刚烈气节让编撰《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感叹道:“其刚正之操,天下推之”。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佛曰:“佛在心中,心即道场”。所以,佛要求皈依者观自在,观自心,感悟个人独有的“属灵”。弘一法师虔诚地苦修了17年,天天都希望进入“无我”境界,以隐忍对抗苦难,用虚幻掩盖残缺,把解脱托付神明,其实是麻醉自己的心灵。但他终归是位学贯中西的智者,是位誓为祖国剖肝沥胆的爱国者,是位写过不朽诗句“沉沉风雨鸡鸣夜,可有男儿奋袂来”的前行者,是位要求弟子们学岳飞效荆轲的导师,一颗充溢着热血的心总不肯虚静下来,总是澎湃着。“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这是佛教修养之至理。“能契机”就是佛教所谓的“佛缘”,就是俗家所说的运气。“能契机者得见真如”,是说有佛缘者方能大彻大悟,洞见真理。弘一法师与张岳心有灵犀,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之后,便成为一位幸运的“契机者”。他终于从梦中警醒,终于回归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之后,他不再提佛家“四无”,而是强调“念佛不忘报国”,在他56岁生日那天,为自己题写了“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的座右铭。“地藏真子”是冷却的外壳,“南山孤臣”才是炽热的内核。至此,弘一法师获得了精神自由,他不再称自己为僧,而是称自己为“晚晴老人”。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张岳中进士之前,在凈峰寺苦读三年,并以“凈峰”为号,失官归乡之后,便结草堂于凈峰,每日登临峰顶,观沧海看日出。他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态,以及忠贞不二的凛凛正气,很让弘一法师为之倾倒,法师在给友人的信中由衷地赞叹道:“凈峰寺爱有襄惠,为世仰之,山增而高矣”。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法师极少照像留影,考察凈峰寺那天,当看到清人许少熙的摩崖题刻“灵山灏气薄云天”一句时,大喜过望,溢于言表。他让传贯法师为其摄影留念后,用双手摩挲灵山石壁,久久不肯离去。传贯心领神会,不是凈峰山“峰峦苍古,颇适幽居”,而是张岳留在凈峰山的灵气灏气与法师的心气息息相通。 </font></p> <p><font color="#003366">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临终前三天,法师留下遗墨“悲欣交集 ”四字。何为悲欣?他的生前好友夏丐尊说,“悲见有情,欣证禅悦”。此言不差。弘一法师所欣者,是顿悟了“多情乃佛心”的佛法大意,达到了真正的“佛者境界”。临终前一天,弘一法师所作《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题记,阐明了自己的心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爱国之心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法师所悲者,乃“国之积贫积弱,河山破碎,民不聊生”。悲和欣均是为国为民,这一颗“多情”的菩提之心是在凈峰寺修得的,凈峰寺应是功不可没。(王晓岳)</font></p><div class="bubble1"><div><div><div><div><div><font color="#800000">净峰寺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然不只是李叔同的佛学成就和书法造诣以及那首名传天下的《送别》,特别让我感慨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李叔同的痛苦的爱情生活,当年日本妻子远涉重洋,苦求他还俗时,他只是决绝地宣起佛号。一代大师的心情是如何的,这也是那时候我极想解开的,可时间证明,我们其实不用解开这个谜,也没有人可以解开这个谜,只是悲怆的爱情故事自会在人间留传,缘来缘灭一切随缘。</font></div></div></div></div></div><span class="author">惠安人</span></div><div class="code"><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8000">李叔同出家前的尘世姻缘<br /><br />文/幻影</font></p><p><font color="#669933"><br />  他从旧式的深宅大院中走出,拥有着古诗古书,琴棋书画良好的教育背景。他的父亲是一位清朝官员,因为不满清朝政府的腐败,退而经商,成为一代著名的商人。用经商实现了自己救国救人的理想,成为远近一方的大善人。母亲原是一位下人,因为天生丽质,处事圆满,成为了父亲的姨太太。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勤劳的母亲,把自己的全部愿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br /><br />  原本他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偏偏喜欢听戏。听那咿呀叮咚的走板中传出来人世的悲凉和沧桑。喜欢听那个女戏子,唱遍人间的哀伤。母亲这个时候极力反对,甚至用自杀的方式威胁,最后他放弃了听戏,虽然身体离开的戏台,但心好像依然还在,在那个曾经的舞台之上。<br /><br />  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的心回来。于是给他找了一个同样是家境显赫的商人的女儿。这样原本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陌生的女子成为了他的妻子。他原本希望的是一位和他拥有同样爱好,可以话诗可以论琴的女子,没想到自己的妻子竟然是一位商人女儿。<br /><br />  所以本该有的欢喜的新婚之夜,让他过极其的不安。或许因为青春年少,所以不知所措,他三天里都没有和自己的妻子说过一句话。第四天的晚上,突然开口,“ 你识字吗?”这样打破了这几天的宁静,也开始了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他发现,她虽然是一位商人之女,虽然不识字,但也有着不俗的谈吐,有着上进的精神。<br /><br />  若不是因为他想着国家存亡,支持了变法的呼声。或许他的生活可以依然这样的宁静,但是作为一个旧式的读书人,作为一个拥有热血的爱国青年,它必须那样去做。但是变法的愿望失败了,他遭到了连累。因此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妻子和母亲流浪他乡。<br /><br />  在异乡的生活是清苦的,因为自己这样的身份,每天不得出门。但是这个期间,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妻子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的坚强。心里越发对她产生了爱怜,这份爱里面有着那么多患难与共的亲情。<br /><br />  孤寂的生活怎能放得下自己渴望飞翔的心灵?况且自己还是那样年轻,那样的渴望自己的才学能够拥有一方施展的天地。可是没有办法实现,于是他回到了自己喜欢的舞台,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场场悲欢的故事。<br /><br />  爱情这个时候有了结晶,他有了第一个儿子。可是因为环境的清苦,自己的儿子得病夭折,让这位父亲深深的悲伤,他不知道哪里可以让他痛痛快快的一吐衷肠。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直到他又有了两个儿子,但是却总忘不了自己的忧伤。<br /><br />  后来,他选择了逃离。选择了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学习油画。但异国他乡难免产生悲凉。一天自己在画画,身边突然走来了一个美丽的日本女子,欢快的活泼,可爱的礼节,和她对于中国画对中国的见解,这一番谈吐让他深深的钦佩。或许这样的细节会转眼成为烟云,或许会像徐志摩那样留下一句“说一声再见,这一声再见里有数不尽的忧愁”。<br /><br />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样,在某天的某个时候他又与这个女子不期而遇,这样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很好的那种。日本女子的灵动给了他在异国无数的安慰。当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她的那一刻内心里充满的矛盾。因为在家里他有两个活泼的儿子,和一位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br /><br />  当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女子的时候,女子哭着跑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她,因为自己永远也给不了她想要的幸福。他那个时候发现自己是那样的无力。甚至有些后悔,自己要是早点告诉他自己已有家室,或许少了这样的悲哀。可是那样是不是有些对不住自己?<br /><br />  他以为就这样会与这位日本女子分离,可是几天后,她突然跑来找到他。愿意像他的母亲当初嫁给他的父亲一样,答应做他的姨太太。因为自己真得很喜欢他。而且答应了会给他做人体模特。他去日本是学画画。因为毕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体画,他没有什么朋友,所以作业一直都没有完成。<br /><br />  或许是因为感动,或许因为自己心中的爱恋,他把这个日本女子带回了中国。安置在了苏州。回国后环境的改变让他终于知道认识到自己是谁的幸福也给予不了。想把自己的学识献给国家。可是古老的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像在日本一样,学生们不可能也都去画人体。他明白为什么。可是无力改变。自己家中的妻子,辛辛苦苦带着两个儿子,可是自己不能够给与她足够的爱。温婉的日本女子,忍受着寂寞苦苦的等待着他,可是自己却不能够也不应该总是停留在她的身边。<br /><br />  这样的无奈让他无法开解。突然有一刻他想到了佛教。想到自己父亲去世时,家里的悲歌;想到自己的母亲曾经给他读过的佛经;想到了自己曾经结识的佛教的朋友,那一刻他下了决心。告别了这样烦扰的红尘。<br /><br />  面对妻儿的哭诉,面对那个曾经爱过的异国女子,他始终没有回头。面对芳草碧连天,他听到的却是晚风拂柳迪声残。<br /><br />  他,就是李叔同。</font></p></div><div id="blogDetailDiv" style="font-size: 16px"><br /></div><hr width="100%" size="2"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200412122328090.gif" border="0" /></div><p>&nbs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object classid="clsid:6BF52A52-394A-11D3-B153-00C04F79FAA6" codebase="http://activex.microsoft.com/activex/controls/mplayer/en/nsmp2inf.cab#Version=5,1,52,701" width="500" height="45"><param name="width" value="500" /><param name="height" value="45" /><param name="src" value="http://218.22.242.69/ltdg/203.MP3" /><param name="url" value="http://218.22.242.69/ltdg/203.MP3" /><param name="url" value="http://218.22.242.69/ltdg/203.MP3" /><embed type="application/x-mplayer2" width="500" height="45" src="http://218.22.242.69/ltdg/203.MP3"></embed></object></div><p>&nbs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200412122328091.gif" border="0" /></div> <p>&nbsp;</p> 惠安女子 2009-07-03T10:22:48Z 2009-07-03T10:22:48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95-huian-huiannuzi.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div class="code">      惠安女子<br />  <br />  舒婷/文<br />  <br />  <br />  野火在远方,远方<br />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br />  <br />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br />  约束柔软的腰肢<br />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br />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br />  啊,浪花无边无际<br />  <br />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br />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br />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br />  唤醒普遍的忧伤<br />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br />  <br />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br />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br />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br />  <br />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br />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br /><p><br /><br />  舒婷的诗始终体现着人性的觉醒,特别是女性自觉意识的认识。《惠安女子》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br /><br />  “野火在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诗的第一段诗人用“远方野火”、“琥珀色的眼睛”这两个意象让女性(惠安女子)与历史对话,展示了惠安女子与古老民族女性的意蕴叠加。给人予历史沧桑之美感,与尾句“风景”、“传奇”互相对照、映衬。<br /><br />   诗的第二段还是写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从“古老部落”到“约束柔软的腰肢”,昭示着女性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之中是她们悲苦的命运,可叹的人生,“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现实中的女性与历史中的女性一样,在少女丰富多彩的梦中殒没了自己的希 望,“历史”连梦也没有给女性多少慰藉与甜蜜。诗人用人性的关切的目光对女性的精神给予关照。让读者看到美丽容颜下女子心灵的碎片。<br /><br />  诗的第三 段,是一幅意味浓郁的动人风景。与上段的“蒲公英”、“波动的浪花”形成对应,动静结合,协调统一。“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这是女性 (惠安女子为代表)在历史不正常的惯性下所体现的无奈与绝望。而“晚照”“唤醒普遍的忧伤”时,惠安女性表现了她们一惯的面对或着说承受方式——“把头巾 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是美吗?是风景吗?在头巾装饰下的面孔是否会有几许幽怨与感伤?然而这样的一抹,在诗人的笔下注定是凄美的“风景”。正是这样的凄 美与“头巾”一起让女性在历史中落下了“传奇”的色彩。这种畸形的审美情趣,让惠安女子在世人的眼中被漠视了苦难本身。同时诗人也从这一角度提醒读者的思 索。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历史的终结”。女性的地位转移任重而道远。“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的礁石/于是,在封面和 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历史遮蔽了人们的视角,惠安女子“美丽的忧伤”在“风景”和“传奇”中阐释。诗人企图揭开“惠安女子”的“头巾”让人们 真正看到美丽掩盖下历史性的创伤,女子的悲苦。</p><p><br />  诗人通过“惠安女子”对女性的附庸地位给予揭示,并从精神(“少女的梦”)和肉体(“踩过的碱滩和礁石”)对于人性光芒的关注和女性的体悯。</p></div> <div class="code">      惠安女子<br />  <br />  舒婷/文<br />  <br />  <br />  野火在远方,远方<br />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br />  <br />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br />  约束柔软的腰肢<br />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br />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br />  啊,浪花无边无际<br />  <br />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br />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br />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br />  唤醒普遍的忧伤<br />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br />  <br />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br />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br />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br />  <br />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br />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br /><p><br /><br />  舒婷的诗始终体现着人性的觉醒,特别是女性自觉意识的认识。《惠安女子》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br /><br />  “野火在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诗的第一段诗人用“远方野火”、“琥珀色的眼睛”这两个意象让女性(惠安女子)与历史对话,展示了惠安女子与古老民族女性的意蕴叠加。给人予历史沧桑之美感,与尾句“风景”、“传奇”互相对照、映衬。<br /><br />   诗的第二段还是写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从“古老部落”到“约束柔软的腰肢”,昭示着女性成为“风景”,成为“传奇”之中是她们悲苦的命运,可叹的人生,“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现实中的女性与历史中的女性一样,在少女丰富多彩的梦中殒没了自己的希 望,“历史”连梦也没有给女性多少慰藉与甜蜜。诗人用人性的关切的目光对女性的精神给予关照。让读者看到美丽容颜下女子心灵的碎片。<br /><br />  诗的第三 段,是一幅意味浓郁的动人风景。与上段的“蒲公英”、“波动的浪花”形成对应,动静结合,协调统一。“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这是女性 (惠安女子为代表)在历史不正常的惯性下所体现的无奈与绝望。而“晚照”“唤醒普遍的忧伤”时,惠安女性表现了她们一惯的面对或着说承受方式——“把头巾 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是美吗?是风景吗?在头巾装饰下的面孔是否会有几许幽怨与感伤?然而这样的一抹,在诗人的笔下注定是凄美的“风景”。正是这样的凄 美与“头巾”一起让女性在历史中落下了“传奇”的色彩。这种畸形的审美情趣,让惠安女子在世人的眼中被漠视了苦难本身。同时诗人也从这一角度提醒读者的思 索。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历史的终结”。女性的地位转移任重而道远。“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的礁石/于是,在封面和 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历史遮蔽了人们的视角,惠安女子“美丽的忧伤”在“风景”和“传奇”中阐释。诗人企图揭开“惠安女子”的“头巾”让人们 真正看到美丽掩盖下历史性的创伤,女子的悲苦。</p><p><br />  诗人通过“惠安女子”对女性的附庸地位给予揭示,并从精神(“少女的梦”)和肉体(“踩过的碱滩和礁石”)对于人性光芒的关注和女性的体悯。</p></div> 惠安名人录 2009-06-29T10:07:15Z 2009-06-29T10:07:15Z http://huianren.net/huian-culture-and-art/91-huian-mingre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搜集惠安历史文化上的名人和近现代在中国各领域作出特出贡献的名人,自然是挂一漏万。县里虽有人作这样的工作,但网上鲜见有这样的主题。<br /><br />历史上:<br /><ul class="star"><li>陈嘏,唐开成三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为开科以来本境内的第一位金榜题名的士子,著作丰赡</li><li>李文会,宋<!--[if gte mso 9]><xml> <w:WordDocument> <w:View>Normal</w:View> <w:Zoom>0</w:Zoom> <w:PunctuationKerning/> <w:D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7.8 磅</w:D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 <w: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0</w: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 <w:D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2</w:D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 <w:ValidateAgainstSchemas/> <w:SaveIfXMLInvalid>false</w:SaveIfXMLInvalid> <w:IgnoreMixedContent>false</w:IgnoreMixedContent> <w: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false</w: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 <w:Compatibility> <w:SpaceForUL/> <w:BalanceSingleByteDoubleByteWidth/> <w:DoNotLeaveBackslashAlone/> <w:ULTrailSpace/> <w:DoNotExpandShiftReturn/> <w:AdjustLineHeightInTable/> <w:BreakWrappedTables/> <w:SnapToGridInCell/> <w:WrapTextWithPunct/> <w:UseAsianBreakRules/> <w:DontGrowAutofit/> <w:UseFELayout/> </w:Compatibility> <w:BrowserLevel>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w:BrowserLevel> </w:WordDocument> </xml><![endif]--><!--[if gte mso 9]><xml> <w:LatentStyles DefLockedState="false" LatentStyleCount="156"> </w:LatentStyles> </xml><![endif]--> <!-- /* Font Definitions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SimSun;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135135232 16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135135232 16 0 262145 0;}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ont-kerning:1.0pt;}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page 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if gte mso 10]> <styl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style> <![endif]-->端明殿学士,兼署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因得罪秦桧免职,后任龙图阁大学士</li><li>温 革-宋文学家、科学家,著有百科全书编著《分门琐碎录》</li><li>黄宗旦-北宋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国朝才子”</li><li>黄岩孙,宋理学家,朱熹高足弟子,宝佑四年进士,辑成《性理辑解》一书</li><li>道询,宋佛学大师,修学笃行,精于佛义,造桥赐福,世称灵应大师</li><li>黄禹锡,后晋天福二年赐进士第,累官至兵部员外郎,正气忠心</li><li>黄厥,唐昭宗时太学生,授国子监学正</li><li>卢 琦-元代大诗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元政治家</li><li>王忠孝,崇祯元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拥明反清,著述颇丰</li><li>郭良,明申时行榜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政声颇著,播善乡里</li><li>张瑞图-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画家、极殿大学士</li><li>黄吾野-明代大诗人、自号“吾野山人”,诗比襄阳,书比北海,画比右丞,时人号为“三绝”</li><li>康朗,嘉靖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副都御史,著有《中丞文集》等</li><li>张 岳-明“泉州三狂士”之一,与严嵩同朝为官,诤臣</li><li>刘望海-明万历进士、官至七省巡按使</li><li>陈金城-清代进步思想家、爱国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li><li>李 周-清代南派石雕宗师,创“南狮”风格和“针黑白”技艺(即今影雕)</li><li>张 勇-清代水师名将</li><li>辜鸿铭-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时称“文坛怪杰”</li></ul><br />近现代:<br /><ul class="star"><li>辜振甫-海基会前董事长,“汪辜会谈”之辜</li><li>陈伯达-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著有《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li><li>王汉斌,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十五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夫人彭佩云。</li><li>吴文季-歌唱家、作曲家、民歌《康定情歌》的采编者</li><li>张文裕,高能物理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li><li>张乾二,量子化学家,我国大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开创者之一,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li><li>郭光灿,"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的首席科学家,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li><li>陈木法,毕业于惠安一中,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li><li>黄荣辉,毕业于惠安一中,气象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li><li>蔡捷恩,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史学家,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li><li>牛牛,惠安籍钢琴“神童”,2008年,11岁牛牛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li><li>曾玲玲,2009年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南方八省大赛区福建赛区总决赛季军。</li><li>孙江榕-大拇指实业集团总裁</li><li>孙少锋-中绿集团总裁</li><li>许世辉-福建达利集团总裁</li><li>李德文-福建金帝集团总裁</li><li>郭添法-西藏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li><li>蔡炳河-惠安广海房地产总裁</li><li>黄保欣-香港“塑胶大王”,大紫荆勋章,亚洲电视主席林庆金-亚洲巧克力之王,马来西亚林庆金集团创始人</li><li>康志煌-福建五洲集团总裁</li><li>陈锡忠-达派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张桂芳-泉州旭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庄 凌-福建嘉龙集团董事长</li><li>张庭杰-冠亚控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陈荣聪-泉州盛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刘碧兰--泉州碧兰影雕有限公司总经理 </li></ul><hr title="辜鸿铭" alt="辜鸿铭" class="system-pagebreak" /><p>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br /><br />辜鸿铭<br /><br />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br /><br />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br /><br />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br /><br />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br /><br />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br /><br />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br /><br />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br /><br />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br /><br />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br /><br />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br /><br />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 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一种心灵的生活”。<br /><br />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br /><br />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br /><br />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br /><br />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br />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br /><br />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br /><br />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br /><br />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br /><br />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br /><br />  二、辜鸿铭轶事<br /><br />  本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在上汤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 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女士认为这个China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一)<br /><br />  十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当时是清末).有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二)<br /><br />  辜鸿铭他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一生精通13种语言,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的时候还留着)<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三)<br /><br />  辜鸿铭很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br /><br />  美国的妇运份子特地跑到上海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四个.""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四个打气筒灌气?""当然是用一个.""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四)<br /><br />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五)<br /><br />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六十岁生日,嘉兴才子沈曾植(进士出身,满腹经纶)前来祝寿,辜鸿铭高谈阔论中西学术制度,沈曾植却一言不答,辜鸿铭甚感奇怪,问他为何不发一言?沈曾植说:“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两年后,辜鸿铭听说沈曾植前来拜会张之洞,立即叫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沈曾植问辜鸿铭:“搬书作什么?”辜鸿铭说:“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p><hr title="陈金城" class="system-pagebreak" /><p>陈金城(近代爱国思想家)(1802年3月~1852年9月),洛阳镇梅岭村人,清道光2年(1822)壬午举人,官至刑部云南司主事。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即撰写《平夷论》、《筹守福州议》等文集,提出抗击英军保家卫国的思想,受到当时清政府的重视与采纳,是一位杰出的近代爱国思想家。金城博学诸说,尤其精 通《易经》,融汇汉、宋诸家言而“独出己见”。他治学严谨,且教授有方,如取五礼道政,各绘为图,补以汉经与旧说,“令学者豁然易晓”。他又工于书法,曾 在洛阳桥中亭上题词“海内第一桥”,闻各闽郡。遗有文、史、哲学著作《怡怡堂文集》六卷二百九十二篇。  </p><hr title="李周" class="system-pagebreak" /><p>李周,俗名“瓮仔周”,惠安崇武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清朝康熙 - 乾隆年间 (公元1662~1795年) 。因身材短小,时人称他为“瓮仔周”。他是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有名可查的石雕大师,被誉为 “南派石雕一代宗师”,崇武石雕艺人推他为始祖,学术界崇他为福建青石雕的承上启下式人物。</p><p>李周双亲早殁,家境贫寒,十几岁即到福州石店为徒,习石雕工艺。他资质聪颖,尤喜绘画,在为师傅烧水煮饭时,常用木炭在地板、厨房壁上习画。不多时,因所画的图画形象逼真,引起师傅的注意,就让他绘制图样,他常能画出新意来。据说,一年中秋夜,师傅要饮酒赏月,就让李周上街去买酒。不想回来经过南台桥,人多桥窄,李周手中的酒瓶被撞,在桥上砸碎了。李周心里害怕,将近半夜了,还不敢回去。这时,李周眼前突然一片黑暗,天就像要塌下来一样。过了一会儿,天空才露出一条缝,一束光正射在李周身上。李周放胆站起来,月亮又出来,好像离他很近,一看,一位仙女从月宫飘下来,对他说:“刚才是千载难逢的天开门,你幸运地接受了我们的光华。现在,天上人间的宝物,任你挑一件你最需要的。”李周想起母亲曾经对他说过话,便对仙女说:“请仙女让我心灵手巧,做事一看就会,不必求人。”仙女见李周只求艺术不求财,很是佩服,答应他后就飞回月宫去。李周回到石店,只好照实对师傅说,师傅却笑话他说梦话。可是,从此以后,李周看什么就会什么,做什么就像什么。后来的人都说李周神骸仙魂、鬼斧神王,是得了“月华”。<br /><br />在福州学艺期间,有一次,其师傅在雕一只石狮时,不慎把狮子的舌头敲断一角,又苦于无补救的办法,痛惜之下,即撂下工具前往酒店饮酒消心。李周审视一番,就拿起工具,果断地把狮头改雕成斜项昂首,使它变成慈善可爱的形态。自此,改变突破以往石雕狮子形态单一的局限,一改北派石狮正面蹲坐、威武凶悍的传统形象,创造性地雕出摇头摆尾、口中含珠、胸披彩带,足抱彩球,昂首站立的南派石狮,呈现出一种喜庆气氛,这种绣球狮又被称为“南狮”,这使得石雕工艺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后的惠安狮子可谓技艺超群、品种繁多:有绣球狮、挠腮狮、扒耳狮、古钱狮、犬狮、非洲狮、北京狮、母子狮等,神态各异、玲珑剔透、迎吉纳福、呈祥化喜,尽显南派纤巧、灵动风格。后来,福州重修万寿桥,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br /><br />在石雕工艺上,李周还把绘画技术运用于石雕工艺上,独创了“针黑白”的工艺,即今天所称的影雕。它把南派石雕婉约精细的艺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享有“中华一绝”的殊荣。此后,五峰石雕冲破旧规,各有创新,形成南派的独特风格。因此,历代的五峰石雕工匠都尊李周为宗师。</p><p>李周没有子嗣,他的精湛技艺,通过带徒传授,广泛流传。清朝光绪年间李周的传人开始走出惠安,足迹遍闽东南、台湾省。福州的“蒋源成”、厦门的“蒋泉记”、“蒋泉益”就是很好的例证。现今惠安的石雕技术已炉火纯青,人才辈出,佳作遍及海内外。<br /><br />目前,现存的李周传世佳作有:福州“南郡会馆”龙柱一对,1966年移至于山法雨堂;福州“兴化会馆”石狮一对,后移于福州西湖开化寺;福州大桥(万寿桥)上的十八只“拳头狮”;厦门海沧白礁保生大帝庙前的一对石龙柱。</p><hr title="黄吾野" class="system-pagebreak" /><p>黄吾野(1524~1590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名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崇武所(今崇武镇)人。其先世漳州人,明初迁居崇武。父喜方技,能琴通医,好观诸子百家书。<br /><br />吾野少时,随父客居永春,以资识沉慧,得当地人士赏识。有李姓藏书家,许其翻阅读抄,十年中,他“昼闭户,夜焚膏,若诸生治举子业者。故于子史百家,多所淹贯”。读书之余,他努力钻研诗、画,关切社会生活动态,并注意汲取民俗精华,以丰富创作内容。<br /><br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陷崇武城,吾野之兄遭难。倭退,他奉母举家迁居泉州。其间与名流结社吟诗,崭露头角。万历初,严嵩父子已逮死,张居正入阁,政治有所变革,倭患也大体平定。与吾野为知交的泉籍缙绅大都起复,有人劝他仿效司马迁“北游山川,以廓耳目”。他亦认为“大丈夫志四海,小儒坐以自拘”,“连门圭窦,未睹宇宙之大,是醢鸡也”,“遂出武夷,泛彭蠡,登嵩、衡、泰岱,历齐、晋、吴、楚、燕、赵”,“所过大都,人物鱼鸟佳丽,莫不供其点缀题咏,而公之墨妙笔精,若化工无复遁形,奚囊句满矣”。明代文学,“台阁体”、“茶陵派”先后风靡,“形莫徒具,兴象不存”。继之,前后“七子”,又陷入复古模拟。历下(李攀龙)、王郎王牙(王世贞)“狎主词盟”,“凌压韦布(平民或一般文人)”。吾野崛起海隅,驰骋中原与之抗衡。时吴下王元美,天目徐子舆,武昌吴明卿都负盛名,与吾野一见面,都很投机,分韵唱和,呼之为友。吾野漫游各地,先后结集《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宛城集》、《西山唱和集》、《观风录》、《五羊草》计数十卷。他的诗文“情以景生,语必自铸,气完而神定,色浑而味永”。时人对他十分推崇,王元美称:“山有武夷,诗有孔昭”。韩道尊谓:“山不识清源,人不识吾野,其人可知也。”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吾野进京。曾在萧寺壁上题诗,尚书黄克缵(晋江人)见之,认为 “此名士也”,即与吾野结为至交。吾野就此客居于黄克缵家。在此期间,吾野著有《北平稿》、《楚游集》、《匡庐唱和集》。其时,适好友俞大猷起复,任提督京师兵车营。吾野有机会参观俞操演车战法,大为振奋,写道:“大将高坛上,中军细柳营……心苦头颅白,年高膂力刚……芳草承轮碧,飞尘绕陈黄……雷鼓声难及,风火票势莫当,趾齐刀划断,立壁铁回将……观兵双眦裂,入幕二毛苍……行看清瀚海,坐见虏名王。”明代中后期,朝政衰弛,烽警时闻。吾野出生海疆要塞,身蒙倭难,目击时艰,深知边事,故诗作中于此多有反映。<br /><br />万历六、七年间(1578~1579年),兵部尚书谭纶卒,俞大猷以年老且无“同志者”,三疏乞归。吾野久客思乡,笃念老母,便息游归家,承欢膝下。母亲病逝后,为履行与旧友的夙订,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第二次进京。过了两冬,病发归里。不久谢世,时为万历十八年(1590年),终年66岁,葬于泉州凤凰山之麓。社中同人为诗以挽,编成《高士挽诗》,永春人、岷王府长史颜廷榘作序(略): “孔昭刻意尚行,至诗则沉湎焉,而超然独悟,又以书与画为三昧,好古君子交称之,至以其人比黔娄,诗比孟襄阳,书比李北海,画比王右丞。不必其似,惟要其至。世所称为高士者……孔昭遨游海内,凡称诗者,皆知闽中有黄山人。”(惠安县志) </p><hr title="黄宗旦" class="system-pagebreak" /><p>黄宗旦(973~?),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生,卒年不详,字叔才,惠安县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br /><br />黄宗旦是黄观次子、黄禹锡之孙。他幼禀异质,7岁时和邻居的孩子在村前葆光池旁戏游,祖父黄禹锡命他以《早春》为题,赋诗一首。他略加思索,即口诵出:“一望晴川碧水开,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出口不凡,禹锡大奇,闻者嗟异。因此,“幼有神童称”。他本于淳化年间(990~994年)举进士,因同场的考生有抄袭他的文章而得第的,抄他文章的人被除名,宗旦也不得入选。淳化末(993~994年),他以文章晋见莱国公寇准,很受寇准的器重。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称他为“闽中文士”。咸平元年 (998年),方中甲科第二名进士,同榜第三名,恰是惠安人李庆孙。两人文章齐名,被誉为“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br /><br />黄宗旦不但学富五车,以“神童”、“才子”称于世,而且善于察士举贤,提携后进。同科进士王元之、钱若水视他如严师。他出任苏州知府时,礼遇君子,勇于改过。当时有一年轻官员王质,任通判,每次断案,动辄与宗旦争议。宗旦初视他为年少轻狂,想把他调走。有一次,宗旦审讯百余名盗铸铜钱的人,即将定罪,并以此在王质面前夸耀自己,王质出言顶他:“你怎么知道他们盗铸呢?”宗旦说:“我以均由之术引诱他们供认致罪”王质反诘道:“用权术诱人认罪将其置之死地,还感到高兴。仁人处理政事,都是这样的吗?”宗旦听后,称赞王质说:“你才是真正的君子呀!”此后,他益加谦恭。尤其是善于鉴裁,他推荐提拔的人,都是有名之士。他主政史馆,办事认真,晚年患眼疾,所有奏章,都先背诵烂熟再上朝奏读。同班有人愚弄他,暗中换以别的奏章,他依然如诵自己的奏本,到家后方才发觉。因此,他力请告老还乡。朝廷不准,让他以刑部郎中衔,出任襄州知府。<br /><br />在襄州任上,宗旦公正廉洁,爱民如子,民也仰之如父母。离任之日,缙绅庶民夹道欢送数里,并勒石铭曰:“皇宋御极,斯文开先。星宿孕精,幸降大贤。维贤之才,徽懿童年,魁于天下,其锋孰前。士之望也,华在地而斗在天;国之信也,若闵之中而率雍之然。譬彼明珠兮,则藏媚于渊;譬彼凤兮,则出世安全;勒公之名于石兮,在兹北山之巅;视公之德不朽兮,有如此之坚。”<br /><br />黄宗旦请归后,修谱以赞所著者,将一世重修至八世,越时200多年。卒后祀乡贤祠,与妻陈氏合葬于二十九都林前(今涂寨镇林前村)东山上。子尧允,亦知襄州。父子继牧一郡,乡人荣之。曾孙翰,宋崇宁五年 (1106)进士,初知江宁,后知柳州,有《祭柳侯文》,收《柳河东集》中。黄宗旦著有《襄州集》10卷、《易卦象赋》2卷,因遭劫难,遗稿散失,所存无几。《惠安县志》载其《铺锦记》文1篇,《早春》诗 1首。《锦田大宗族谱》载《灵秀山记》、《锦田黄氏世录》、《宗谱序》、《铺锦记》文4篇,其诗除《早春》外,仅存《深春早起》、《长歌行》、《宫调》等3 首。  </p><hr title="苏振忠" alt="苏振忠" class="system-pagebreak" /><p>苏振芳教授,男,1948年生于福建泉州惠安,197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师资进修班 学习,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课程进修班学习。1983年任讲师,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导 师和导师组组长。1998年创办社会学硕士点,任导师和导师组组长。1992年6月至1998年2月先后担任政治教育系副主任、经济法律学院副院长。 1998年4月和2003年3月分别当选为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1998年3月起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1999年起兼任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br /><br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福建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企业文化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哲学学会理事,福州市民政学会副会长。<br /><br />苏振芳教授长期从事哲学、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企业文化》、《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造学》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课程。1992年参加由原国家教委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 编写的全国高师文科教材《社会调查理论方法》的编写,执笔部分章节,并担任副主编。2000年参加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 校参与的《中国社会学实用教材系列丛书》(共46种)的编写工作,担任丛书编委会委员,并独撰其中的两部书稿(共计56万字)。参加由华东地区11所省属 高等师范院校组织编写的《现代社会学》和《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材的编写,担任主编并执笔部分章节,这两部教材多次重印,发行几万册,受到高校同行的好 评。<br /><br />苏振芳教授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和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闽台两岸意识形态相互影响 研究”(199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期)立项课题《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研究》(2001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港 台思想对大陆青年影响研究》(1990年)研究,主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1985年以来,还分别承担福 建省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课题3项,福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6项,福建省委宣传部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研究课题8项。在《光明日报》、《中国 教育报》、《中国民政》、《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等全国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文摘 报》(中央教科院主办)、《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其中《略论偶然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被《新华文摘》(1982年12期)全文转载。《从中国 小农经济的历史演变看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城乡双层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与乡村基层政策建设研究》分别获得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0) 和(2001)优秀论文贰等奖(已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获奖论文集》)。出版了《社会保障学》和《创新社会学》两部专著 (共计55万元),主编和参与主编教材、教参26部,其中《企业文化导论》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社会学教程》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br /><br />苏振芳教授还先后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87年)、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师(1989年)、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991年、1997 年)、福建省师范教育工作优秀教师(1997年),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先进工作者(省人事厅、省委宣传部2000年颁发)、全省基层社科联 先进工作者(2002年)等光荣称号。 </p><hr title="高怀" alt="高怀" class="system-pagebreak" /><p>高怀,字念之,号十惠福建省惠安人,1914年出生厦门。七岁学书,十六岁能写大字招牌,早在40年代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其书法初学二王,后转学郑文公、 石门铭、瘗鹤铭,熔北碑、南帖于一炉,并受于右任的影响。善楷、行、草书,尤擅擘窠榜书,其书法挺拔俊逸,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一种清新、逸宕独 特风格。作品除参加全国性展览和中外报刊刊载外,还被博物馆及有关艺术部门收藏。厦门万石碑林、植物园、乌里山古炮台、望哥石等风景区都有其书法石刻。 1988年参加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日本东京等地交流访问。还通史学、诗词,曾在全国性杂志发表史学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诗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 事,现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厦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 </p><hr title="水师名将张勇" alt="水师名将张勇" class="system-pagebreak" /><p><font id="zoom" class="fbody">张勇,生卒年不详,字企大,号浩亭,崇武镇海门村人。祖籍直录山后宜兴州(今江苏省宜兴县)。祖先张亮,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来崇武任千户所副千户,遂定居于此。至清初,其后裔都以渔业为生。<br /><br />勇少时即与兄操舟捕鱼海上,深谙水性及秋夏风信;有雄才大略,风流倜傥。及长从军,很受长官器重。旋由士兵提升为金门镇标千总。雍正七年(1729 年),由于熟谙训练水师事务,而被挑选到天津教习旗营水师。乾隆二年(1737年),授南澳守备。不久,调澎湖任厦门前营守备。经他训练的部伍所到之处都 是军纪整肃,营垒改观。以后又历任闽安左营游击、铜山营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粤镇总兵官。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出任 台湾水师副将。当时南北洋匪船出没,他亲自率领舟师巡视缉捕,并且雇用民船暗藏武装侦捕,使海疆安宁,商舶渔船不致受害。厦门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在他离任 后立石追思。台湾人士写《德政歌》颂扬他。<br /><br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特旨召见张勇,授任江南江北狼山镇总兵官。他面奏海洋详情,深受嘉许,并得到赏赐。旋调任苏、淞沿海水师总兵官。后来遭人妒忌,毁谤中伤,降职为京口水师副将。<br /><br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特地向张勇询问水师情况,拟授他直隶正定镇总兵官,因内阁大臣阻挠而未果。张勇嗣以老母无人照顾为由,为请回乡。回乡不久,老母去世。他从此不再出仕,直到病逝。<br /><br />张勇虽为武官,但平时崇奉儒学。回乡后倡议捐修明代的朝阳楼,以振文风。他对少时捕渔的老友从不摆官架子,常到城隍庙与渔民闲坐聊天,渔民们都称他为“张府老爹公”。(惠安县志) </font></p><p>&nbsp;</p><hr title="张文裕" class="system-pagebreak" /><p>高能物理学家。1910年1月9日生,1992年11月5日卒,福建惠安土寨新亭宫后村人。</p><p>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 究并取得突出成就。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40年代后期他在美国用云室进行宇宙线研究,进一步确定μ子和原子能没有强作用,并 在μ子吸的研究中确证了μ介原子的存在,从而开创了关于μ介原子的研究工作。在Λ超子与粒子散射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奠基性共作、筹建高山宇宙 线实验室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p><p>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p><p>&nbsp;</p><hr title="张乾二" class="system-pagebreak" /><p>量子化学家。1928年8月生于福建惠安崇武海门。194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1年被录取为研究生。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 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结构化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p><p>他带领的小组培养出磷酸二氢铵等晶体,成为我国大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开创者之一。1963年他参与解决了配位场中群链分解问题与有关耦合系数的计算问题。 1979年《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的出版,在国际化学界引起震动。中国化学家在配位场方面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10余年。1982年该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 等奖。他在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原子簇化学键理论、多电子体系酉群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 国内外十几家权威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4部专著,1部译著。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p><p>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p><p>&nbsp;</p><hr title="蔡捷恩教授" class="system-pagebreak" /><p>蔡捷恩,男,1937年1月出生。惠安螺阳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史教研室主任,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医药史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史学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科技史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华夏医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华夏医药杂志编委,香港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从事中医高等教育40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曾被评为福建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主要从事中医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药在国外)和闽台地方医学史,参加过卫生部陈敏章部长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的编撰工作,担任现代卷编委。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其中“中医药在国外”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多篇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文献所收录。如“中医药在泰国”被《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草药传欧述略”被中华文学基金会主编的《中国改革经纬录》科技文论专卷收录,“中医药传法述略”被中华医学会主编的《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收录。《闽台医林人物志》获福建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福建古海港与中外医药交流”获福建省优秀论文奖。业绩被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编纂的《中国高级医师大全》和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编纂的《世界名人录》和《世界优秀医学专家名典》等多种人名辞典所收录。主要代表作有《闽台医林人物志》、《中药学史》、《针灸推拿学史》、《中医药在美国》、《中医药在德国》、《中草药传英述略》、《中医药传法述略》、《中医药在荷兰、比利时》、《中医药在新加坡》、《中医药在泰国》、《传统医学在欧洲》、《中草药传欧述略》、《欧洲药用植物运用简史》等。</p><p>&nbsp;</p><p>&nbsp;</p> 搜集惠安历史文化上的名人和近现代在中国各领域作出特出贡献的名人,自然是挂一漏万。县里虽有人作这样的工作,但网上鲜见有这样的主题。<br /><br />历史上:<br /><ul class="star"><li>陈嘏,唐开成三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为开科以来本境内的第一位金榜题名的士子,著作丰赡</li><li>李文会,宋<!--[if gte mso 9]><xml> <w:WordDocument> <w:View>Normal</w:View> <w:Zoom>0</w:Zoom> <w:PunctuationKerning/> <w:D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7.8 磅</w:DrawingGridVerticalSpacing> <w: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0</w:DisplayHorizontalDrawingGridEvery> <w:D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2</w:DisplayVerticalDrawingGridEvery> <w:ValidateAgainstSchemas/> <w:SaveIfXMLInvalid>false</w:SaveIfXMLInvalid> <w:IgnoreMixedContent>false</w:IgnoreMixedContent> <w: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false</w:AlwaysShowPlaceholderText> <w:Compatibility> <w:SpaceForUL/> <w:BalanceSingleByteDoubleByteWidth/> <w:DoNotLeaveBackslashAlone/> <w:ULTrailSpace/> <w:DoNotExpandShiftReturn/> <w:AdjustLineHeightInTable/> <w:BreakWrappedTables/> <w:SnapToGridInCell/> <w:WrapTextWithPunct/> <w:UseAsianBreakRules/> <w:DontGrowAutofit/> <w:UseFELayout/> </w:Compatibility> <w:BrowserLevel>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w:BrowserLevel> </w:WordDocument> </xml><![endif]--><!--[if gte mso 9]><xml> <w:LatentStyles DefLockedState="false" LatentStyleCount="156"> </w:LatentStyles> </xml><![endif]--> <!-- /* Font Definitions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SimSun;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135135232 16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auto;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135135232 16 0 262145 0;}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none;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ont-kerning:1.0pt;} /* Page Definitions */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page Section1 {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Section1 {page:Section1;} --> <!--[if gte mso 10]> <styl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style> <![endif]-->端明殿学士,兼署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因得罪秦桧免职,后任龙图阁大学士</li><li>温 革-宋文学家、科学家,著有百科全书编著《分门琐碎录》</li><li>黄宗旦-北宋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国朝才子”</li><li>黄岩孙,宋理学家,朱熹高足弟子,宝佑四年进士,辑成《性理辑解》一书</li><li>道询,宋佛学大师,修学笃行,精于佛义,造桥赐福,世称灵应大师</li><li>黄禹锡,后晋天福二年赐进士第,累官至兵部员外郎,正气忠心</li><li>黄厥,唐昭宗时太学生,授国子监学正</li><li>卢 琦-元代大诗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元政治家</li><li>王忠孝,崇祯元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拥明反清,著述颇丰</li><li>郭良,明申时行榜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政声颇著,播善乡里</li><li>张瑞图-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画家、极殿大学士</li><li>黄吾野-明代大诗人、自号“吾野山人”,诗比襄阳,书比北海,画比右丞,时人号为“三绝”</li><li>康朗,嘉靖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副都御史,著有《中丞文集》等</li><li>张 岳-明“泉州三狂士”之一,与严嵩同朝为官,诤臣</li><li>刘望海-明万历进士、官至七省巡按使</li><li>陈金城-清代进步思想家、爱国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li><li>李 周-清代南派石雕宗师,创“南狮”风格和“针黑白”技艺(即今影雕)</li><li>张 勇-清代水师名将</li><li>辜鸿铭-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时称“文坛怪杰”</li></ul><br />近现代:<br /><ul class="star"><li>辜振甫-海基会前董事长,“汪辜会谈”之辜</li><li>陈伯达-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著有《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li><li>王汉斌,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十五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夫人彭佩云。</li><li>吴文季-歌唱家、作曲家、民歌《康定情歌》的采编者</li><li>张文裕,高能物理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li><li>张乾二,量子化学家,我国大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开创者之一,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li><li>郭光灿,"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的首席科学家,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li><li>陈木法,毕业于惠安一中,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li><li>黄荣辉,毕业于惠安一中,气象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li><li>蔡捷恩,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史学家,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li><li>牛牛,惠安籍钢琴“神童”,2008年,11岁牛牛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li><li>曾玲玲,2009年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南方八省大赛区福建赛区总决赛季军。</li><li>孙江榕-大拇指实业集团总裁</li><li>孙少锋-中绿集团总裁</li><li>许世辉-福建达利集团总裁</li><li>李德文-福建金帝集团总裁</li><li>郭添法-西藏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li><li>蔡炳河-惠安广海房地产总裁</li><li>黄保欣-香港“塑胶大王”,大紫荆勋章,亚洲电视主席林庆金-亚洲巧克力之王,马来西亚林庆金集团创始人</li><li>康志煌-福建五洲集团总裁</li><li>陈锡忠-达派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张桂芳-泉州旭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庄 凌-福建嘉龙集团董事长</li><li>张庭杰-冠亚控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陈荣聪-泉州盛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li><li>刘碧兰--泉州碧兰影雕有限公司总经理 </li></ul><hr title="辜鸿铭" alt="辜鸿铭" class="system-pagebreak" /><p>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br /><br />辜鸿铭<br /><br />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br /><br />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br /><br />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br /><br />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br /><br />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br /><br />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br /><br />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br /><br />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br /><br />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br /><br />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br /><br />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 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一种心灵的生活”。<br /><br />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br /><br />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br /><br />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br /><br />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br />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br /><br />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br /><br />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br /><br />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br /><br />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br /><br />  二、辜鸿铭轶事<br /><br />  本世纪初,辜鸿铭先生*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在上汤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 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女士认为这个China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一)<br /><br />  十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当时是清末).有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二)<br /><br />  辜鸿铭他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一生精通13种语言,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至一九二八年死的时候还留着)<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三)<br /><br />  辜鸿铭很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br /><br />  美国的妇运份子特地跑到上海跟辜鸿铭争论这个问题,最后辜鸿铭问她:"亲爱的女士,请问你们家的马车有几个轮子?""有四个.""用一个打气筒灌气,还是用四个打气筒灌气?""当然是用一个.""娶小老婆就是这个道理!"<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四)<br /><br />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br /><br />  辜鸿铭的趣事(五)<br /><br />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六十岁生日,嘉兴才子沈曾植(进士出身,满腹经纶)前来祝寿,辜鸿铭高谈阔论中西学术制度,沈曾植却一言不答,辜鸿铭甚感奇怪,问他为何不发一言?沈曾植说:“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两年后,辜鸿铭听说沈曾植前来拜会张之洞,立即叫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沈曾植问辜鸿铭:“搬书作什么?”辜鸿铭说:“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p><hr title="陈金城" class="system-pagebreak" /><p>陈金城(近代爱国思想家)(1802年3月~1852年9月),洛阳镇梅岭村人,清道光2年(1822)壬午举人,官至刑部云南司主事。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即撰写《平夷论》、《筹守福州议》等文集,提出抗击英军保家卫国的思想,受到当时清政府的重视与采纳,是一位杰出的近代爱国思想家。金城博学诸说,尤其精 通《易经》,融汇汉、宋诸家言而“独出己见”。他治学严谨,且教授有方,如取五礼道政,各绘为图,补以汉经与旧说,“令学者豁然易晓”。他又工于书法,曾 在洛阳桥中亭上题词“海内第一桥”,闻各闽郡。遗有文、史、哲学著作《怡怡堂文集》六卷二百九十二篇。  </p><hr title="李周" class="system-pagebreak" /><p>李周,俗名“瓮仔周”,惠安崇武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清朝康熙 - 乾隆年间 (公元1662~1795年) 。因身材短小,时人称他为“瓮仔周”。他是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有名可查的石雕大师,被誉为 “南派石雕一代宗师”,崇武石雕艺人推他为始祖,学术界崇他为福建青石雕的承上启下式人物。</p><p>李周双亲早殁,家境贫寒,十几岁即到福州石店为徒,习石雕工艺。他资质聪颖,尤喜绘画,在为师傅烧水煮饭时,常用木炭在地板、厨房壁上习画。不多时,因所画的图画形象逼真,引起师傅的注意,就让他绘制图样,他常能画出新意来。据说,一年中秋夜,师傅要饮酒赏月,就让李周上街去买酒。不想回来经过南台桥,人多桥窄,李周手中的酒瓶被撞,在桥上砸碎了。李周心里害怕,将近半夜了,还不敢回去。这时,李周眼前突然一片黑暗,天就像要塌下来一样。过了一会儿,天空才露出一条缝,一束光正射在李周身上。李周放胆站起来,月亮又出来,好像离他很近,一看,一位仙女从月宫飘下来,对他说:“刚才是千载难逢的天开门,你幸运地接受了我们的光华。现在,天上人间的宝物,任你挑一件你最需要的。”李周想起母亲曾经对他说过话,便对仙女说:“请仙女让我心灵手巧,做事一看就会,不必求人。”仙女见李周只求艺术不求财,很是佩服,答应他后就飞回月宫去。李周回到石店,只好照实对师傅说,师傅却笑话他说梦话。可是,从此以后,李周看什么就会什么,做什么就像什么。后来的人都说李周神骸仙魂、鬼斧神王,是得了“月华”。<br /><br />在福州学艺期间,有一次,其师傅在雕一只石狮时,不慎把狮子的舌头敲断一角,又苦于无补救的办法,痛惜之下,即撂下工具前往酒店饮酒消心。李周审视一番,就拿起工具,果断地把狮头改雕成斜项昂首,使它变成慈善可爱的形态。自此,改变突破以往石雕狮子形态单一的局限,一改北派石狮正面蹲坐、威武凶悍的传统形象,创造性地雕出摇头摆尾、口中含珠、胸披彩带,足抱彩球,昂首站立的南派石狮,呈现出一种喜庆气氛,这种绣球狮又被称为“南狮”,这使得石雕工艺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后的惠安狮子可谓技艺超群、品种繁多:有绣球狮、挠腮狮、扒耳狮、古钱狮、犬狮、非洲狮、北京狮、母子狮等,神态各异、玲珑剔透、迎吉纳福、呈祥化喜,尽显南派纤巧、灵动风格。后来,福州重修万寿桥,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br /><br />在石雕工艺上,李周还把绘画技术运用于石雕工艺上,独创了“针黑白”的工艺,即今天所称的影雕。它把南派石雕婉约精细的艺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享有“中华一绝”的殊荣。此后,五峰石雕冲破旧规,各有创新,形成南派的独特风格。因此,历代的五峰石雕工匠都尊李周为宗师。</p><p>李周没有子嗣,他的精湛技艺,通过带徒传授,广泛流传。清朝光绪年间李周的传人开始走出惠安,足迹遍闽东南、台湾省。福州的“蒋源成”、厦门的“蒋泉记”、“蒋泉益”就是很好的例证。现今惠安的石雕技术已炉火纯青,人才辈出,佳作遍及海内外。<br /><br />目前,现存的李周传世佳作有:福州“南郡会馆”龙柱一对,1966年移至于山法雨堂;福州“兴化会馆”石狮一对,后移于福州西湖开化寺;福州大桥(万寿桥)上的十八只“拳头狮”;厦门海沧白礁保生大帝庙前的一对石龙柱。</p><hr title="黄吾野" class="system-pagebreak" /><p>黄吾野(1524~1590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生,名克晦,字孔昭,号吾野,崇武所(今崇武镇)人。其先世漳州人,明初迁居崇武。父喜方技,能琴通医,好观诸子百家书。<br /><br />吾野少时,随父客居永春,以资识沉慧,得当地人士赏识。有李姓藏书家,许其翻阅读抄,十年中,他“昼闭户,夜焚膏,若诸生治举子业者。故于子史百家,多所淹贯”。读书之余,他努力钻研诗、画,关切社会生活动态,并注意汲取民俗精华,以丰富创作内容。<br /><br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陷崇武城,吾野之兄遭难。倭退,他奉母举家迁居泉州。其间与名流结社吟诗,崭露头角。万历初,严嵩父子已逮死,张居正入阁,政治有所变革,倭患也大体平定。与吾野为知交的泉籍缙绅大都起复,有人劝他仿效司马迁“北游山川,以廓耳目”。他亦认为“大丈夫志四海,小儒坐以自拘”,“连门圭窦,未睹宇宙之大,是醢鸡也”,“遂出武夷,泛彭蠡,登嵩、衡、泰岱,历齐、晋、吴、楚、燕、赵”,“所过大都,人物鱼鸟佳丽,莫不供其点缀题咏,而公之墨妙笔精,若化工无复遁形,奚囊句满矣”。明代文学,“台阁体”、“茶陵派”先后风靡,“形莫徒具,兴象不存”。继之,前后“七子”,又陷入复古模拟。历下(李攀龙)、王郎王牙(王世贞)“狎主词盟”,“凌压韦布(平民或一般文人)”。吾野崛起海隅,驰骋中原与之抗衡。时吴下王元美,天目徐子舆,武昌吴明卿都负盛名,与吾野一见面,都很投机,分韵唱和,呼之为友。吾野漫游各地,先后结集《金陵稿》、《匡庐集》、《北游草》、《蓟州吟》、《宛城集》、《西山唱和集》、《观风录》、《五羊草》计数十卷。他的诗文“情以景生,语必自铸,气完而神定,色浑而味永”。时人对他十分推崇,王元美称:“山有武夷,诗有孔昭”。韩道尊谓:“山不识清源,人不识吾野,其人可知也。”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吾野进京。曾在萧寺壁上题诗,尚书黄克缵(晋江人)见之,认为 “此名士也”,即与吾野结为至交。吾野就此客居于黄克缵家。在此期间,吾野著有《北平稿》、《楚游集》、《匡庐唱和集》。其时,适好友俞大猷起复,任提督京师兵车营。吾野有机会参观俞操演车战法,大为振奋,写道:“大将高坛上,中军细柳营……心苦头颅白,年高膂力刚……芳草承轮碧,飞尘绕陈黄……雷鼓声难及,风火票势莫当,趾齐刀划断,立壁铁回将……观兵双眦裂,入幕二毛苍……行看清瀚海,坐见虏名王。”明代中后期,朝政衰弛,烽警时闻。吾野出生海疆要塞,身蒙倭难,目击时艰,深知边事,故诗作中于此多有反映。<br /><br />万历六、七年间(1578~1579年),兵部尚书谭纶卒,俞大猷以年老且无“同志者”,三疏乞归。吾野久客思乡,笃念老母,便息游归家,承欢膝下。母亲病逝后,为履行与旧友的夙订,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第二次进京。过了两冬,病发归里。不久谢世,时为万历十八年(1590年),终年66岁,葬于泉州凤凰山之麓。社中同人为诗以挽,编成《高士挽诗》,永春人、岷王府长史颜廷榘作序(略): “孔昭刻意尚行,至诗则沉湎焉,而超然独悟,又以书与画为三昧,好古君子交称之,至以其人比黔娄,诗比孟襄阳,书比李北海,画比王右丞。不必其似,惟要其至。世所称为高士者……孔昭遨游海内,凡称诗者,皆知闽中有黄山人。”(惠安县志) </p><hr title="黄宗旦" class="system-pagebreak" /><p>黄宗旦(973~?),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生,卒年不详,字叔才,惠安县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br /><br />黄宗旦是黄观次子、黄禹锡之孙。他幼禀异质,7岁时和邻居的孩子在村前葆光池旁戏游,祖父黄禹锡命他以《早春》为题,赋诗一首。他略加思索,即口诵出:“一望晴川碧水开,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出口不凡,禹锡大奇,闻者嗟异。因此,“幼有神童称”。他本于淳化年间(990~994年)举进士,因同场的考生有抄袭他的文章而得第的,抄他文章的人被除名,宗旦也不得入选。淳化末(993~994年),他以文章晋见莱国公寇准,很受寇准的器重。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称他为“闽中文士”。咸平元年 (998年),方中甲科第二名进士,同榜第三名,恰是惠安人李庆孙。两人文章齐名,被誉为“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br /><br />黄宗旦不但学富五车,以“神童”、“才子”称于世,而且善于察士举贤,提携后进。同科进士王元之、钱若水视他如严师。他出任苏州知府时,礼遇君子,勇于改过。当时有一年轻官员王质,任通判,每次断案,动辄与宗旦争议。宗旦初视他为年少轻狂,想把他调走。有一次,宗旦审讯百余名盗铸铜钱的人,即将定罪,并以此在王质面前夸耀自己,王质出言顶他:“你怎么知道他们盗铸呢?”宗旦说:“我以均由之术引诱他们供认致罪”王质反诘道:“用权术诱人认罪将其置之死地,还感到高兴。仁人处理政事,都是这样的吗?”宗旦听后,称赞王质说:“你才是真正的君子呀!”此后,他益加谦恭。尤其是善于鉴裁,他推荐提拔的人,都是有名之士。他主政史馆,办事认真,晚年患眼疾,所有奏章,都先背诵烂熟再上朝奏读。同班有人愚弄他,暗中换以别的奏章,他依然如诵自己的奏本,到家后方才发觉。因此,他力请告老还乡。朝廷不准,让他以刑部郎中衔,出任襄州知府。<br /><br />在襄州任上,宗旦公正廉洁,爱民如子,民也仰之如父母。离任之日,缙绅庶民夹道欢送数里,并勒石铭曰:“皇宋御极,斯文开先。星宿孕精,幸降大贤。维贤之才,徽懿童年,魁于天下,其锋孰前。士之望也,华在地而斗在天;国之信也,若闵之中而率雍之然。譬彼明珠兮,则藏媚于渊;譬彼凤兮,则出世安全;勒公之名于石兮,在兹北山之巅;视公之德不朽兮,有如此之坚。”<br /><br />黄宗旦请归后,修谱以赞所著者,将一世重修至八世,越时200多年。卒后祀乡贤祠,与妻陈氏合葬于二十九都林前(今涂寨镇林前村)东山上。子尧允,亦知襄州。父子继牧一郡,乡人荣之。曾孙翰,宋崇宁五年 (1106)进士,初知江宁,后知柳州,有《祭柳侯文》,收《柳河东集》中。黄宗旦著有《襄州集》10卷、《易卦象赋》2卷,因遭劫难,遗稿散失,所存无几。《惠安县志》载其《铺锦记》文1篇,《早春》诗 1首。《锦田大宗族谱》载《灵秀山记》、《锦田黄氏世录》、《宗谱序》、《铺锦记》文4篇,其诗除《早春》外,仅存《深春早起》、《长歌行》、《宫调》等3 首。  </p><hr title="苏振忠" alt="苏振忠" class="system-pagebreak" /><p>苏振芳教授,男,1948年生于福建泉州惠安,197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师资进修班 学习,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课程进修班学习。1983年任讲师,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导 师和导师组组长。1998年创办社会学硕士点,任导师和导师组组长。1992年6月至1998年2月先后担任政治教育系副主任、经济法律学院副院长。 1998年4月和2003年3月分别当选为中共福建师范大学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1998年3月起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1999年起兼任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br /><br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福建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民政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企业文化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哲学学会理事,福州市民政学会副会长。<br /><br />苏振芳教授长期从事哲学、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企业文化》、《社会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造学》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课程。1992年参加由原国家教委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 编写的全国高师文科教材《社会调查理论方法》的编写,执笔部分章节,并担任副主编。2000年参加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 校参与的《中国社会学实用教材系列丛书》(共46种)的编写工作,担任丛书编委会委员,并独撰其中的两部书稿(共计56万字)。参加由华东地区11所省属 高等师范院校组织编写的《现代社会学》和《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材的编写,担任主编并执笔部分章节,这两部教材多次重印,发行几万册,受到高校同行的好 评。<br /><br />苏振芳教授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和主持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闽台两岸意识形态相互影响 研究”(199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期)立项课题《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研究》(2001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港 台思想对大陆青年影响研究》(1990年)研究,主持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1985年以来,还分别承担福 建省社会科学“八五”、“九五”规划课题3项,福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6项,福建省委宣传部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研究课题8项。在《光明日报》、《中国 教育报》、《中国民政》、《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等全国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文摘 报》(中央教科院主办)、《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其中《略论偶然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被《新华文摘》(1982年12期)全文转载。《从中国 小农经济的历史演变看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城乡双层社会结构的历史演变与乡村基层政策建设研究》分别获得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2000) 和(2001)优秀论文贰等奖(已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获奖论文集》)。出版了《社会保障学》和《创新社会学》两部专著 (共计55万元),主编和参与主编教材、教参26部,其中《企业文化导论》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社会学教程》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1年)。<br /><br />苏振芳教授还先后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87年)、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师(1989年)、校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991年、1997 年)、福建省师范教育工作优秀教师(1997年),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先进工作者(省人事厅、省委宣传部2000年颁发)、全省基层社科联 先进工作者(2002年)等光荣称号。 </p><hr title="高怀" alt="高怀" class="system-pagebreak" /><p>高怀,字念之,号十惠福建省惠安人,1914年出生厦门。七岁学书,十六岁能写大字招牌,早在40年代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其书法初学二王,后转学郑文公、 石门铭、瘗鹤铭,熔北碑、南帖于一炉,并受于右任的影响。善楷、行、草书,尤擅擘窠榜书,其书法挺拔俊逸,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一种清新、逸宕独 特风格。作品除参加全国性展览和中外报刊刊载外,还被博物馆及有关艺术部门收藏。厦门万石碑林、植物园、乌里山古炮台、望哥石等风景区都有其书法石刻。 1988年参加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日本东京等地交流访问。还通史学、诗词,曾在全国性杂志发表史学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诗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 事,现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厦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评议员 </p><hr title="水师名将张勇" alt="水师名将张勇" class="system-pagebreak" /><p><font id="zoom" class="fbody">张勇,生卒年不详,字企大,号浩亭,崇武镇海门村人。祖籍直录山后宜兴州(今江苏省宜兴县)。祖先张亮,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来崇武任千户所副千户,遂定居于此。至清初,其后裔都以渔业为生。<br /><br />勇少时即与兄操舟捕鱼海上,深谙水性及秋夏风信;有雄才大略,风流倜傥。及长从军,很受长官器重。旋由士兵提升为金门镇标千总。雍正七年(1729 年),由于熟谙训练水师事务,而被挑选到天津教习旗营水师。乾隆二年(1737年),授南澳守备。不久,调澎湖任厦门前营守备。经他训练的部伍所到之处都 是军纪整肃,营垒改观。以后又历任闽安左营游击、铜山营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粤镇总兵官。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出任 台湾水师副将。当时南北洋匪船出没,他亲自率领舟师巡视缉捕,并且雇用民船暗藏武装侦捕,使海疆安宁,商舶渔船不致受害。厦门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在他离任 后立石追思。台湾人士写《德政歌》颂扬他。<br /><br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特旨召见张勇,授任江南江北狼山镇总兵官。他面奏海洋详情,深受嘉许,并得到赏赐。旋调任苏、淞沿海水师总兵官。后来遭人妒忌,毁谤中伤,降职为京口水师副将。<br /><br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特地向张勇询问水师情况,拟授他直隶正定镇总兵官,因内阁大臣阻挠而未果。张勇嗣以老母无人照顾为由,为请回乡。回乡不久,老母去世。他从此不再出仕,直到病逝。<br /><br />张勇虽为武官,但平时崇奉儒学。回乡后倡议捐修明代的朝阳楼,以振文风。他对少时捕渔的老友从不摆官架子,常到城隍庙与渔民闲坐聊天,渔民们都称他为“张府老爹公”。(惠安县志) </font></p><p>&nbsp;</p><hr title="张文裕" class="system-pagebreak" /><p>高能物理学家。1910年1月9日生,1992年11月5日卒,福建惠安土寨新亭宫后村人。</p><p>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 究并取得突出成就。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40年代后期他在美国用云室进行宇宙线研究,进一步确定μ子和原子能没有强作用,并 在μ子吸的研究中确证了μ介原子的存在,从而开创了关于μ介原子的研究工作。在Λ超子与粒子散射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奠基性共作、筹建高山宇宙 线实验室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p><p>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p><p>&nbsp;</p><hr title="张乾二" class="system-pagebreak" /><p>量子化学家。1928年8月生于福建惠安崇武海门。194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1年被录取为研究生。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 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结构化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p><p>他带领的小组培养出磷酸二氢铵等晶体,成为我国大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开创者之一。1963年他参与解决了配位场中群链分解问题与有关耦合系数的计算问题。 1979年《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的出版,在国际化学界引起震动。中国化学家在配位场方面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10余年。1982年该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 等奖。他在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原子簇化学键理论、多电子体系酉群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 国内外十几家权威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4部专著,1部译著。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p><p>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p><p>&nbsp;</p><hr title="蔡捷恩教授" class="system-pagebreak" /><p>蔡捷恩,男,1937年1月出生。惠安螺阳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史教研室主任,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医药史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史学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科技史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华夏医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华夏医药杂志编委,香港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从事中医高等教育40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曾被评为福建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主要从事中医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药在国外)和闽台地方医学史,参加过卫生部陈敏章部长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的编撰工作,担任现代卷编委。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其中“中医药在国外”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多篇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文献所收录。如“中医药在泰国”被《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草药传欧述略”被中华文学基金会主编的《中国改革经纬录》科技文论专卷收录,“中医药传法述略”被中华医学会主编的《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收录。《闽台医林人物志》获福建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福建古海港与中外医药交流”获福建省优秀论文奖。业绩被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编纂的《中国高级医师大全》和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编纂的《世界名人录》和《世界优秀医学专家名典》等多种人名辞典所收录。主要代表作有《闽台医林人物志》、《中药学史》、《针灸推拿学史》、《中医药在美国》、《中医药在德国》、《中草药传英述略》、《中医药传法述略》、《中医药在荷兰、比利时》、《中医药在新加坡》、《中医药在泰国》、《传统医学在欧洲》、《中草药传欧述略》、《欧洲药用植物运用简史》等。</p><p>&nbsp;</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