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惠安,惠安人,惠安女,惠安新闻.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feed 2010-10-20T19:34:38Z Joomla! 1.5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史厝埕的石马槽 2010-08-24T00:14:15Z 2010-08-24T00:14:15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27-tiaomacao.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戴卓峰小时候读书,每天要到塾馆去,都要经过所公署前的中亭街大道。这条街的东边有一个姓史的富户开的一家染坊。这个姓史的很吝啬,只顾赚钱,公益事却一毛不拨。染坊前的路面,年久失修,高低不平,一下雨就积水,泥泞满地,过路人很不方便,史财东也不想出钱修一修。<br /><br />有一天,大雨刚停,戴卓峰和几个小同学要入馆去。他们走过史财东染坊门口时,那些小同学都把鞋脱下来拿在手中,赤足从水中走过去。卓峰却不脱鞋,还顽皮地大摇大摆走过去,去水花洒到染坊的柜台上。史财东看了很生气,说:“你这个间仔这样顽皮,读书哪能有出色呢!“那些小同学听了都说:”我们馆里是他读书最好,老师说他一定会考中当官呢?“史财东哈哈大笑说:”他啊,日后真会考中,回乡来竖旗杆,我家的大厅就让他饲马,厝角头给他拴旗索。“卓峰虽然顽皮却有志气,听了这话心里很气愤,但也不争辩,只把话牢记在心里,从此加倍努力攻读。<br /><br />过了几年,卓峰终于中了进士。喜报传到崇武时,史财东想起当年自己的话,觉得很羞愧,赶紧雇打石师傅雕了一个饲马用的石槽,摆在大厅中,准备卓峰回乡时来饲马。可是卓峰回乡好几天还没有动静。史财东心想,或许他已经把间仔时的事忘记了。但是他还不放心,就备了礼物亲自登门去向戴卓峰祝贺,乘机探探口气。戴卓峰以礼相待,交谈时才对史财东说:”小侄今日能得金榜题名,应该感谢老伯的促成。“史财东知道他还忘记小时候的事,忙说:”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多多有罪。“卓峰说:”老伯放心,小侄并非记恨。但俗语说,话有三尖六角,角角伤人。为人切忌骄傲自私,望老伯好自省察,多做好事,少说歹话。“史财东连声说是。<br /><br />史财东回家后,就把石马槽安置在大门前的石埕边,出入都能看到,记着这件事。此后,他逢人便说:“到底是有出色的人,胸怀宽大,道理透彻,令人口服心服。"他又主动多办公益的事,得到众人人的称赞。<br /><br />讲述者:何云瑜 男 76岁 崇武莲西村人 退休老师高中<br /><br />搜集整理者:汪峰<br /><br />搜集时间:1987年4月<br /><br />流传地区:崇武城内<br /><br />附记:戴一俊,字惟宅,号卓峰,自号石室主人,惠安县崇武镇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联登进士,明年二十三岁。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后出知温州府,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壮年以母思家,即请告终养。及母殁,构庐石室山下隐居。 戴卓峰小时候读书,每天要到塾馆去,都要经过所公署前的中亭街大道。这条街的东边有一个姓史的富户开的一家染坊。这个姓史的很吝啬,只顾赚钱,公益事却一毛不拨。染坊前的路面,年久失修,高低不平,一下雨就积水,泥泞满地,过路人很不方便,史财东也不想出钱修一修。<br /><br />有一天,大雨刚停,戴卓峰和几个小同学要入馆去。他们走过史财东染坊门口时,那些小同学都把鞋脱下来拿在手中,赤足从水中走过去。卓峰却不脱鞋,还顽皮地大摇大摆走过去,去水花洒到染坊的柜台上。史财东看了很生气,说:“你这个间仔这样顽皮,读书哪能有出色呢!“那些小同学听了都说:”我们馆里是他读书最好,老师说他一定会考中当官呢?“史财东哈哈大笑说:”他啊,日后真会考中,回乡来竖旗杆,我家的大厅就让他饲马,厝角头给他拴旗索。“卓峰虽然顽皮却有志气,听了这话心里很气愤,但也不争辩,只把话牢记在心里,从此加倍努力攻读。<br /><br />过了几年,卓峰终于中了进士。喜报传到崇武时,史财东想起当年自己的话,觉得很羞愧,赶紧雇打石师傅雕了一个饲马用的石槽,摆在大厅中,准备卓峰回乡时来饲马。可是卓峰回乡好几天还没有动静。史财东心想,或许他已经把间仔时的事忘记了。但是他还不放心,就备了礼物亲自登门去向戴卓峰祝贺,乘机探探口气。戴卓峰以礼相待,交谈时才对史财东说:”小侄今日能得金榜题名,应该感谢老伯的促成。“史财东知道他还忘记小时候的事,忙说:”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多多有罪。“卓峰说:”老伯放心,小侄并非记恨。但俗语说,话有三尖六角,角角伤人。为人切忌骄傲自私,望老伯好自省察,多做好事,少说歹话。“史财东连声说是。<br /><br />史财东回家后,就把石马槽安置在大门前的石埕边,出入都能看到,记着这件事。此后,他逢人便说:“到底是有出色的人,胸怀宽大,道理透彻,令人口服心服。"他又主动多办公益的事,得到众人人的称赞。<br /><br />讲述者:何云瑜 男 76岁 崇武莲西村人 退休老师高中<br /><br />搜集整理者:汪峰<br /><br />搜集时间:1987年4月<br /><br />流传地区:崇武城内<br /><br />附记:戴一俊,字惟宅,号卓峰,自号石室主人,惠安县崇武镇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联登进士,明年二十三岁。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后出知温州府,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壮年以母思家,即请告终养。及母殁,构庐石室山下隐居。 惠安县寺庙及道教宫观 2010-03-09T03:04:40Z 2010-03-09T03:04:40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26-huian-shimiaogonggua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ul><li>青 山 宫</li></ul>    青山宫位于惠安县东南沿海山霞镇青山南麓,与湄洲天妃宫、龙海慈济宫并称“闽中三宫”。始建于惠安置县前的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故有“未有惠安,先有青山”之说。供奉惠安开山祖五代闽将“青山王”张悃。《闽书》:“将军张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乡人因建庙奉祀。”代有晋封。宋建炎年间,钦赐庙额“诚应”,封惠侯;景炎元年进封灵安王。<br /><br />    青山宫是惠安县最有建筑特色的古寺庙。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41米,东西宽16米,系由山门、两廊、天井、前殿、供亭和后殿组成,东侧有文昌祠、精舍,西侧有英烈祠。“庙制宏杰危耸”,中殿高11米,屋顶两坡急泻,“斜险峻绝”,”致于过峻,实则“配山雄壮”,是石建筑的一件瑰宝。<br /><br />    90年代初始对青山宫进行全面修葺,1993年底竣工。目前,修缮一新的青山宫雕梁画栋,飞檐悬椽,再现宋代建筑风貌。有青山虎穴、羊屿浮练、烛山晨照、古军事地形诸胜。<br /><br />    青山文化传播已久。明清时代,大批惠人外迁,青山王的“香火”也随之传及日本、台湾、港澳、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br /><ul><li>三 宝 宫</li></ul>  三宝宫位于惠安东园镇琅山村,现宫为1987年重修的小庙。<br /><br />  三宝宫面积仅10多平方米,面临大海,坐落莲花穴上,以往大潮涌起,淹至村落,三宝宫有若莲花,水涨宫高,总淹不到宫。壁画绘有观音和十八罗汉。楹联书:“法海无边渡众生,佛光万丈照蔗里”。<br /><br />  佛坛供奉三尊坐姿石刻佛像,像高40厘米,佛帐横额绣字“大雄宝殿”。当地称三尊佛为:东方药师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佛生日为四月初八,八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三尊佛像形态基本一样,头上均无肉髻、螺发,双手藏于佛裳内而不施印相,更无药师佛的左托药钵、右执药丸之姿,头背后均无佛光圈,应不是佛教的三世佛。经与村老座谈,众口皆称三宝佛俗姓郑,是海底神,船民出海均到此祈拜,逢有不测风涛,海底神会将船托送靠岸。<br /><br />  宫内尚有一辉绿岩香炉,长49厘米,宽32.5厘米,正面中刻“三宝尊佛”,旁刻“光绪丙申(1896)”“郑家弟子敬”。据考察:三宝佛应为三保太监郑和,佛教化是当地百姓的牵强附会,如同草庵摩尼光佛被奉为“释迦牟尼”一样。<br /><ul><li>崇武天后宫</li></ul>    崇武天后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古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明代称天妃宫,民间则称妈祖宫,或称黑脸妈宫。主祀海神妈祖娘娘。庙宇始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 。据现存资料分析,至迟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br /><br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刘有成撰写的《天后庙序》载:“此庙之由来已久……阅世皆有护国庇民之功,故天后之庙流传不朽。迨奉圣朝沐浴清化,前此者鲸鲵喷浪,滨海不宁,琢公施侯膺简命大师燮伐,神又扬灵助战。归于朝,特敕天后。”崇武也在此时改天妃宫为天后宫。 <br /><br />    崇武天后宫初只是一弹丸小庙,规制狭小,随着崇武港军事战略地位的加强和渔航经济活动的繁荣,天后宫也不断拓展鼎新,终成为濒海之巨观。  <br /><ul><li> 霞 东 宫</li></ul>  霞东宫位于惠安县东园下安村,扼泉州湾入口处。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1947年分灵台湾台北凉洲街,后迁河北路。<br /><br />  庙前半月沉湾,碧水蓝天,舟楫停泊良港;岸边抱沙如练,绵亘海滨,东西数十华里。<br /><br />  庙宇坐北朝南,建筑精巧。磨光的花岗岩石墙和顶立的圆石柱,折射光亮美感;红琉璃瓦盖,脊梁飞檐高翘,双龙护塔;门前巧妙组合的龙虎、麒麟、狮豹、八仙诸石浮雕,小巧玲珑,栩栩如生;门眉镌刻“霞东宫”斗大金字。殿内,满堂金碧辉煌,神龛、佛像、门柱、楹联,真金装塑,装饰精致,一派庄严肃穆。<br /><br />  祀供江大人爷(亦称大人爷公),是乡土神明。《惠安县志》载:“传说神时生前正直热诚,狷介协和,殁而英灵显赫,护境庇民,乡人感神恩,在村东建霞东宫供奉。”八月十五是其生诞。<br /><br />登上庙东的观潮亭,清风徐来,俯瞰秀水晋江,极目沧波,渔舟隐约,帆影片片;远眺石湖塔耸入云霄,岱山与复鼎对峙,出没江心,亦一大奇观。入夜,渔歌唱晚,灯光如流。  <br /><ul><li>和 寮 宫</li></ul>     和寮宫位于惠安崇武镇西沙湾畔,解放军烈士庙之左,供和寮公四大总巡及四海龙王、临水夫人。相传清末民初,霞西前因海滩归属引发械斗,恭请四大总巡调解,纷争乃得平息。里人感其厚德,尊为“和寮公”。<br /><br />     和寮宫原为一石垒小庙,1993年由惠安女曾恨发起、民间自发修建供奉为保护群众而牺牲的廿七位解放军烈士的”廿七君庙”(后称解放军烈士庙)时,拓建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歇山顶建筑。背山面海,气势恢宏。<br /><br />     宫前建有三亭:<br /><br />     中亭曰“观潮亭”,亭额“海天幽雅”,柱联“蜂峰灵麓碧波朝圣庙,龟蛇雄踞蓝舸成奇观。”盖宫宇背依蜂峰山,前临大海,左有龟 ,其状若龟;右有白崎,其形似蛇。柱联概括了宫宇所处地理形胜。<br /><br />     左亭曰“望海亭”,柱联“望海峡思江山一统,登古城盼同胞团圆”。<br /><br />     右亭曰“烈士亭”,柱联“海韵千秋回壮曲,心香一瓣谒忠魂。”<br /><br />     和寮宫内有泉州名士王爱琛先生所书“威镇海疆”“湖寮胜景”“西山古迹”“保境安民”等额匾多方。<br /><ul><li>惠安文庙</li></ul>    惠安文庙即惠安孔庙,位于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br /><br />    庙奉孔子,始建于北宋年间。据惠安县志载,宋初置县时就立庙学于县治之左。历经三百余载四迁庙址,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毁于兵燹。迨至元元贞元年(1295)方迁回原址重建,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历经34 次扩建、重修。<br /><br />  庙前十里外有一座山峰,山巅原为三块大石对拱,旧称香炉山。相传,明洪武年间惠安知县黎笏认为此山峰顶无首,又正对县堂正中,有碍本县运途。遂集资鸠工于山巅增筑尖顶,有如香炉中插上一炷香,预兆县运兴昌,人才鼎盛。因尖顶形状如塔,高有二三丈,远望正像“文笔朝天”,所以后来改称文笔峰。<br /><br />  庙后五里许有座莲花山,峰巅有一花岗岩石形似含苞欲放的莲花,而半山腰有块岩石状如蹲伏的三脚蟾蜍。传说蟾蜍长年累月从不间断地取山间清泉浇灌莲花,终于使石莲舒展开放,溢出无尽的芬芳。这阵阵香气犹如翰墨飘香,散发到全县各地。<br /><br />  明嘉靖三年(1524)文庙重建时遂改变座宇,使其前后正好对着文笔峰和莲花山。从此地灵人杰,文运兴盛,全县果然出了不少的人才,单就附近几个村落就出有“六部”、“九卿”、“十八堂”等知名人物。<br /><br />  文庙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895平方米。文庙以中轴线自南而北有照墙、棂星门、泮池、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圣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斗拱均为如意斗拱。大成殿前及门前耸立四根花岗岩石雕龙柱。现保存比较完整的大成殿、两庑、戟门,是经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加整修,大成殿又经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次重修,庙内还存有重修碑记两方。<br /><br />  据县志载,整座建筑雕梁画栋,丹楹刻桷,高堂邃宇,轩峻壮丽。原来尚有附属建筑明伦堂(旁列“居仁”、“由义”二斋)、杏坛、馔堂、射圃、教谕廨舍、尊经阁、朱子祠、文昌祠、崇圣祠(旁列“名宦”、“乡贤”二祠)、观德亭、号房等,可见当年之文庙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构筑典丽,崇宏壮观。<br /><ul><li>解放军烈士庙</li></ul>    解放军烈士庙座落在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东头。面对蓝蓝的泉州湾,金门、厦门就在它前方的云海里。而那一湾白白的沙滩和白白的浪花编织而成的特大花圈,就是崇武人对英烈永不泯灭的思念和哀悼。该庙原名廿七君庙,系由惠安女曾恨所发起、民间自发于1993 年修建的。泉州文化人陈廷基把”解放军烈士庙”这个不见经传的称谓写进他的报告文学,让人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br /><br />    庙宇建筑由山门、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庙等五大部分组成。<br /><br />    山门  门顶正中是一颗红五星,两边是6面大红旗,赋予其不同于他庙的特色,显得格外庄重与神圣。<br /><br />    正殿  抬头一看:门楣上分别挂着解放军32343部队送来的“天下第一庙”和陈廷基送来的“天下第一奇庙”两块大横匾。门两边当地文化人蒋维新撰写的楹联:“殷殷碧血沃西沙宝地,浩浩雄风催东海征帆”。门前立着廿七烈士碑记和刻有崇武离退休协会原会长、离休干部陈学其收录的崇武民谣“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于今称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的石碑,它好像是在不停地向来人反复宣传“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当你郑重地步入殿堂,迎面神龛里供奉的是27尊全副武装的解放军烈士雕像,他们一个个神采突奕,正襟危坐在玻璃龛里的座位上。神龛正上方挂着“英烈廿七君”大横匾,下面则是写有“解放军烈士”5个大字的牌位在闪闪发光。真是“功及万世自昭正气”,“名垂千年”,让人“共仰芳型”。解放军烈士坐定庙宇,确是天下绝无仅有。更奇特的是,除了斋堂里有附近信女们前来“念经”感恩和祈求保佑外,平日播放的录音却是《我是一个兵》等军队歌曲,总给人一种军旅生活的联想和感叹。<br /><br />    烈士纪念馆  位于正殿左边。纪念馆上方五角星两旁亮着8个大字:“战士壮烈,惠女虔诚”。门前大立柱上有曾恨、张细九敬献的楹联:“民族正气山川增色,烈士报国门第生辉”,还有靖江村渔民陈伟煌敬献的楹联:”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更是让人为“山高海深军民情”而感动不已。室内陈列的尽是高级将领和农工商学兵瞻仰英烈时的照片和题词。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英烈的老司令叶飞将军的亲笔题词:“为了人民死的光荣!”尤其让人感动与赞叹的是当年叶飞将军因年迈无法亲自前来,特派其女儿叶芝华代表他专程送来的,藉以表达老人家对部下的一片深情厚谊。还有28军原政委王宜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和原 28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杜东海将军题写的条幅:“纪念廿七烈士英灵,发扬革命光荣传统”。<br /><br />    烈士纪念碑  就在纪念馆前大庭里。这是一座由青石板材和花岗岩磨光制作而成的建筑精品.其通高81米,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而”烈士纪念碑”5个大字则是28军老战友、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市文化局局长庄顾能所书.底座上面四周围以石栏,四组石阶分别让人从四个方位拾级走上平台.碑顶挺立着一尊解放军战士雕像,面向大海,沐浴星月,风雨无阻,似在为来往的渔船和人民群众站岗放哨,在为祖国统一紧握手中钢枪……<br />烈士亭  纪念碑前方是烈士亭.亭前是宽阔而又美丽的沙滩,它是军民缅怀先烈和休闲的好去处。<br /><br />    正殿右边毗邻另一座庙宇,叫做“和寮公”。其神龛里奉祀的是为百姓排忧解围的地方官,据说也是明代抗倭英烈,故香火十分兴盛。古今英烈聚会一堂,一起接受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更是增加了这一景观的热烈气氛和传奇色彩。<br /><ul><li>惠安昭惠庙</li></ul>    惠安昭惠庙,在洛阳桥北街边,距桥约百余步,系北宋与建桥同时建立的海神庙,祀最早的海神通远王。现存为清代及近年重修。内有匾曰“永镇万安”,庙内外有明清有关重修庙宇的碑刻5座。<br /><ul><li>义 波 祠</li></ul>    义波祠, 又名真身庵,在洛阳桥北街尾近海处,后人为纪念参加造桥有卓著劳绩的和尚义波而建,此地原是义波和尚所住的茅舍。<br /><ul><li>三 教 祠</li></ul>    三教祠位于惠安县崇武城西关内下田庵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建。“三教”即“三一教”,合儒、道、佛为一,由莆田人林龙江创立于明嘉靖间。据《重修三教祠记》载林龙江(1517—1598),名兆恩,字懋勋,道号子谷子,“习儒业而兼道释,学者宗之。”被尊为“三教教主”。崇武人李正昆等“从而学道”,建祠塑教主像奉祀。<br /><br />  僧佛满住持三教祠时,于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书题楹联:“道若大行男子亩女子桑虞夏商周如一日,心原有主老氏玄释氏空颜曾思孟不二门。” “不二门”即”不二法门”,为佛家语。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清光绪间,贡生王赓扬也为此祠题一联: “三鼎峙儒道释一辙,教益参天地人并尊。”<br /> <ul><li>青 山 宫</li></ul>    青山宫位于惠安县东南沿海山霞镇青山南麓,与湄洲天妃宫、龙海慈济宫并称“闽中三宫”。始建于惠安置县前的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故有“未有惠安,先有青山”之说。供奉惠安开山祖五代闽将“青山王”张悃。《闽书》:“将军张悃立寨山上,以御海寇,乡人因建庙奉祀。”代有晋封。宋建炎年间,钦赐庙额“诚应”,封惠侯;景炎元年进封灵安王。<br /><br />    青山宫是惠安县最有建筑特色的古寺庙。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41米,东西宽16米,系由山门、两廊、天井、前殿、供亭和后殿组成,东侧有文昌祠、精舍,西侧有英烈祠。“庙制宏杰危耸”,中殿高11米,屋顶两坡急泻,“斜险峻绝”,”致于过峻,实则“配山雄壮”,是石建筑的一件瑰宝。<br /><br />    90年代初始对青山宫进行全面修葺,1993年底竣工。目前,修缮一新的青山宫雕梁画栋,飞檐悬椽,再现宋代建筑风貌。有青山虎穴、羊屿浮练、烛山晨照、古军事地形诸胜。<br /><br />    青山文化传播已久。明清时代,大批惠人外迁,青山王的“香火”也随之传及日本、台湾、港澳、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br /><ul><li>三 宝 宫</li></ul>  三宝宫位于惠安东园镇琅山村,现宫为1987年重修的小庙。<br /><br />  三宝宫面积仅10多平方米,面临大海,坐落莲花穴上,以往大潮涌起,淹至村落,三宝宫有若莲花,水涨宫高,总淹不到宫。壁画绘有观音和十八罗汉。楹联书:“法海无边渡众生,佛光万丈照蔗里”。<br /><br />  佛坛供奉三尊坐姿石刻佛像,像高40厘米,佛帐横额绣字“大雄宝殿”。当地称三尊佛为:东方药师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弥陀佛,佛生日为四月初八,八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三尊佛像形态基本一样,头上均无肉髻、螺发,双手藏于佛裳内而不施印相,更无药师佛的左托药钵、右执药丸之姿,头背后均无佛光圈,应不是佛教的三世佛。经与村老座谈,众口皆称三宝佛俗姓郑,是海底神,船民出海均到此祈拜,逢有不测风涛,海底神会将船托送靠岸。<br /><br />  宫内尚有一辉绿岩香炉,长49厘米,宽32.5厘米,正面中刻“三宝尊佛”,旁刻“光绪丙申(1896)”“郑家弟子敬”。据考察:三宝佛应为三保太监郑和,佛教化是当地百姓的牵强附会,如同草庵摩尼光佛被奉为“释迦牟尼”一样。<br /><ul><li>崇武天后宫</li></ul>    崇武天后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古城外西南江口山之下。明代称天妃宫,民间则称妈祖宫,或称黑脸妈宫。主祀海神妈祖娘娘。庙宇始建于何时,未见具体记载 。据现存资料分析,至迟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br /><br />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刘有成撰写的《天后庙序》载:“此庙之由来已久……阅世皆有护国庇民之功,故天后之庙流传不朽。迨奉圣朝沐浴清化,前此者鲸鲵喷浪,滨海不宁,琢公施侯膺简命大师燮伐,神又扬灵助战。归于朝,特敕天后。”崇武也在此时改天妃宫为天后宫。 <br /><br />    崇武天后宫初只是一弹丸小庙,规制狭小,随着崇武港军事战略地位的加强和渔航经济活动的繁荣,天后宫也不断拓展鼎新,终成为濒海之巨观。  <br /><ul><li> 霞 东 宫</li></ul>  霞东宫位于惠安县东园下安村,扼泉州湾入口处。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1947年分灵台湾台北凉洲街,后迁河北路。<br /><br />  庙前半月沉湾,碧水蓝天,舟楫停泊良港;岸边抱沙如练,绵亘海滨,东西数十华里。<br /><br />  庙宇坐北朝南,建筑精巧。磨光的花岗岩石墙和顶立的圆石柱,折射光亮美感;红琉璃瓦盖,脊梁飞檐高翘,双龙护塔;门前巧妙组合的龙虎、麒麟、狮豹、八仙诸石浮雕,小巧玲珑,栩栩如生;门眉镌刻“霞东宫”斗大金字。殿内,满堂金碧辉煌,神龛、佛像、门柱、楹联,真金装塑,装饰精致,一派庄严肃穆。<br /><br />  祀供江大人爷(亦称大人爷公),是乡土神明。《惠安县志》载:“传说神时生前正直热诚,狷介协和,殁而英灵显赫,护境庇民,乡人感神恩,在村东建霞东宫供奉。”八月十五是其生诞。<br /><br />登上庙东的观潮亭,清风徐来,俯瞰秀水晋江,极目沧波,渔舟隐约,帆影片片;远眺石湖塔耸入云霄,岱山与复鼎对峙,出没江心,亦一大奇观。入夜,渔歌唱晚,灯光如流。  <br /><ul><li>和 寮 宫</li></ul>     和寮宫位于惠安崇武镇西沙湾畔,解放军烈士庙之左,供和寮公四大总巡及四海龙王、临水夫人。相传清末民初,霞西前因海滩归属引发械斗,恭请四大总巡调解,纷争乃得平息。里人感其厚德,尊为“和寮公”。<br /><br />     和寮宫原为一石垒小庙,1993年由惠安女曾恨发起、民间自发修建供奉为保护群众而牺牲的廿七位解放军烈士的”廿七君庙”(后称解放军烈士庙)时,拓建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歇山顶建筑。背山面海,气势恢宏。<br /><br />     宫前建有三亭:<br /><br />     中亭曰“观潮亭”,亭额“海天幽雅”,柱联“蜂峰灵麓碧波朝圣庙,龟蛇雄踞蓝舸成奇观。”盖宫宇背依蜂峰山,前临大海,左有龟 ,其状若龟;右有白崎,其形似蛇。柱联概括了宫宇所处地理形胜。<br /><br />     左亭曰“望海亭”,柱联“望海峡思江山一统,登古城盼同胞团圆”。<br /><br />     右亭曰“烈士亭”,柱联“海韵千秋回壮曲,心香一瓣谒忠魂。”<br /><br />     和寮宫内有泉州名士王爱琛先生所书“威镇海疆”“湖寮胜景”“西山古迹”“保境安民”等额匾多方。<br /><ul><li>惠安文庙</li></ul>    惠安文庙即惠安孔庙,位于惠安县螺城镇中山北路。<br /><br />    庙奉孔子,始建于北宋年间。据惠安县志载,宋初置县时就立庙学于县治之左。历经三百余载四迁庙址,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毁于兵燹。迨至元元贞元年(1295)方迁回原址重建,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历经34 次扩建、重修。<br /><br />  庙前十里外有一座山峰,山巅原为三块大石对拱,旧称香炉山。相传,明洪武年间惠安知县黎笏认为此山峰顶无首,又正对县堂正中,有碍本县运途。遂集资鸠工于山巅增筑尖顶,有如香炉中插上一炷香,预兆县运兴昌,人才鼎盛。因尖顶形状如塔,高有二三丈,远望正像“文笔朝天”,所以后来改称文笔峰。<br /><br />  庙后五里许有座莲花山,峰巅有一花岗岩石形似含苞欲放的莲花,而半山腰有块岩石状如蹲伏的三脚蟾蜍。传说蟾蜍长年累月从不间断地取山间清泉浇灌莲花,终于使石莲舒展开放,溢出无尽的芬芳。这阵阵香气犹如翰墨飘香,散发到全县各地。<br /><br />  明嘉靖三年(1524)文庙重建时遂改变座宇,使其前后正好对着文笔峰和莲花山。从此地灵人杰,文运兴盛,全县果然出了不少的人才,单就附近几个村落就出有“六部”、“九卿”、“十八堂”等知名人物。<br /><br />  文庙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895平方米。文庙以中轴线自南而北有照墙、棂星门、泮池、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圣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石结构,重檐歇山顶,斗拱均为如意斗拱。大成殿前及门前耸立四根花岗岩石雕龙柱。现保存比较完整的大成殿、两庑、戟门,是经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加整修,大成殿又经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次重修,庙内还存有重修碑记两方。<br /><br />  据县志载,整座建筑雕梁画栋,丹楹刻桷,高堂邃宇,轩峻壮丽。原来尚有附属建筑明伦堂(旁列“居仁”、“由义”二斋)、杏坛、馔堂、射圃、教谕廨舍、尊经阁、朱子祠、文昌祠、崇圣祠(旁列“名宦”、“乡贤”二祠)、观德亭、号房等,可见当年之文庙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构筑典丽,崇宏壮观。<br /><ul><li>解放军烈士庙</li></ul>    解放军烈士庙座落在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东头。面对蓝蓝的泉州湾,金门、厦门就在它前方的云海里。而那一湾白白的沙滩和白白的浪花编织而成的特大花圈,就是崇武人对英烈永不泯灭的思念和哀悼。该庙原名廿七君庙,系由惠安女曾恨所发起、民间自发于1993 年修建的。泉州文化人陈廷基把”解放军烈士庙”这个不见经传的称谓写进他的报告文学,让人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br /><br />    庙宇建筑由山门、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庙等五大部分组成。<br /><br />    山门  门顶正中是一颗红五星,两边是6面大红旗,赋予其不同于他庙的特色,显得格外庄重与神圣。<br /><br />    正殿  抬头一看:门楣上分别挂着解放军32343部队送来的“天下第一庙”和陈廷基送来的“天下第一奇庙”两块大横匾。门两边当地文化人蒋维新撰写的楹联:“殷殷碧血沃西沙宝地,浩浩雄风催东海征帆”。门前立着廿七烈士碑记和刻有崇武离退休协会原会长、离休干部陈学其收录的崇武民谣“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于今称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的石碑,它好像是在不停地向来人反复宣传“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当你郑重地步入殿堂,迎面神龛里供奉的是27尊全副武装的解放军烈士雕像,他们一个个神采突奕,正襟危坐在玻璃龛里的座位上。神龛正上方挂着“英烈廿七君”大横匾,下面则是写有“解放军烈士”5个大字的牌位在闪闪发光。真是“功及万世自昭正气”,“名垂千年”,让人“共仰芳型”。解放军烈士坐定庙宇,确是天下绝无仅有。更奇特的是,除了斋堂里有附近信女们前来“念经”感恩和祈求保佑外,平日播放的录音却是《我是一个兵》等军队歌曲,总给人一种军旅生活的联想和感叹。<br /><br />    烈士纪念馆  位于正殿左边。纪念馆上方五角星两旁亮着8个大字:“战士壮烈,惠女虔诚”。门前大立柱上有曾恨、张细九敬献的楹联:“民族正气山川增色,烈士报国门第生辉”,还有靖江村渔民陈伟煌敬献的楹联:”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更是让人为“山高海深军民情”而感动不已。室内陈列的尽是高级将领和农工商学兵瞻仰英烈时的照片和题词。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英烈的老司令叶飞将军的亲笔题词:“为了人民死的光荣!”尤其让人感动与赞叹的是当年叶飞将军因年迈无法亲自前来,特派其女儿叶芝华代表他专程送来的,藉以表达老人家对部下的一片深情厚谊。还有28军原政委王宜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和原 28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杜东海将军题写的条幅:“纪念廿七烈士英灵,发扬革命光荣传统”。<br /><br />    烈士纪念碑  就在纪念馆前大庭里。这是一座由青石板材和花岗岩磨光制作而成的建筑精品.其通高81米,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而”烈士纪念碑”5个大字则是28军老战友、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市文化局局长庄顾能所书.底座上面四周围以石栏,四组石阶分别让人从四个方位拾级走上平台.碑顶挺立着一尊解放军战士雕像,面向大海,沐浴星月,风雨无阻,似在为来往的渔船和人民群众站岗放哨,在为祖国统一紧握手中钢枪……<br />烈士亭  纪念碑前方是烈士亭.亭前是宽阔而又美丽的沙滩,它是军民缅怀先烈和休闲的好去处。<br /><br />    正殿右边毗邻另一座庙宇,叫做“和寮公”。其神龛里奉祀的是为百姓排忧解围的地方官,据说也是明代抗倭英烈,故香火十分兴盛。古今英烈聚会一堂,一起接受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更是增加了这一景观的热烈气氛和传奇色彩。<br /><ul><li>惠安昭惠庙</li></ul>    惠安昭惠庙,在洛阳桥北街边,距桥约百余步,系北宋与建桥同时建立的海神庙,祀最早的海神通远王。现存为清代及近年重修。内有匾曰“永镇万安”,庙内外有明清有关重修庙宇的碑刻5座。<br /><ul><li>义 波 祠</li></ul>    义波祠, 又名真身庵,在洛阳桥北街尾近海处,后人为纪念参加造桥有卓著劳绩的和尚义波而建,此地原是义波和尚所住的茅舍。<br /><ul><li>三 教 祠</li></ul>    三教祠位于惠安县崇武城西关内下田庵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建。“三教”即“三一教”,合儒、道、佛为一,由莆田人林龙江创立于明嘉靖间。据《重修三教祠记》载林龙江(1517—1598),名兆恩,字懋勋,道号子谷子,“习儒业而兼道释,学者宗之。”被尊为“三教教主”。崇武人李正昆等“从而学道”,建祠塑教主像奉祀。<br /><br />  僧佛满住持三教祠时,于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书题楹联:“道若大行男子亩女子桑虞夏商周如一日,心原有主老氏玄释氏空颜曾思孟不二门。” “不二门”即”不二法门”,为佛家语。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清光绪间,贡生王赓扬也为此祠题一联: “三鼎峙儒道释一辙,教益参天地人并尊。”<br /> 福建泉州惠安林氏始祖晋安郡王林禄公墓 2010-03-08T09:20:50Z 2010-03-08T09:20:50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25-huian-linshishizu.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20070710052239647.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20070710052241148.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ap_20070710052243286.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20070710052244269.jpg" border="0" /></p><p>晋安王林禄公墓(闽林始祖墓)即“闽林”始祖林禄的坟墓,又称晋安郡王墓,在福建惠安县涂岭龙头山官路顶九龙岗(现泉州市泉港区)。坐干向巽。穴名“龙马毓奇”,题额“林始祖讳禄公九龙穴墓”。墓前的各种碑刻,以林齐圣之“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为最引人注目。墓左侧有郡王祠。墓前有坊门一座,正中匾镌“闽林始祖”,左柱镌“东晋名藩”,右柱镌“开闽世胄”,左右分列华表二、旗杆柱四、石羊二、石将军二。墓园右侧通往水曲村路边有一巨石,上镌宋朱熹题字“长山世缙”。<br /><br />林禄公墓为福建地区最负盛名的出圣人之葬!作为闽林之后的闽台潮汕林家子孙,有机会一定要去祭拜祖庙!<br /><br />林禄公,字世荫,西晋黄门侍郎颖公次子。生于西晋泰始十年,居下邳梓桐乡。西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初(公元三O七)随琅玡王移镇建邺,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建兴元年,从王敦讨杜玡,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时五胡乱华,西晋怀、愍二帝相继被俘,公佐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任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三二五)诏归,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开闽林姓始祖。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苏峻、祖约叛乱,越年攻陷京都。公奉命讨伐,建立功勋。公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于官,时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三五六)九月初九,享寿六十有八。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惠安涂岭),穴名龙马毓奇。夫人张氏、孔氏,皆封为贵人。生七子:恭、晖、畅、期、雅、暹、景,皆显贵。林禄公入闽这支林氏又称晋安林氏.其后遍布今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及东南亚一带,堪称林氏第一旺族。 公生西晋武帝泰始十年 己酉正月初七日子时 卒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时。<br /></p> <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20070710052239647.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20070710052241148.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ap_20070710052243286.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20070710052244269.jpg" border="0" /></p><p>晋安王林禄公墓(闽林始祖墓)即“闽林”始祖林禄的坟墓,又称晋安郡王墓,在福建惠安县涂岭龙头山官路顶九龙岗(现泉州市泉港区)。坐干向巽。穴名“龙马毓奇”,题额“林始祖讳禄公九龙穴墓”。墓前的各种碑刻,以林齐圣之“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为最引人注目。墓左侧有郡王祠。墓前有坊门一座,正中匾镌“闽林始祖”,左柱镌“东晋名藩”,右柱镌“开闽世胄”,左右分列华表二、旗杆柱四、石羊二、石将军二。墓园右侧通往水曲村路边有一巨石,上镌宋朱熹题字“长山世缙”。<br /><br />林禄公墓为福建地区最负盛名的出圣人之葬!作为闽林之后的闽台潮汕林家子孙,有机会一定要去祭拜祖庙!<br /><br />林禄公,字世荫,西晋黄门侍郎颖公次子。生于西晋泰始十年,居下邳梓桐乡。西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初(公元三O七)随琅玡王移镇建邺,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建兴元年,从王敦讨杜玡,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时五胡乱华,西晋怀、愍二帝相继被俘,公佐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任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三二五)诏归,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开闽林姓始祖。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苏峻、祖约叛乱,越年攻陷京都。公奉命讨伐,建立功勋。公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于官,时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三五六)九月初九,享寿六十有八。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惠安涂岭),穴名龙马毓奇。夫人张氏、孔氏,皆封为贵人。生七子:恭、晖、畅、期、雅、暹、景,皆显贵。林禄公入闽这支林氏又称晋安林氏.其后遍布今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及东南亚一带,堪称林氏第一旺族。 公生西晋武帝泰始十年 己酉正月初七日子时 卒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时。<br /></p> 惠安牛棚 惊见施琅之子施世纶的皇谕祭碑 2010-03-08T09:09:55Z 2010-03-08T09:09:55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24-huian-shishilu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清朝康熙皇帝下旨悼念施琅将军次子施世纶的「皇谕祭碑」,在福建惠安黄塘许田村一废弃的牛圈顶棚被发现。<br /><br />海峡都市报报导,用清水洗去牛棚顶上晒的牛粪后,四块写有碑文的条石显现出来,各长2米多,宽约30厘米,阴刻碑文为竖写,其中一列所刻内容被从字的中间锯开,难以辨认。一块较短的条石上,阴刻有碗粗的「勤劳素着」四字,另一块条石,刻有十分清晰的「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日立字样。<br /><br />「本来是一整块的,文革时被锯开用来盖牛棚。」72岁的阿伯说。<br /><br />这些碑文残缺的内容,却在位于许田村北400米处的施世纶墓得到了答案。在墓前一座亭子内立的巨大石碑上,写着:「皇帝谕祭总督……施世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服官年久,着有勤劳,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庙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报导指出,施世纶陵园早年被盗掘,1997到 1998年,施氏宗亲对陵园进行全面修复。亭子里的这块「皇谕祭碑」,就是重修时仿刻的。 清朝康熙皇帝下旨悼念施琅将军次子施世纶的「皇谕祭碑」,在福建惠安黄塘许田村一废弃的牛圈顶棚被发现。<br /><br />海峡都市报报导,用清水洗去牛棚顶上晒的牛粪后,四块写有碑文的条石显现出来,各长2米多,宽约30厘米,阴刻碑文为竖写,其中一列所刻内容被从字的中间锯开,难以辨认。一块较短的条石上,阴刻有碗粗的「勤劳素着」四字,另一块条石,刻有十分清晰的「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日立字样。<br /><br />「本来是一整块的,文革时被锯开用来盖牛棚。」72岁的阿伯说。<br /><br />这些碑文残缺的内容,却在位于许田村北400米处的施世纶墓得到了答案。在墓前一座亭子内立的巨大石碑上,写着:「皇帝谕祭总督……施世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服官年久,着有勤劳,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庙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报导指出,施世纶陵园早年被盗掘,1997到 1998年,施氏宗亲对陵园进行全面修复。亭子里的这块「皇谕祭碑」,就是重修时仿刻的。 惠安魁青庙 2010-03-08T08:54:55Z 2010-03-08T08:54:55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23-huian-kuiqingmiao.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p>魁青庙(灵安尊王)</p><p>惠安一带有很多青山王庙,这座魁青庙设置了几块石碑:“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这里刚好在红卫水库边,风景很清幽</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8263.jpg" border="0" />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4604.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1140.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29542.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26201.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23541.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6622.jpg" border="0" /> </p> <p>魁青庙(灵安尊王)</p><p>惠安一带有很多青山王庙,这座魁青庙设置了几块石碑:“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这里刚好在红卫水库边,风景很清幽</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8263.jpg" border="0" />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4604.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1140.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29542.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26201.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23541.jpg" border="0" /></p><p><img src="images/stories/200907/ap_f23_20081120102336622.jpg" border="0" /> </p> 解放军庙背后的故事 2009-08-08T02:40:19Z 2009-08-08T02:40:19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17-huian-jiefangju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img class="caption" src="images/stories/99151249582021067.jpg" border="0" title="解放军庙内供奉的解放军烈士塑像" align="left" />      金石 文/图 <br /><br />   “天下第一奇庙”<br /><br />   在崇武镇,提起解放军庙,人人皆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崇武镇南海岸边的一条大路上,看到路南一座像军营的大门,门楣上有红五星雕塑,两边各有3面红旗。暗红色4门柱上有两副行书楹联,内联为:<br /><br />   捐躯为人民千秋功德<br />   军魂照海疆万世颂扬<br /><br />   外联为:<br /><br />   百姓有情万民敬英烈<br />   军魂永在千秋镇海疆<br /><br />   大门里是一面巨大的浮雕照壁,图案上一群军人在小船旁对空射击,在图中心位置几名军人用身体掩护一名小女孩。<br /><br />   照壁后有排面朝南面大海的石头房,中间是解放军庙,门楣上悬挂两方匾额,分别题有“天下第一庙”、“天下第一奇庙”,前者上还有“战士壮烈   惠女虔诚 ”小字,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三四三部队”。室内才看着有庙的味道,有香炉,有贡品,玻璃框后的神位上供奉的是27尊正襟危坐、精神抖擞的解放军雕 像,他们身后是上书“解放军烈士”5个大字的牌位,后壁正上方悬挂“英烈廿七君”横匾。房间两侧挂有“千秋浩气”,“万古英灵”,“海天一绝”等匾额。<br /><br />   解放军庙的右面是“湖寮宫”,左边为烈士纪念馆。<br /><br />   烈士纪念馆里匾额更多,有28军原政委王宜将军题词:<br /><br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br /><br />   有原28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杜东海将军题写的条幅:<br /><br />   纪念廿七烈士英灵 <br />   发扬革命光荣传统<br />        <br />   纪念馆前是烈士纪念碑,其通高为8.1米,碑前为烈士亭,亭下有块上书鲜红“军魂”两字的未磨光石碑。<br /><br />   从解放军庙中有关文字上,记者得知,此解放军庙和一位叫曾恨的老太太有关,幸好记者见到了她。<br /><br />   60年前的恩仇<br /><br />   说到解放军庙,曾恨总是十分兴奋。<br /><br />   曾恨最初叫曾阿兴,生在新加坡,父母给她起此名的目的是希望家庭兴旺,可在日寇侵占新加坡期间,曾恨的3个兄弟全死了,母亲李面给她改名曾恨,以示对 战争的憎恨。1948年母亲带12岁的曾恨,回到老家崇武莲西村。在故乡,母亲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升起对生活的希望,将曾恨名改回曾阿兴,但到第2年又改 为曾恨。<br /><br />   在崇武古镇西面,有一个至今都作为码头的西沙湾。它像一个湖,与大海连接的口小,船在这里能避风浪。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8军某团一部分官兵分乘6艘木帆船来到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厦门、金门的战役。<br /><br />   上午9时许,6架国民党飞机前来空袭,当时崇武镇街道正逢集市,人流疏散未及,为了保护群众,吸引敌机目标,已经隐蔽起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当机立断,依 船体和卧沙坑对空射击。敌机立即冲向西沙湾扫射。当时曾恨正在沙滩上玩耍,被眼前的激战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大胡子解放军抱起她,就往可以隐身的岸 上跑,其他4名战士也跟随过来。刚把曾恨送到岸上,敌机投放的炸弹在上空发出刺耳的声音。解放军战士将曾恨压在身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将曾恨震昏,等她清醒 过来,看到身边躺着5名解放军战士尸体。<br /><br />   当天的战斗中,共有24名解放军战士牺牲。<br /><br />   这天,母亲李面又让女儿改回曾恨,表达对炸死解放军的国民党之恨,让曾恨一生一世都要记着解放军的救命之恩。<img class="caption" src="images/stories/200907/42911249582021067.jpg" border="0" title="曾恨老人告诉记者,浮雕上的小女孩就是她" align="right" /><br /><br />   崇武人正像地名“崇武”一样,素有奉祀英雄的风俗。崇武古城正门内建有祭祀三国忠义英雄关羽的关帝庙,北门则有敬奉宋朝时期行善济人、为渔民保驾护航 林默的妈祖庙。明朝时,戚继光曾率将士在泉州海域迎战来犯倭寇,伤亡众多,一部分阵亡将士葬在西沙湾海滩旁。当地群众在西沙湾西侧面朝大海建了“湖寮宫 ”,祭祀这些牺牲的英灵。<br /><br />   崇武人习惯将故去的人称为“大人”,因此当地也将24名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称为“24大人”,并按照风俗,在“湖寮宫”附近,搭起一个小房子,安放上“廿四君灵位”,祭祀为民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称这座庙为“24君庙”。<br /><br />   执拗的祭祀<br /><br />   “24君庙”建好次日一大早,曾恨跟着母亲来到“24君庙”上香。从此,每天清晨,母女二人都要到“24君庙”祭祀。曾恨觉得这样还不能充分表达她对解放军的感念,把母亲给她的梳妆盒改成神龛,用泥土塑了一尊解放军像,供奉在家里。   <br /><br />   解放初,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崇武形势非常紧张,不仅要防敌人入侵,还要警惕特务刺探情报。曾恨每天去祭祀“24君庙”的行为引起巡逻民兵的注意。他们一 调查,发现曾恨一家还是海外归侨,而且恰巧是解放之前回国的。一天早晨,几个民兵“当场抓获”了曾恨,但曾恨只“交代”是纪念解放军。<br /><br />   即使纪念解放军也没有必要天天如此呀,这反而增加了民兵的怀疑。后来村干部告诉民兵,曾恨和母亲“精神上有问题”,民兵这才放了曾恨。村干部这么说, 不是出于对她的保护,而是当时周围很多群众就是这么看待她的。在他们看来,曾恨和母亲天天祭祀“24君庙”简直是“神经病”。<br /><br />   虽然崇武群众对1949年西沙湾那场战斗有印象,并感激解放军保护群众的义举,但不清楚解放军救曾恨的详情。处处谨小慎微的曾恨母女二人也不愿将这段 故事告诉别人。她们认为,那5名解放军是为了救曾恨牺牲的,是曾恨害了他们。她们是怀着负罪感祭祀烈士,因此,这次民兵审问她们,她们还是没有解释。<br /><br />   “文革”时期,“24君庙”被造反派拆除,曾恨不再烧香敬茶,采取其他方式祭祀。当时她在县城供销社工作,每个周末都要走20几里路赶回崇武,在 “24大人”墓前焚香祭拜,周一凌晨三四点,先去上坟烧香,然后回县城上班。造反派认为曾恨是利用解放军宣传“四旧”,将她供在堂屋内的神龛、香炉和塑像 摔碎,还将她关押到大队部,要她交代利用解放军搞封建迷信、丑化解放军形象的“险恶用心”。最后还是“精神上有问题”的说法,使她被关了半天就放了。曾恨 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自己的祭祀活动。<br /><br />   倾积蓄建庙<br /><br />   “文革”结束后,虽然可以公开祭拜解放军烈士,但是“24君庙”已不在了。曾恨母亲认为,“24大人”等于没有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后来,曾恨和母亲商定,等条件好了,要为“24大人”建一座庙。 <br /><br />   1980年母亲去世,给曾恨留下遗言:以后攒钱,给“24大人”建座庙。曾恨许下心愿,建一座像“湖寮宫”一样的庙,把“24大人”供起来,让人们瞻仰。<br /><br />   当时,曾恨月工资只有27元,丈夫也不过30元,要养活6个儿女,本来就很拮据,但为了建庙,曾恨硬是一分一角地抠,儿女基本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大人穿过的衣服给儿女改,大的穿过的衣服,再改给小的。<br /><br />   1983年,曾恨退休,不久,丈夫又病逝。虽然儿女长大,有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改观,但曾恨没有去享天伦之乐,仍想着建庙。在儿女们的资助下,她开了一家经营床上用品的商店。这期间,虽然挣了一些钱,但5个女儿出嫁时,每人除了陪一套被褥,没有其他嫁妆。<br /><br />   10年后,曾恨终于攒下5万多元,连同变卖母亲留给她的金手镯、金耳环,总共有6万元。当年,6万元能够建起一院不错的平房。曾恨兴致勃勃地向当地政 府申请。在过去很长一个阶段,庙总是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虽然政策放宽,但让政府批复给解放军烈士建庙,没有先例,有点不伦不类。有位领导 好心地建议曾恨建座烈士纪念碑,但曾恨坚持建能给“24大人”遮风避雨的庙。<br /><br />   就在这时,重修湖寮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他们都是英雄,为什么不能给解放军烈士建庙?”曾恨直接找到主持修建湖寮宫的老人会,提出把“24君庙 ”与湖寮宫修建在一起,结果获得同意。于是,修建湖寮宫的建筑队在旁边加盖了一座侧殿,作为“24君庙”。从开工之日起,曾恨将商店交给儿子看管,自己亲 自监工,庙内也全由她自己设计。1996年,“24君庙”终于完工, 同时请进了当年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其他3名解放军战士,正式命名为“27君庙”。 此时,曾恨已熬得头发斑白。后来,当地文人称之为“解放军庙”,这一通俗易懂的名称,立即被社会各界接受。<br /><br />   忠诚的“住持”<br /><br />   记者刚进解放军庙时,看到规模如此大,管理得如此正规,想一定有某个单位在管理,就到处找工作人员,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后来记者只好改口说要找人了解情况,才在旁边的一间石头房里找到了曾恨。<br /><br />   原来,自从庙建好后,曾恨就住进了这间石房,13年来,天天守护着解放军庙,成了这里的“住持”,每天一大早起来亲自洒扫、擦拭。曾恨为烈士摆放的有小汽车、摩托车、飞机、舰艇和手提电话等纸扎祭品,她说要让这些烈士享用这些生前未能享用过的用品。 <br /><br />   解放军庙建成初期,一些“巫婆神汉”见祭祀人多,想要到庙里抽签算卦。曾恨认为这是对烈士的玷污,必须明确“解放军庙”的意义,于是决定建一座烈士纪念碑和一所烈士纪念馆,并建一圈围墙,保护好这个圣地。<br /><br />   可曾恨的积蓄已花光,这些设想只能靠“化缘”。然而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筹集到了60万元。镇政府无偿提供了近千平方米土地,泉州市民政局拨款2万元。<br /><br />   虽然已经73岁了,但曾恨不断地产生新的设想,增添解放军庙的建筑。她告诉记者,浮雕照壁刚刚完工,解放军庙主殿正在建新的大殿。<br /><br />   解放军庙自建成后,自然而然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当地军民经常前来缅怀英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每年的“7·1”、“8·1”、“10·1”和“9·17”,这里的香火格外旺盛,有的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或入队宣誓仪式。<br /><br />   1997年,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叶芝华在媒体上看到“解放军庙”的报道后,来到崇武镇。原来她是叶飞的女儿,而叶飞当年正是10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庙 里奉祀的27名烈士,是叶飞的部下。当叶飞从女儿口中得知曾恨的故事后,感叹“人民有情!”他为解放军庙挥毫题词:为了人民  死的光荣<br /><br />   2002年,“解放军庙”被惠安县委县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img class="caption" src="images/stories/99151249582021067.jpg" border="0" title="解放军庙内供奉的解放军烈士塑像" align="left" />      金石 文/图 <br /><br />   “天下第一奇庙”<br /><br />   在崇武镇,提起解放军庙,人人皆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崇武镇南海岸边的一条大路上,看到路南一座像军营的大门,门楣上有红五星雕塑,两边各有3面红旗。暗红色4门柱上有两副行书楹联,内联为:<br /><br />   捐躯为人民千秋功德<br />   军魂照海疆万世颂扬<br /><br />   外联为:<br /><br />   百姓有情万民敬英烈<br />   军魂永在千秋镇海疆<br /><br />   大门里是一面巨大的浮雕照壁,图案上一群军人在小船旁对空射击,在图中心位置几名军人用身体掩护一名小女孩。<br /><br />   照壁后有排面朝南面大海的石头房,中间是解放军庙,门楣上悬挂两方匾额,分别题有“天下第一庙”、“天下第一奇庙”,前者上还有“战士壮烈   惠女虔诚 ”小字,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三四三部队”。室内才看着有庙的味道,有香炉,有贡品,玻璃框后的神位上供奉的是27尊正襟危坐、精神抖擞的解放军雕 像,他们身后是上书“解放军烈士”5个大字的牌位,后壁正上方悬挂“英烈廿七君”横匾。房间两侧挂有“千秋浩气”,“万古英灵”,“海天一绝”等匾额。<br /><br />   解放军庙的右面是“湖寮宫”,左边为烈士纪念馆。<br /><br />   烈士纪念馆里匾额更多,有28军原政委王宜将军题词:<br /><br />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br /><br />   有原28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杜东海将军题写的条幅:<br /><br />   纪念廿七烈士英灵 <br />   发扬革命光荣传统<br />        <br />   纪念馆前是烈士纪念碑,其通高为8.1米,碑前为烈士亭,亭下有块上书鲜红“军魂”两字的未磨光石碑。<br /><br />   从解放军庙中有关文字上,记者得知,此解放军庙和一位叫曾恨的老太太有关,幸好记者见到了她。<br /><br />   60年前的恩仇<br /><br />   说到解放军庙,曾恨总是十分兴奋。<br /><br />   曾恨最初叫曾阿兴,生在新加坡,父母给她起此名的目的是希望家庭兴旺,可在日寇侵占新加坡期间,曾恨的3个兄弟全死了,母亲李面给她改名曾恨,以示对 战争的憎恨。1948年母亲带12岁的曾恨,回到老家崇武莲西村。在故乡,母亲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升起对生活的希望,将曾恨名改回曾阿兴,但到第2年又改 为曾恨。<br /><br />   在崇武古镇西面,有一个至今都作为码头的西沙湾。它像一个湖,与大海连接的口小,船在这里能避风浪。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8军某团一部分官兵分乘6艘木帆船来到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厦门、金门的战役。<br /><br />   上午9时许,6架国民党飞机前来空袭,当时崇武镇街道正逢集市,人流疏散未及,为了保护群众,吸引敌机目标,已经隐蔽起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当机立断,依 船体和卧沙坑对空射击。敌机立即冲向西沙湾扫射。当时曾恨正在沙滩上玩耍,被眼前的激战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大胡子解放军抱起她,就往可以隐身的岸 上跑,其他4名战士也跟随过来。刚把曾恨送到岸上,敌机投放的炸弹在上空发出刺耳的声音。解放军战士将曾恨压在身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将曾恨震昏,等她清醒 过来,看到身边躺着5名解放军战士尸体。<br /><br />   当天的战斗中,共有24名解放军战士牺牲。<br /><br />   这天,母亲李面又让女儿改回曾恨,表达对炸死解放军的国民党之恨,让曾恨一生一世都要记着解放军的救命之恩。<img class="caption" src="images/stories/200907/42911249582021067.jpg" border="0" title="曾恨老人告诉记者,浮雕上的小女孩就是她" align="right" /><br /><br />   崇武人正像地名“崇武”一样,素有奉祀英雄的风俗。崇武古城正门内建有祭祀三国忠义英雄关羽的关帝庙,北门则有敬奉宋朝时期行善济人、为渔民保驾护航 林默的妈祖庙。明朝时,戚继光曾率将士在泉州海域迎战来犯倭寇,伤亡众多,一部分阵亡将士葬在西沙湾海滩旁。当地群众在西沙湾西侧面朝大海建了“湖寮宫 ”,祭祀这些牺牲的英灵。<br /><br />   崇武人习惯将故去的人称为“大人”,因此当地也将24名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称为“24大人”,并按照风俗,在“湖寮宫”附近,搭起一个小房子,安放上“廿四君灵位”,祭祀为民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称这座庙为“24君庙”。<br /><br />   执拗的祭祀<br /><br />   “24君庙”建好次日一大早,曾恨跟着母亲来到“24君庙”上香。从此,每天清晨,母女二人都要到“24君庙”祭祀。曾恨觉得这样还不能充分表达她对解放军的感念,把母亲给她的梳妆盒改成神龛,用泥土塑了一尊解放军像,供奉在家里。   <br /><br />   解放初,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崇武形势非常紧张,不仅要防敌人入侵,还要警惕特务刺探情报。曾恨每天去祭祀“24君庙”的行为引起巡逻民兵的注意。他们一 调查,发现曾恨一家还是海外归侨,而且恰巧是解放之前回国的。一天早晨,几个民兵“当场抓获”了曾恨,但曾恨只“交代”是纪念解放军。<br /><br />   即使纪念解放军也没有必要天天如此呀,这反而增加了民兵的怀疑。后来村干部告诉民兵,曾恨和母亲“精神上有问题”,民兵这才放了曾恨。村干部这么说, 不是出于对她的保护,而是当时周围很多群众就是这么看待她的。在他们看来,曾恨和母亲天天祭祀“24君庙”简直是“神经病”。<br /><br />   虽然崇武群众对1949年西沙湾那场战斗有印象,并感激解放军保护群众的义举,但不清楚解放军救曾恨的详情。处处谨小慎微的曾恨母女二人也不愿将这段 故事告诉别人。她们认为,那5名解放军是为了救曾恨牺牲的,是曾恨害了他们。她们是怀着负罪感祭祀烈士,因此,这次民兵审问她们,她们还是没有解释。<br /><br />   “文革”时期,“24君庙”被造反派拆除,曾恨不再烧香敬茶,采取其他方式祭祀。当时她在县城供销社工作,每个周末都要走20几里路赶回崇武,在 “24大人”墓前焚香祭拜,周一凌晨三四点,先去上坟烧香,然后回县城上班。造反派认为曾恨是利用解放军宣传“四旧”,将她供在堂屋内的神龛、香炉和塑像 摔碎,还将她关押到大队部,要她交代利用解放军搞封建迷信、丑化解放军形象的“险恶用心”。最后还是“精神上有问题”的说法,使她被关了半天就放了。曾恨 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自己的祭祀活动。<br /><br />   倾积蓄建庙<br /><br />   “文革”结束后,虽然可以公开祭拜解放军烈士,但是“24君庙”已不在了。曾恨母亲认为,“24大人”等于没有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后来,曾恨和母亲商定,等条件好了,要为“24大人”建一座庙。 <br /><br />   1980年母亲去世,给曾恨留下遗言:以后攒钱,给“24大人”建座庙。曾恨许下心愿,建一座像“湖寮宫”一样的庙,把“24大人”供起来,让人们瞻仰。<br /><br />   当时,曾恨月工资只有27元,丈夫也不过30元,要养活6个儿女,本来就很拮据,但为了建庙,曾恨硬是一分一角地抠,儿女基本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大人穿过的衣服给儿女改,大的穿过的衣服,再改给小的。<br /><br />   1983年,曾恨退休,不久,丈夫又病逝。虽然儿女长大,有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改观,但曾恨没有去享天伦之乐,仍想着建庙。在儿女们的资助下,她开了一家经营床上用品的商店。这期间,虽然挣了一些钱,但5个女儿出嫁时,每人除了陪一套被褥,没有其他嫁妆。<br /><br />   10年后,曾恨终于攒下5万多元,连同变卖母亲留给她的金手镯、金耳环,总共有6万元。当年,6万元能够建起一院不错的平房。曾恨兴致勃勃地向当地政 府申请。在过去很长一个阶段,庙总是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虽然政策放宽,但让政府批复给解放军烈士建庙,没有先例,有点不伦不类。有位领导 好心地建议曾恨建座烈士纪念碑,但曾恨坚持建能给“24大人”遮风避雨的庙。<br /><br />   就在这时,重修湖寮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他们都是英雄,为什么不能给解放军烈士建庙?”曾恨直接找到主持修建湖寮宫的老人会,提出把“24君庙 ”与湖寮宫修建在一起,结果获得同意。于是,修建湖寮宫的建筑队在旁边加盖了一座侧殿,作为“24君庙”。从开工之日起,曾恨将商店交给儿子看管,自己亲 自监工,庙内也全由她自己设计。1996年,“24君庙”终于完工, 同时请进了当年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其他3名解放军战士,正式命名为“27君庙”。 此时,曾恨已熬得头发斑白。后来,当地文人称之为“解放军庙”,这一通俗易懂的名称,立即被社会各界接受。<br /><br />   忠诚的“住持”<br /><br />   记者刚进解放军庙时,看到规模如此大,管理得如此正规,想一定有某个单位在管理,就到处找工作人员,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后来记者只好改口说要找人了解情况,才在旁边的一间石头房里找到了曾恨。<br /><br />   原来,自从庙建好后,曾恨就住进了这间石房,13年来,天天守护着解放军庙,成了这里的“住持”,每天一大早起来亲自洒扫、擦拭。曾恨为烈士摆放的有小汽车、摩托车、飞机、舰艇和手提电话等纸扎祭品,她说要让这些烈士享用这些生前未能享用过的用品。 <br /><br />   解放军庙建成初期,一些“巫婆神汉”见祭祀人多,想要到庙里抽签算卦。曾恨认为这是对烈士的玷污,必须明确“解放军庙”的意义,于是决定建一座烈士纪念碑和一所烈士纪念馆,并建一圈围墙,保护好这个圣地。<br /><br />   可曾恨的积蓄已花光,这些设想只能靠“化缘”。然而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筹集到了60万元。镇政府无偿提供了近千平方米土地,泉州市民政局拨款2万元。<br /><br />   虽然已经73岁了,但曾恨不断地产生新的设想,增添解放军庙的建筑。她告诉记者,浮雕照壁刚刚完工,解放军庙主殿正在建新的大殿。<br /><br />   解放军庙自建成后,自然而然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当地军民经常前来缅怀英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每年的“7·1”、“8·1”、“10·1”和“9·17”,这里的香火格外旺盛,有的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或入队宣誓仪式。<br /><br />   1997年,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叶芝华在媒体上看到“解放军庙”的报道后,来到崇武镇。原来她是叶飞的女儿,而叶飞当年正是10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庙 里奉祀的27名烈士,是叶飞的部下。当叶飞从女儿口中得知曾恨的故事后,感叹“人民有情!”他为解放军庙挥毫题词:为了人民  死的光荣<br /><br />   2002年,“解放军庙”被惠安县委县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旧事摭拾《惠及学子 群育才贤》 2009-08-06T17:46:18Z 2009-08-06T17:46:18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10-huian-jiushi3.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div align="center">惠及学子 群育才贤<br /></div><br /><div align="right">__记惠群小学黄玛金教育基金会创立十周年        <br /></div><p><br />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惠安东园镇第一个地下支部,‘闽中地下党特支’在葛上村惠群小学成立。于时,地下党员柯昆山、侯如海、许文辛和许庸等人,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他们发动群众,开办夜校、组织读书会、妇女会、儿童团、创建‘地下交通站’、成立‘东后抗敌宣传巡回队’。一九四零年七月十六日,日寇飞机、舰艇轰炸崇武、獭窟,百姓死93人、伤40人、烧毁房屋566座、商船渔船521艘遭受烧毁。宣传队搭乘船过海,慰问‘七.一六惨案’的灾民。他们还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参与1940.4.4日‘泉州抢米’斗争,打击官商勾开哄抬物价,声势震惊闽南。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在惠群小学这一革命摇篮中,她以特殊的斗争环境的魅力,造就一批革命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大学校长教授,也培育了大量有文化的建设者。这段光辉灿烂的时光,在黄玛金先生的人生历程中,留存深刻的烙印。        <br /><br />解放后,惠群小学所在地葛上村,评定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但是,目前经济乃落后,过去的贫穷、交通闭塞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开展地下对敌斗争;如今,优势变成劣势,它阻碍经济发展.老区村要摆脱困境,改变落后的面貌,需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发展基础教育,而惠群小学设备十分简陋,师资条件薄弱,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极差的教育基础,老区人意识到穷困的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只有走“科教兴村”之路,才能实现村强民富的夙愿。因此,改善玛金先生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及母校惠群小学有天然的情结。他看到学校当前的现状:没有篮球场、没有60米跑道等体育活动设施;没有围墙、校舍有危房、缺少教学仪器、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平均图书和场舍面积,均未能达标。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学校福利少,东园镇全学区小学创立23个奖教奖学基金会,惟独惠群没有。先生急在心里,他有意把平生有限的节余,捐献给母校的意愿,以尽绵薄之力。于时,先生有几个在县城工作的学生:惠安一中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曾文汉(现为教育局长)、县成人中专常务副校长曾树荣、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骆唤友。他们闻知此事,共商同议认为:玛金老师的为人为学之优秀,不仅名闻省市县,而且在老区当地周边群众是有口皆碑的,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想借先生乐捐奉献之名为契机,带动群众性的集资办学,创立一个教育基金会的设想。并且与群青村两委、惠群董事会酌量,获得热切晌应,表示尽快抓紧抓好这项目。        <br /><br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村两委、惠群小学董事会联合召开会议,出席有:县教育局、东园镇政府、东园学区、惠群小学等单位代表,玛金先生及其学生多人参加。会议由村支部书记陈顶宗主持,经过热烈地讨论,就成立基金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深远的影响,达成协议。一致认为:为了激励德、知、体诸方面优秀学生勤奋成才;鼓励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有成绩的老师;扶持贫困户子女入学为宗旨;会会上决定先成立‘惠群小学黄玛金基金会筹委会’,并在组织上分工:总负责人:陈顶宗、陈百川、黄良辉:财务组:陈文献、陈来土;秘书组:陈成水、郭祖明、陈志恩;联络组:陈照林、陈锡聪、朱太平。与会者在先生精神的感召下,当场认捐人民币七万多元,献给基金会。会上还发生一段‘名份’争议的插曲:玛金先生不同意以他的名字冠立基金会。大家知到他平生崇尚陶夫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条。名与利,对风烛残年的先生来说,已是身外之物。许多人认为,先生执教半个世纪,其中最宝贵青春时光在母校服务,现时能为家乡教育再尽力,正圆了多年的心愿。当他还在犹豫不决时,众人劝祈说,我们须借助你的感召力,用名人效应,去办事业,去振兴教育。话说到底线,先生仿佛看到嗷嗷待哺的学子,终于接受了。衍绎一曲歉让之佳话。        <br /><br />玛金先生学识广博,潜心于教学科研,不断总结经验。多年来,在全国性和省市级的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参与编写主撰《小学数学达标精讲巧练》(全套六册)、参与编写审订《福建省农村小学简易课本》(全套六册)、编著《小学数学教师实用手册》、《小学生智力训练》、《小学数学概念题集萃》等四部书。先生古稀之年,乃伏枥不息,精耕于教学文稿《教海拾贝》整理汇编工作,它是我县小学第一部教学科研的个人专集,发行一万多册,获得颇丰的编书稿酬,加上工薪节余、讲课酬金,这多年来‘老本’积存,有了四万余元。接着,他召集全家人,说明此事并表白自己的意愿,得到儿女们一致支持。师娘庄美华是个勤劳纯朴的村妇,她体贴理解丈夫的心,率先拿出自己一点积蓄二千元;三男超云拿下要用以装修房子的五千元;女婿也出三千元,孙男孙女也不甘落后,拿出自己的钱给爷爷。先生一盘算,有五万七千多元。一个老园丁的区区捐款,拳拳之心地办公益事业,如一阵阵春风三乡五里,引起轰动,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br /><br />玛金先生要创办基金会的消息传开,首先在群青三个自然村(葛上、西埔、鲟头)引起强强烈反应,村中有识之士,为其义举所感动,乡民自愿兴起助学热潮,田夫工匠,义务劳动,修建教室、筑造围墙、铺路和修缮桌椅板凳,谱写人人参与办教育的美妙乐章,一时为美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培养老区下一代,上至父母官,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机关团体、海外人士、学生同事、亲朋好友,钱不在多少,大家都乐意献出一点心意。村老协会八十六岁陈蚯引,毅然把400元捐出来;十岁的小学生陈志锋和惠南中学初二年一同学,用烫金的红包,各把300元压岁钱送到基金会。出现爷子孙三代同捐款,夫妻两人齐出资的动人场面。在‘惠群小学黄玛金教育基金会’捐资的芳铭碑中,鎸刻着81个单位团体和208个人:群青村委会5000元、东园镇政府5000元、县教育局6000元、市财政局10000元、省财政厅局级10000元;县长陈万里500元、县教育局胡局长300元……为了老区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乐捐义献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做一件情成功德无量的善事,情深义重呀,葛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br /><br />还有,散播全国各地的惠群校友,也闻风而动。南京海军工程学院的陈百钦教授、厦门大学黄庆辉教授、福建日报社军工教处庄战成处长等人士,许多人未能一一列举。他们纷纷来电祝贺、电汇或快递邮寄,或三五百、或千八百,聊表寸心,为基金会添砖加瓦。最令人难忘的事,台湾有一位叫林志云的同胞,因其堂弟是玛金先生的学生,他得知先生为善之举,由衷敬佩,即汇款二万元人民币捐赠。另有,马来西亚一位宗侨,读了先生的著作《教海拾贝》,深为赞赏,也寄6000马币(折人民币二万元),捐献基金会。聚沙成塔,集裘成腋,众人拾柴火焰高。笔者统计:合计捐人民币二十四万多元。钱数额虽不多,可意义很大。这个自发的群众性的民办教育基金会,于时在全市、县是独一无二家的。        1996年教师节前夕,阳光明媚,金风送爽。惠群校园里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有市、县、镇各级相关领导,群青村两委、村民、师生一千多人参加‘惠群小学黄玛金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在鲜花、掌声中热烈地欢迎玛金先生上主席台的讲台,他头发斑白、精神矍铄、声音宏亮地对与会者慷慨陈词:“……基金会大家办的,钱是群众的,我们一起为振兴惠群小学教育,为发展老区经济,做到应有的努力.”说出老区人的心声,道了老百姓的希望.接着,老先生那微微颤动的双手,捧着以他名誉发起筹集的基金卡二十四万余元,郑重地交给基金会主任.目睹这情景,十分感人;台下锣鼓喧天、欢声雷动,经久不息,令人难忘。基金会十年运作,日益发挥成效,共计颁发奖金96494元。几年来,获奖者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班级学习成绩前三名、体育、文娱和学科知识竞赛前三名。大约590人/次,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学校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教师精神焕发,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出了成绩,收获硕果。在省市县发表教育教论文72篇,有16人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140人/次荣获基金会奖励。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学区统一考查,各年级平均成绩升居中上水平,去年(2005),一年段全学区考核,惠群得第一名;几年来,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有23人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12人),中专17人、重点中学34人。精神鼓励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惠群小学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渐入佳境,家长满意,群众称道。基金会在发展群青村老区教育、扶贫助学、择优奖励做出新的贡献,多次受到泉州市、惠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其运作的总结经验材料,上报中央“关工委”。          <br /><br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人事之已往。为了让后人知悉,这里曾经轰动一时创立基金会的往事,祈望后裔众善奉行,发扬光大、世代弘扬。故作此记。<br /></p><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   2006/3/8 厦门               </div> <div align="center">惠及学子 群育才贤<br /></div><br /><div align="right">__记惠群小学黄玛金教育基金会创立十周年        <br /></div><p><br />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惠安东园镇第一个地下支部,‘闽中地下党特支’在葛上村惠群小学成立。于时,地下党员柯昆山、侯如海、许文辛和许庸等人,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他们发动群众,开办夜校、组织读书会、妇女会、儿童团、创建‘地下交通站’、成立‘东后抗敌宣传巡回队’。一九四零年七月十六日,日寇飞机、舰艇轰炸崇武、獭窟,百姓死93人、伤40人、烧毁房屋566座、商船渔船521艘遭受烧毁。宣传队搭乘船过海,慰问‘七.一六惨案’的灾民。他们还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参与1940.4.4日‘泉州抢米’斗争,打击官商勾开哄抬物价,声势震惊闽南。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在惠群小学这一革命摇篮中,她以特殊的斗争环境的魅力,造就一批革命志士仁人、专家学者、大学校长教授,也培育了大量有文化的建设者。这段光辉灿烂的时光,在黄玛金先生的人生历程中,留存深刻的烙印。        <br /><br />解放后,惠群小学所在地葛上村,评定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但是,目前经济乃落后,过去的贫穷、交通闭塞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开展地下对敌斗争;如今,优势变成劣势,它阻碍经济发展.老区村要摆脱困境,改变落后的面貌,需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发展基础教育,而惠群小学设备十分简陋,师资条件薄弱,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极差的教育基础,老区人意识到穷困的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只有走“科教兴村”之路,才能实现村强民富的夙愿。因此,改善玛金先生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及母校惠群小学有天然的情结。他看到学校当前的现状:没有篮球场、没有60米跑道等体育活动设施;没有围墙、校舍有危房、缺少教学仪器、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平均图书和场舍面积,均未能达标。办学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学校福利少,东园镇全学区小学创立23个奖教奖学基金会,惟独惠群没有。先生急在心里,他有意把平生有限的节余,捐献给母校的意愿,以尽绵薄之力。于时,先生有几个在县城工作的学生:惠安一中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曾文汉(现为教育局长)、县成人中专常务副校长曾树荣、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骆唤友。他们闻知此事,共商同议认为:玛金老师的为人为学之优秀,不仅名闻省市县,而且在老区当地周边群众是有口皆碑的,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想借先生乐捐奉献之名为契机,带动群众性的集资办学,创立一个教育基金会的设想。并且与群青村两委、惠群董事会酌量,获得热切晌应,表示尽快抓紧抓好这项目。        <br /><br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村两委、惠群小学董事会联合召开会议,出席有:县教育局、东园镇政府、东园学区、惠群小学等单位代表,玛金先生及其学生多人参加。会议由村支部书记陈顶宗主持,经过热烈地讨论,就成立基金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深远的影响,达成协议。一致认为:为了激励德、知、体诸方面优秀学生勤奋成才;鼓励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有成绩的老师;扶持贫困户子女入学为宗旨;会会上决定先成立‘惠群小学黄玛金基金会筹委会’,并在组织上分工:总负责人:陈顶宗、陈百川、黄良辉:财务组:陈文献、陈来土;秘书组:陈成水、郭祖明、陈志恩;联络组:陈照林、陈锡聪、朱太平。与会者在先生精神的感召下,当场认捐人民币七万多元,献给基金会。会上还发生一段‘名份’争议的插曲:玛金先生不同意以他的名字冠立基金会。大家知到他平生崇尚陶夫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条。名与利,对风烛残年的先生来说,已是身外之物。许多人认为,先生执教半个世纪,其中最宝贵青春时光在母校服务,现时能为家乡教育再尽力,正圆了多年的心愿。当他还在犹豫不决时,众人劝祈说,我们须借助你的感召力,用名人效应,去办事业,去振兴教育。话说到底线,先生仿佛看到嗷嗷待哺的学子,终于接受了。衍绎一曲歉让之佳话。        <br /><br />玛金先生学识广博,潜心于教学科研,不断总结经验。多年来,在全国性和省市级的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参与编写主撰《小学数学达标精讲巧练》(全套六册)、参与编写审订《福建省农村小学简易课本》(全套六册)、编著《小学数学教师实用手册》、《小学生智力训练》、《小学数学概念题集萃》等四部书。先生古稀之年,乃伏枥不息,精耕于教学文稿《教海拾贝》整理汇编工作,它是我县小学第一部教学科研的个人专集,发行一万多册,获得颇丰的编书稿酬,加上工薪节余、讲课酬金,这多年来‘老本’积存,有了四万余元。接着,他召集全家人,说明此事并表白自己的意愿,得到儿女们一致支持。师娘庄美华是个勤劳纯朴的村妇,她体贴理解丈夫的心,率先拿出自己一点积蓄二千元;三男超云拿下要用以装修房子的五千元;女婿也出三千元,孙男孙女也不甘落后,拿出自己的钱给爷爷。先生一盘算,有五万七千多元。一个老园丁的区区捐款,拳拳之心地办公益事业,如一阵阵春风三乡五里,引起轰动,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br /><br />玛金先生要创办基金会的消息传开,首先在群青三个自然村(葛上、西埔、鲟头)引起强强烈反应,村中有识之士,为其义举所感动,乡民自愿兴起助学热潮,田夫工匠,义务劳动,修建教室、筑造围墙、铺路和修缮桌椅板凳,谱写人人参与办教育的美妙乐章,一时为美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培养老区下一代,上至父母官,下到平民百姓,还有机关团体、海外人士、学生同事、亲朋好友,钱不在多少,大家都乐意献出一点心意。村老协会八十六岁陈蚯引,毅然把400元捐出来;十岁的小学生陈志锋和惠南中学初二年一同学,用烫金的红包,各把300元压岁钱送到基金会。出现爷子孙三代同捐款,夫妻两人齐出资的动人场面。在‘惠群小学黄玛金教育基金会’捐资的芳铭碑中,鎸刻着81个单位团体和208个人:群青村委会5000元、东园镇政府5000元、县教育局6000元、市财政局10000元、省财政厅局级10000元;县长陈万里500元、县教育局胡局长300元……为了老区经济发展,教育要先行,乐捐义献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做一件情成功德无量的善事,情深义重呀,葛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br /><br />还有,散播全国各地的惠群校友,也闻风而动。南京海军工程学院的陈百钦教授、厦门大学黄庆辉教授、福建日报社军工教处庄战成处长等人士,许多人未能一一列举。他们纷纷来电祝贺、电汇或快递邮寄,或三五百、或千八百,聊表寸心,为基金会添砖加瓦。最令人难忘的事,台湾有一位叫林志云的同胞,因其堂弟是玛金先生的学生,他得知先生为善之举,由衷敬佩,即汇款二万元人民币捐赠。另有,马来西亚一位宗侨,读了先生的著作《教海拾贝》,深为赞赏,也寄6000马币(折人民币二万元),捐献基金会。聚沙成塔,集裘成腋,众人拾柴火焰高。笔者统计:合计捐人民币二十四万多元。钱数额虽不多,可意义很大。这个自发的群众性的民办教育基金会,于时在全市、县是独一无二家的。        1996年教师节前夕,阳光明媚,金风送爽。惠群校园里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有市、县、镇各级相关领导,群青村两委、村民、师生一千多人参加‘惠群小学黄玛金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在鲜花、掌声中热烈地欢迎玛金先生上主席台的讲台,他头发斑白、精神矍铄、声音宏亮地对与会者慷慨陈词:“……基金会大家办的,钱是群众的,我们一起为振兴惠群小学教育,为发展老区经济,做到应有的努力.”说出老区人的心声,道了老百姓的希望.接着,老先生那微微颤动的双手,捧着以他名誉发起筹集的基金卡二十四万余元,郑重地交给基金会主任.目睹这情景,十分感人;台下锣鼓喧天、欢声雷动,经久不息,令人难忘。基金会十年运作,日益发挥成效,共计颁发奖金96494元。几年来,获奖者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班级学习成绩前三名、体育、文娱和学科知识竞赛前三名。大约590人/次,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学校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教师精神焕发,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出了成绩,收获硕果。在省市县发表教育教论文72篇,有16人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140人/次荣获基金会奖励。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学区统一考查,各年级平均成绩升居中上水平,去年(2005),一年段全学区考核,惠群得第一名;几年来,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有23人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12人),中专17人、重点中学34人。精神鼓励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惠群小学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渐入佳境,家长满意,群众称道。基金会在发展群青村老区教育、扶贫助学、择优奖励做出新的贡献,多次受到泉州市、惠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其运作的总结经验材料,上报中央“关工委”。          <br /><br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人事之已往。为了让后人知悉,这里曾经轰动一时创立基金会的往事,祈望后裔众善奉行,发扬光大、世代弘扬。故作此记。<br /></p><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   2006/3/8 厦门               </div> 旧事摭拾《葛上陈氏志》 2009-08-06T17:43:53Z 2009-08-06T17:43:53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09-huian-jiushi2.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p align="center"> 旧事摭拾《葛上陈氏志》</p><p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 </p><p>(一)陈氏源流<br /><br />陈氏入闽支派中,葛上陈氏于明朝初从晉江涵口陈氏“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赠灵山公陈浩墓志铭〉)一世祖孟甫公、孟甫生景玉(二世)、景玉生克让(三世)、克让生希德(四世)、希德生学良(五世)、学良生浩、瀚(六世)、浩生文溪、文选、瀚生文进(七世)、子侄家栋、家标、家楹(八世)、孙辈廷琛等十人(九世)。葛上陈氏中一支(传说三房),分迁至洛阳陈埭头村定居,分立宗柌,其门联:“锦里聚居地气钟灵鹿宴英雄 巳岁同登龙虎榜,葛上分支绳祖宇称名官司谕学一时政宪鴻酋”。下联“葛上分支”为之佐证。陈埭头村之二世五房又择地迁播到南安诗山霞宅村,其自孙蕃衍,迁徙台湾者众。其中一支回迁惠安黄塘的虎窟、下公山村。族人繁荣昌炽,瓜瓞绵绵,分支林林总总,散居海内域外,均有后裔。<br /><br />(二)入闽入晋之迁播<br /><br />陈氏入闽派系数多,而涵头陈氏是其中一支。观阅《蒋德璟予涵江(口)譜序》中记,“余涵江之陈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晋安诸陈最繁,诸陈有别之涵口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出自青阳山,至元延佑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之祖公”。譜序记述源与流,还进一步说明这一支入闽陈氏族群有别其余繁多的陈氏族人。从晋江涵口陈氏宗祠大门楹联:“分譜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绉麟锦世泽,开科由太首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朁缨孺鹊行宗风”。也可追寻其迁徙播点的历程。综上资料,这一支陈氏族人入闽时间在唐朝末期,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之涵头,宋朝至元年间,从涵迁居晋江青阳山,始祖念五公隐逸,至碧溪公,缘外岳官是涵口谢天官諱许公之婿,因而于淳佑年间(1241—1253),迁涵口村。  <br /><br />(三)葛上陈氏堂号、字行辈份<br /><br />潁川衍派 心存绍述承前贤,缵緖长新积得先。宗卿显荣隆世守,家声又启远连绵。(自十五世起)<br /><br />(四)乡贤<br /><br />陈文选,葛上人,号如龙,万历已卯(1579)解元,知灵山县,直隶奉政大夫太平同知。<br /><br />陈文进,葛上人,号梦台,明經入士,知如皋县,陞永州通判。 陈贤举 陈埭头人,壬午(1582),知县。<br /><br />陈 彬,陈埭头人,丁酉(1537)举人,荔浦知县。<br /><br />陈雅薬,陈埭头人,字子斐,庚午(1570)举人,湖口知县。<br /><br />陈青山,笔名陈唤,(1919-2001),陈埭头人,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兵团级),1955年军委授予少将军衔。<br /><br />陈百钦(1937-),葛上人,南京海军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正师级。声呐专家,首创“攻潜模拟器”达国际先进水平,评为全军科研进步一等奖,亨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br /><br />陈东辉(1960—),葛上人,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1990年参加工作, 现任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                                                <br /><br />(五)譜牒<br /><br />《葛上陈氏族譜》,焚毁于破四旧年代,而后新編刊宗譜有:<br /><br />《大厝刊陈氏族譜》   編者:陈成水。<br /><br />《三落刊陈氏族譜》   編者:陈文献。<br /><br />《小宗刊陈氏族譜》   编者:陈成水。<br /><br />《美塘刊陈氏族譜》   编者:陈佳木。<br /><br />《下田墘刊陈氏族譜》 编者:陈炳南                                                   <br /><br />(六)文物<br /><br />1《葛上陈氏祠堂》,它历史悠久,建造于明初,是一座三进皇宫式建筑,面积有六百平方米左右。其后院有葛酱出皇帝的美丽而传奇故事、人文鼎盛,厅堂上正中挂“华英特选”、“解元”、“文魁”;在抗日战争时是中共东园党支部诞生地。该堂拟呈报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堂有一副崇尚先人功绩的楹联:“父抡贡子抡元父子登科考年则家戊与辛巳,兄知府弟知州兄弟进士治下太平且永州”。<br /><br />2《贡元墓》,在张坂镇玉霞村墩头山,仅存墓圹、墓碑、石桌、石马、文笔,依稀见当年壮观规模<br /><br />3《解元墓》、《太佬墓》在泉州河市镇,于己于五八年、二零零四年被当地平推毁。<br /><br />4 墓志铭:《赠明文林郎灵山知县陈公浩墓志铭》(收藏)。《宋谢公皇妣黄氏墓志铭》(收藏)。</p> <p align="center"> 旧事摭拾《葛上陈氏志》</p><p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 </p><p>(一)陈氏源流<br /><br />陈氏入闽支派中,葛上陈氏于明朝初从晉江涵口陈氏“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赠灵山公陈浩墓志铭〉)一世祖孟甫公、孟甫生景玉(二世)、景玉生克让(三世)、克让生希德(四世)、希德生学良(五世)、学良生浩、瀚(六世)、浩生文溪、文选、瀚生文进(七世)、子侄家栋、家标、家楹(八世)、孙辈廷琛等十人(九世)。葛上陈氏中一支(传说三房),分迁至洛阳陈埭头村定居,分立宗柌,其门联:“锦里聚居地气钟灵鹿宴英雄 巳岁同登龙虎榜,葛上分支绳祖宇称名官司谕学一时政宪鴻酋”。下联“葛上分支”为之佐证。陈埭头村之二世五房又择地迁播到南安诗山霞宅村,其自孙蕃衍,迁徙台湾者众。其中一支回迁惠安黄塘的虎窟、下公山村。族人繁荣昌炽,瓜瓞绵绵,分支林林总总,散居海内域外,均有后裔。<br /><br />(二)入闽入晋之迁播<br /><br />陈氏入闽派系数多,而涵头陈氏是其中一支。观阅《蒋德璟予涵江(口)譜序》中记,“余涵江之陈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晋安诸陈最繁,诸陈有别之涵口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出自青阳山,至元延佑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之祖公”。譜序记述源与流,还进一步说明这一支入闽陈氏族群有别其余繁多的陈氏族人。从晋江涵口陈氏宗祠大门楹联:“分譜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绉麟锦世泽,开科由太首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朁缨孺鹊行宗风”。也可追寻其迁徙播点的历程。综上资料,这一支陈氏族人入闽时间在唐朝末期,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之涵头,宋朝至元年间,从涵迁居晋江青阳山,始祖念五公隐逸,至碧溪公,缘外岳官是涵口谢天官諱许公之婿,因而于淳佑年间(1241—1253),迁涵口村。  <br /><br />(三)葛上陈氏堂号、字行辈份<br /><br />潁川衍派 心存绍述承前贤,缵緖长新积得先。宗卿显荣隆世守,家声又启远连绵。(自十五世起)<br /><br />(四)乡贤<br /><br />陈文选,葛上人,号如龙,万历已卯(1579)解元,知灵山县,直隶奉政大夫太平同知。<br /><br />陈文进,葛上人,号梦台,明經入士,知如皋县,陞永州通判。 陈贤举 陈埭头人,壬午(1582),知县。<br /><br />陈 彬,陈埭头人,丁酉(1537)举人,荔浦知县。<br /><br />陈雅薬,陈埭头人,字子斐,庚午(1570)举人,湖口知县。<br /><br />陈青山,笔名陈唤,(1919-2001),陈埭头人,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兵团级),1955年军委授予少将军衔。<br /><br />陈百钦(1937-),葛上人,南京海军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正师级。声呐专家,首创“攻潜模拟器”达国际先进水平,评为全军科研进步一等奖,亨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br /><br />陈东辉(1960—),葛上人,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1990年参加工作, 现任上海市静安区副区长。                                                <br /><br />(五)譜牒<br /><br />《葛上陈氏族譜》,焚毁于破四旧年代,而后新編刊宗譜有:<br /><br />《大厝刊陈氏族譜》   編者:陈成水。<br /><br />《三落刊陈氏族譜》   編者:陈文献。<br /><br />《小宗刊陈氏族譜》   编者:陈成水。<br /><br />《美塘刊陈氏族譜》   编者:陈佳木。<br /><br />《下田墘刊陈氏族譜》 编者:陈炳南                                                   <br /><br />(六)文物<br /><br />1《葛上陈氏祠堂》,它历史悠久,建造于明初,是一座三进皇宫式建筑,面积有六百平方米左右。其后院有葛酱出皇帝的美丽而传奇故事、人文鼎盛,厅堂上正中挂“华英特选”、“解元”、“文魁”;在抗日战争时是中共东园党支部诞生地。该堂拟呈报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堂有一副崇尚先人功绩的楹联:“父抡贡子抡元父子登科考年则家戊与辛巳,兄知府弟知州兄弟进士治下太平且永州”。<br /><br />2《贡元墓》,在张坂镇玉霞村墩头山,仅存墓圹、墓碑、石桌、石马、文笔,依稀见当年壮观规模<br /><br />3《解元墓》、《太佬墓》在泉州河市镇,于己于五八年、二零零四年被当地平推毁。<br /><br />4 墓志铭:《赠明文林郎灵山知县陈公浩墓志铭》(收藏)。《宋谢公皇妣黄氏墓志铭》(收藏)。</p> 旧事摭拾《明赠文林郎广东……》考探 2009-08-06T17:38:36Z 2009-08-06T17:38:36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08-huian-jiushi1.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p align="center">《明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滨江陈公暨太孺人曾氏墓志铭》考探</p><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div><div align="center">前言<br /></div><p><br />2004年11月10日,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庄田格山明代古墓中,出土《明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滨江陈公暨太孺人曾氏墓志铭》(以下述简称《墓志铭》)。它是墓主人陈浩(1515——1582年)和太孺人曾氏(1520——1613年)的合葬墓。出土墓志铭三块①(65×35×3cm),铭文稍许破损外,绝大多数完好,字迹清晰娟秀,有3200字左右。它志载葛上村陈氏之源流及墓主的宗族世系,其中有关于明代地方史料、文化、经济、礼仪习俗诸多方面的记实,遗物的本身是最好的证据,尤有一定的研考价值。</p><div align="center">(一)<br /></div><p><br />大凡一支族群聚集卜居、生息繁衍,总是随遇而安的。继而人丁兴旺、子孙繁荣、枝叶茂盛。为了扩大生机,又择地迁播,去寻找更大(新的)生存空间。但木本水源,支分源一。出土的《墓志铭》,它记录其中一支入闽陈氏族人分衍的路线图,使人仿佛看见宗人生息的踪影,听见他们徒涉的脚步声,引导后人去追寻其历史之足迹。        <br /><br />葛上陈氏是惠安的大姓之一。众所周知的文革时破四旧原因,族谱被焚为灰烬,致使族人源流世系中断,只剩老辈口耳传说,言吾先人从晋江涵口迁来,但缺乏资料文献的凭证。原谱既失,续谱无存,世代之湮无从考矣!但沧海必有遗珠。此次发现尘封近五百年的墓志铭,令人惊喜地从史海钩沉中,找到陈氏家族之宗源,发现许多珍贵的宗族史料。《墓志铭》赫然明白写上:“先人晋江人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今葛上)┄┄”,这证实老人传言准确无误,使多年追寻这支陈氏先人迁徒、卜居、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唯独欠缺中断的葛上陈氏这一支重要环节,于今终有正果。        <br /><br />笔者为寻根探祖,早年曾到过莆田涵江之西亭,还曾先后三次往晋江涵口做调查。观阅《蒋德璟予涵江(口)谱》序中记,“余涵江之陈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晋安诸陈最繁,诸陈有别之涵口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出青阳山,至元延佑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谱序记述源与流,还进一步说明这一支入闽陈氏族群有别其余繁多的陈氏族人。从晋江涵口陈氏宗祠大门楹联,也可证实。其联:“分谱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雏麟绵世泽;开科由太守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簪缨孺鹊行宗风”。        <br /><br />综上所述,证实这一支陈氏族人入闽时间在唐朝未期,始迁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之涵头。宋朝至元年间,从涵江迁居晋江青阳山,始祖念五公隐逸,至碧溪公时,缘外岳官是涵口谢天官讳许公之婿,因而于淳佑年间(1241——1253年),迁籍涵口村。此一支陈氏族人迁徙历程:固始——莆田(涵头)——青阳山——涵口——涵口是这支陈氏的发祥地。        <br /><br />晋江涵口陈氏“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孟甫生景玉,景玉生克让,克让生希德,希德生学良”(一世孟甫——二世景玉——三世克让——四世希德——五世学良);而《墓志铭》的主人浩(六世)、其子文溪、文选(七世)、其孙家栋、家标、家楹(八世)、其曾孙廷琛等十人(九世)。这一珍贵宗族史料的发现,弥补族谱焚毁后世系之空白。《墓志铭》这一记载,使葛上族人流有源,木有本,又使陈氏先人中断的迁徙路线重新续连,这是承上启下的发现,使族人世系又源远流长。葛上陈氏族人中一支(传说三房)②分迁至洛阳镇陈埭头定居,分立宗祠,观其祠堂门联:“锦里聚族地气钟灵鹿鸣宴英雄已岁同登虎榜;葛上分支克绳祖宇称名官司谕学一时政教宪鸿猷”。下联书“葛上分支”字是分迁之佐证。陈埭头之二世五房公又迁居南安霞宅村,其村族谱有志载。霞宅陈氏中一支又分至惠安虎窟、下公山村。于此,这族陈氏下衍迁居轨迹:葛上——陈埭头——霞宅——虎窟、下公山。葛上是承接之地。历史之留痕,跃然呈现在眼前。当然,族人繁荣昌炽,瓜瓞绵绵,纵横交错,分支林林总总,散居各地,海内域外,均有后裔。        <br /><br />一个宗族群体,人丁世代相传,一脉相承,一本同根,其门第世系繁多,但都以同一的血缘为纽带,它们视祖先、宗祠和谱牒是至高无上的,族人十分重视其源流、列宗  列祖、辈分(字匀)这些共同的标志,体现其归属观念和同源意识。《墓志铭》的发现,填补葛上宗源一环,也承接血缘相传之宗脉,为研究宗族史谱牒提供重要佐证。 </p><div align="center">(二)<br /></div><p><br />明初,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在福建浙江等处流窜作恶,他们每到一处,抢劫财物,奸淫烧杀,十分残酷,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害。特别在嘉靖年间,倭寇猖厥无以复加。据《惠安县志》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寇骚扰惠邑”。又载:“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又侵扰惠邑”,史志记载简略,因为对一地区甚于一个县来说,都不足以记录,但对一个村族而言,却值得大书特书。发现的《墓志铭》,详细记录东夷倭贼屡次侵犯葛上村的事实,这一史料的出现,填补方志粗漏,为县志提供可靠的诠注和补充。历史上倭寇之骚扰,近代日寇的侵略,对中华民族巨大伤害,又拒不认罪的态度,表示极大愤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不忘国耻。        <br /><br />葛上村在惠邑南部,家固濒海,地处海边,水上交通方便,自村西出后蔡海,经白奇,便入东海,出入便捷,为倭匪抢虏烧杀有机可乘之地。嘉靖季未的一个夜晚,“ 贼自海外来泊近地”。待到三更之时,隐伏的倭寇持刀下船,“蜂涌进村”,听狗吠鸡叫,人声嘶喊,倭“贼俘人”。寇匪突然袭击,村民措手不及,遭受严重损失,“朝入而贼暮俘人”,关押在船中,驾驭出海。然后通过奸人传话,若要赎人回家,每人要交“约金三千”,否则格杀勿论。乡人为救亲人,东借西贷。赎人返家;穷苦人家,告债无门,亲人惨遭杀戮,家破人亡,倭寇在葛上犯下滔天罪恶。        <br /><br />哪里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为非作歹的倭寇,富有斗争精神的葛上人,大家同商共议,组织起来,保卫家乡。他们白天放哨,夜晚巡逻,时刻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又有一次,敌人来了,“寇夜阑入仓”,巡逻队立即发觉,钟声敲响,锣声叫鸣,全村青壮男女齐出动,手拿持大刀、长枪和铁木棍,汇集一起。长老号令,分兵冲向贼人,进行搏杀,“时屋守焦土,结坛露祷脊,墙圮坛自移”,这些打杀场面的记叙,足见攻防斗争之剧烈,百姓人多势大,倭寇终敌不住,且战且退到船中,落荒而逃。只要团结斗争,一定会胜利,才能家园平安。        <br /><br />在《墓志铭》还记叙一位叫太孺人的英雄行为。她在倭寇面前,不屈不挠,与其斗争,巧计救村民的事迹,读后会令人十分感动。当倭寇进村时,太孺人和数名村人一起匿藏在干水窖中,其上面复敝盖干草。此时,贼人冲入屋里抓人,用“丛梢刺之”,王太孺人生怕众人遭受梢刺伤,又恐暴露目标,她为了保全大家,毅然“独出就缚”、“以脱余人”。贼人见之,把她捆绑起来,恶煞凶神地诘问她,人藏在哪里?太孺人“坚不承且抱且泣”,倭寇拷打她,也坚决不说出人匿的地方;贼人在她头上系重物施压,她仍不屈服。倭寇的威胁刑打得不到什么,就满屋翻箱揭柜找人。这时,太孺人趁机“偷解缚绳”,松绑之后,她机警把照明的“蜡烛匿入灰堆下”,用“泥衣复面”,屋里烛光熄灭,顿时一片漆黑看不见人,贼人生怕有诈变,匆忙溜走。于是,匿藏的众人,“免于难而赖于全者数人”。太孺人为拯救众人,临危挺身而出,与贼斗,真“其智勇也”。真是大无畏的行动,她的事迹没世几百年,于今之发现,乃有可歌可泣的现实意义。        <br /><br />《墓志铭》详细记叙了倭寇进犯葛上村及村民英勇斗争,为地方史研究提供史料,是揭露倭寇罪行的有力铁证。</p><div align="center">(三)<br /></div><p><br />《墓志铭》作为一种宗族史料文献,受到文史界的青睐,它是重要的资料来源。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关于家庭教育和培养人才之实录,浩公“筑家塾于郊西”,开办学堂,“延名师讲习其中”,传道授业,惠及闾里,誉称“海滨邹鲁”。庚辛后,因倭寇骚扰,“避乱侨郡城,米珠薪桂,犹骋大方伯封君惕吾翁,函文数载”。为子孙读书之计,不惜薪财,延请名师教授,此尊师重教之举,其宗族也人才辈出。浩之子文溪,邑庠生;次子文选,万历已卯科解元,官任奉政大夫直隶太平府同知。浩之弟瀚,万历三年贡生,瀚之子文进,明经进仕,官任承德郎湖广永州府通判。孙家标,邑庠生等。陈氏祠堂中,至今还悬挂“文魁”、“解元”、“华英特选”三块匾,还有一对楹联:“父抡贡子抡元父子登科考年则甲戊与辛巳;兄知府弟知州史弟进仕治下太平且永州”。③《惠安县志》载:“兄弟文学,皆有时名”。这是一门四世同堂子孙众多之族,在耕读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当官发财的主要途径。这一传统文化的延续、追求和寄托,至今尚激励着葛上村子孙后代,立为榜样,并以此为荣,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解元公诞辰,举行隆重庆祝,设宴、祭祀、演戏,热闹非凡。这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种文化之追溯。        <br /><br />在伦理、礼仪和习俗方面,封建士大夫之封尝、婚丧等宗法体制,《墓志铭》均有涉及,为我们研究明末封建社会地方史,提供资料来源。        <br /><br />明清社会封尝制度,有一定规格。凡子当官,亲则受封荫。文选中解元,初令灵山县,后升太平府同知,其父浩受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知县”;文进以明经进仕,官如皋县令,其父也受封赠。正如《惠安县志》载:“浩因子文选贵,封灵山知县”、“瀚因子文进贵,封如皋知县”。其是子贵父荣,夫贵妻也荣,于时凡担任官职的人,其母和妻子都可以受诰命,妇女受封七阶: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铭中浩之妻封“曾孺人”、之母称“骆太孺人”,文进之妻称“安人”,文选之妻詹氏称“宜人”、奉政由广文升尹灵山奏绩,上封太孺人“冠霞帔拜”一服,她十分珍惜,“夕必浴,隆冬不泼浣濯,缉缀必御髦,年不以人代当”。赠惠尝封,虽是荣誉性,于光宗耀祖,门第生辉,显耀仕大夫的政治背景。封尝之制,也是封建统治者旨在维护其权威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之一。      <br /><br />《墓志铭》还记录明代封建士大夫家、亲人殁世时,奔丧、守灵、羹墙一系列葬礼习俗。在封建时代,凡脚履仕途之人,每逢父母之丧,称之“丁忧”或“丁内艰”,必须立即上报朝庭,除官回原籍奔丧,以尽周公制“孝男守孝是应三年四个月”之礼。铭曰:“灵山公寝成疾壬午(1582年)正月初捐馆”,文选恪守礼,以孝为大,辞去直隶奉政大夫太平府同知,不远万里回归奔丧。出殡仪式非常隆重,上颁“龙章宠锡”,十分灿烂辉煌。在河市镇格山营建用糖水拌三合土的双扩大墓(大约四亩地),它背负山,面临水,前平田,称“飞风下田”之风水宝地。墓道两旁,竖立文笔、石羊、石马和石将军各一付。规模壮观,铭曰:朋山之阴马鬃封。孝男文选,持办父丧礼事毕,在灵山公墓旁,“己结一亩宫于侧”结庐守墓行孝,“半庐以羹墙灵山公”,“羹墙”④习俗是坐则见父于墙,食则睹父于羹,表示对已死前辈的追念。      <br /><br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殡葬礼仪也改变文明了。古葬制风俗,也只能从有关记载内容了解,河市镇明代古墓,为文史工作者研究明代葬埋习俗提供有价值的考证依据。</p><div align="center">(四)<br /></div><p><br />在明代封建社会中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行活动,进行商贸、文化诸方面交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沿海地区航运业、制盐、丝绸、茶业、冶炼、陶瓷诸业,尤为突出,业主拥有生产资料(如船、盐坎、茶、作坊……),他们为了发展扩大生产,赚更多钱财,就雇佣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其两者之间便是主人与雇工、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br /><br />资本经济的发展,金钱交易之变化,也志载在《墓志铭》中可探索,“子母”和“帑贷”的金融借贷形式。据考“子母”即民间高利贷,犹言本利,本金叫母,利息称子。是拥有本金、坐收利钱的剥削方式。“帑贷”指官库所贮藏的钱银,金帛。其袭延发展大抵相当于今的国库、银行,铭中均有述之。        <br /><br />铭中记述倭寇夜袭葛酱村,抢抓走骆孺人等众人,“贼逐以骆孺人去”为人质,放言每人“约金三千”,才能赎人回家。灵山公一家,为了救母亲,举尽鸠金,倾钱家财,还不够还,又借”子母“钱,因贼人要价高,还是不够填寇匪狮子大开口;最后,由灵山公出面,拜求知县大人,获准借“帑贷”,终于把骆孺人赎回,当时当官人都被迫得奔走告债才行演“举家赎母孝轰轰”之义,而穷苦人家,寻常百姓,以何拯救被抓亲人?只有坐以待毙!这便是资本金钱的残酷事实,也是受剥削者、穷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br /><br />从“子母”“帑贷”中,使人们认识:资本主义初期,金钱之间的交易,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进步作用。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阶级对立的出现,贫富差距之扩大,加剧社会矛盾,社会斗争也进入更新的台面。        <br /><br />当然,在考探之中,古时与现代,铭志与传闻,年代久远,也存在差异:        <br /><br />存疑一,在世系中,今葛上人称一世祖为增安公,而铭文写是孟甫公。孟甫与增安,有人认为同一个人,是古人的名、字、号不同的称呼而已,有人认为二人,是先后迁居的人,均为看法,尚无有力资料佐证,伺侍文史者继续考证;存疑二,有关“迁三霞”之说,晋江涵口人传其迁惠邑之地为“三霞”。“三霞”于何方?与葛上有何牵连,仍是个迷。顺便一提,以备忘却。去年河市镇政府为发展经济,在进行开发平整土地之前,一没有在报上刊登迁坟声明,二没有在开发前做文物普查之情况下,于11月10日,挖毁这座明代古墓,文物(官帽、护心镜、手饰、墓志铭等)遭当地百姓哄抢,《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等媒体均作报道。古墓被毁,陈氏后裔族人强烈抗议,要求当局道歉和恢复重建,此事正交涉中。        <br /><br />总之,《墓志铭》是坟墓最重要的遗物之一,它所记载的宗族史料,透过具体丰富的内容,反映明代区域间社会制度、文化教育、习俗礼仪之现实,为我们研究地方史,提供详实的材料。                                                                                            </p><div align="right">2005.03于厦门<br /></div><p><br />备注:①其中下铭是解放前遭盗墓,由村人海戆、乌咀等带回,供放于祠堂。②据根土宗长言传。③下联作者修改补充。④羹墙,“风先哲于羹墙”《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教诫子张,君子忠信笃敬,立则见参于前,在舆则见其于衡,应念念不忘,时刻如在眼前。⑤引号“  ”中之句,系墓志铭中原文。</p> <p align="center">《明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滨江陈公暨太孺人曾氏墓志铭》考探</p><div align="right">作者:颍川人(陈成水)</div><div align="center">前言<br /></div><p><br />2004年11月10日,在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庄田格山明代古墓中,出土《明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县滨江陈公暨太孺人曾氏墓志铭》(以下述简称《墓志铭》)。它是墓主人陈浩(1515——1582年)和太孺人曾氏(1520——1613年)的合葬墓。出土墓志铭三块①(65×35×3cm),铭文稍许破损外,绝大多数完好,字迹清晰娟秀,有3200字左右。它志载葛上村陈氏之源流及墓主的宗族世系,其中有关于明代地方史料、文化、经济、礼仪习俗诸多方面的记实,遗物的本身是最好的证据,尤有一定的研考价值。</p><div align="center">(一)<br /></div><p><br />大凡一支族群聚集卜居、生息繁衍,总是随遇而安的。继而人丁兴旺、子孙繁荣、枝叶茂盛。为了扩大生机,又择地迁播,去寻找更大(新的)生存空间。但木本水源,支分源一。出土的《墓志铭》,它记录其中一支入闽陈氏族人分衍的路线图,使人仿佛看见宗人生息的踪影,听见他们徒涉的脚步声,引导后人去追寻其历史之足迹。        <br /><br />葛上陈氏是惠安的大姓之一。众所周知的文革时破四旧原因,族谱被焚为灰烬,致使族人源流世系中断,只剩老辈口耳传说,言吾先人从晋江涵口迁来,但缺乏资料文献的凭证。原谱既失,续谱无存,世代之湮无从考矣!但沧海必有遗珠。此次发现尘封近五百年的墓志铭,令人惊喜地从史海钩沉中,找到陈氏家族之宗源,发现许多珍贵的宗族史料。《墓志铭》赫然明白写上:“先人晋江人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今葛上)┄┄”,这证实老人传言准确无误,使多年追寻这支陈氏先人迁徒、卜居、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唯独欠缺中断的葛上陈氏这一支重要环节,于今终有正果。        <br /><br />笔者为寻根探祖,早年曾到过莆田涵江之西亭,还曾先后三次往晋江涵口做调查。观阅《蒋德璟予涵江(口)谱》序中记,“余涵江之陈氏是颍川籍改闽之兴郡莆邑涵头”,“晋安诸陈最繁,诸陈有别之涵口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出青阳山,至元延佑迁涵口,遂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谱序记述源与流,还进一步说明这一支入闽陈氏族群有别其余繁多的陈氏族人。从晋江涵口陈氏宗祠大门楹联,也可证实。其联:“分谱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变定基角趾雏麟绵世泽;开科由太守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簪缨孺鹊行宗风”。        <br /><br />综上所述,证实这一支陈氏族人入闽时间在唐朝未期,始迁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之涵头。宋朝至元年间,从涵江迁居晋江青阳山,始祖念五公隐逸,至碧溪公时,缘外岳官是涵口谢天官讳许公之婿,因而于淳佑年间(1241——1253年),迁籍涵口村。此一支陈氏族人迁徙历程:固始——莆田(涵头)——青阳山——涵口——涵口是这支陈氏的发祥地。        <br /><br />晋江涵口陈氏“六世祖孟甫公迁惠安之葛酱村,孟甫生景玉,景玉生克让,克让生希德,希德生学良”(一世孟甫——二世景玉——三世克让——四世希德——五世学良);而《墓志铭》的主人浩(六世)、其子文溪、文选(七世)、其孙家栋、家标、家楹(八世)、其曾孙廷琛等十人(九世)。这一珍贵宗族史料的发现,弥补族谱焚毁后世系之空白。《墓志铭》这一记载,使葛上族人流有源,木有本,又使陈氏先人中断的迁徙路线重新续连,这是承上启下的发现,使族人世系又源远流长。葛上陈氏族人中一支(传说三房)②分迁至洛阳镇陈埭头定居,分立宗祠,观其祠堂门联:“锦里聚族地气钟灵鹿鸣宴英雄已岁同登虎榜;葛上分支克绳祖宇称名官司谕学一时政教宪鸿猷”。下联书“葛上分支”字是分迁之佐证。陈埭头之二世五房公又迁居南安霞宅村,其村族谱有志载。霞宅陈氏中一支又分至惠安虎窟、下公山村。于此,这族陈氏下衍迁居轨迹:葛上——陈埭头——霞宅——虎窟、下公山。葛上是承接之地。历史之留痕,跃然呈现在眼前。当然,族人繁荣昌炽,瓜瓞绵绵,纵横交错,分支林林总总,散居各地,海内域外,均有后裔。        <br /><br />一个宗族群体,人丁世代相传,一脉相承,一本同根,其门第世系繁多,但都以同一的血缘为纽带,它们视祖先、宗祠和谱牒是至高无上的,族人十分重视其源流、列宗  列祖、辈分(字匀)这些共同的标志,体现其归属观念和同源意识。《墓志铭》的发现,填补葛上宗源一环,也承接血缘相传之宗脉,为研究宗族史谱牒提供重要佐证。 </p><div align="center">(二)<br /></div><p><br />明初,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在福建浙江等处流窜作恶,他们每到一处,抢劫财物,奸淫烧杀,十分残酷,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害。特别在嘉靖年间,倭寇猖厥无以复加。据《惠安县志》载:“洪武三年六月,倭寇骚扰惠邑”。又载:“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又侵扰惠邑”,史志记载简略,因为对一地区甚于一个县来说,都不足以记录,但对一个村族而言,却值得大书特书。发现的《墓志铭》,详细记录东夷倭贼屡次侵犯葛上村的事实,这一史料的出现,填补方志粗漏,为县志提供可靠的诠注和补充。历史上倭寇之骚扰,近代日寇的侵略,对中华民族巨大伤害,又拒不认罪的态度,表示极大愤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不忘国耻。        <br /><br />葛上村在惠邑南部,家固濒海,地处海边,水上交通方便,自村西出后蔡海,经白奇,便入东海,出入便捷,为倭匪抢虏烧杀有机可乘之地。嘉靖季未的一个夜晚,“ 贼自海外来泊近地”。待到三更之时,隐伏的倭寇持刀下船,“蜂涌进村”,听狗吠鸡叫,人声嘶喊,倭“贼俘人”。寇匪突然袭击,村民措手不及,遭受严重损失,“朝入而贼暮俘人”,关押在船中,驾驭出海。然后通过奸人传话,若要赎人回家,每人要交“约金三千”,否则格杀勿论。乡人为救亲人,东借西贷。赎人返家;穷苦人家,告债无门,亲人惨遭杀戮,家破人亡,倭寇在葛上犯下滔天罪恶。        <br /><br />哪里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为非作歹的倭寇,富有斗争精神的葛上人,大家同商共议,组织起来,保卫家乡。他们白天放哨,夜晚巡逻,时刻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又有一次,敌人来了,“寇夜阑入仓”,巡逻队立即发觉,钟声敲响,锣声叫鸣,全村青壮男女齐出动,手拿持大刀、长枪和铁木棍,汇集一起。长老号令,分兵冲向贼人,进行搏杀,“时屋守焦土,结坛露祷脊,墙圮坛自移”,这些打杀场面的记叙,足见攻防斗争之剧烈,百姓人多势大,倭寇终敌不住,且战且退到船中,落荒而逃。只要团结斗争,一定会胜利,才能家园平安。        <br /><br />在《墓志铭》还记叙一位叫太孺人的英雄行为。她在倭寇面前,不屈不挠,与其斗争,巧计救村民的事迹,读后会令人十分感动。当倭寇进村时,太孺人和数名村人一起匿藏在干水窖中,其上面复敝盖干草。此时,贼人冲入屋里抓人,用“丛梢刺之”,王太孺人生怕众人遭受梢刺伤,又恐暴露目标,她为了保全大家,毅然“独出就缚”、“以脱余人”。贼人见之,把她捆绑起来,恶煞凶神地诘问她,人藏在哪里?太孺人“坚不承且抱且泣”,倭寇拷打她,也坚决不说出人匿的地方;贼人在她头上系重物施压,她仍不屈服。倭寇的威胁刑打得不到什么,就满屋翻箱揭柜找人。这时,太孺人趁机“偷解缚绳”,松绑之后,她机警把照明的“蜡烛匿入灰堆下”,用“泥衣复面”,屋里烛光熄灭,顿时一片漆黑看不见人,贼人生怕有诈变,匆忙溜走。于是,匿藏的众人,“免于难而赖于全者数人”。太孺人为拯救众人,临危挺身而出,与贼斗,真“其智勇也”。真是大无畏的行动,她的事迹没世几百年,于今之发现,乃有可歌可泣的现实意义。        <br /><br />《墓志铭》详细记叙了倭寇进犯葛上村及村民英勇斗争,为地方史研究提供史料,是揭露倭寇罪行的有力铁证。</p><div align="center">(三)<br /></div><p><br />《墓志铭》作为一种宗族史料文献,受到文史界的青睐,它是重要的资料来源。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关于家庭教育和培养人才之实录,浩公“筑家塾于郊西”,开办学堂,“延名师讲习其中”,传道授业,惠及闾里,誉称“海滨邹鲁”。庚辛后,因倭寇骚扰,“避乱侨郡城,米珠薪桂,犹骋大方伯封君惕吾翁,函文数载”。为子孙读书之计,不惜薪财,延请名师教授,此尊师重教之举,其宗族也人才辈出。浩之子文溪,邑庠生;次子文选,万历已卯科解元,官任奉政大夫直隶太平府同知。浩之弟瀚,万历三年贡生,瀚之子文进,明经进仕,官任承德郎湖广永州府通判。孙家标,邑庠生等。陈氏祠堂中,至今还悬挂“文魁”、“解元”、“华英特选”三块匾,还有一对楹联:“父抡贡子抡元父子登科考年则甲戊与辛巳;兄知府弟知州史弟进仕治下太平且永州”。③《惠安县志》载:“兄弟文学,皆有时名”。这是一门四世同堂子孙众多之族,在耕读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当官发财的主要途径。这一传统文化的延续、追求和寄托,至今尚激励着葛上村子孙后代,立为榜样,并以此为荣,在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解元公诞辰,举行隆重庆祝,设宴、祭祀、演戏,热闹非凡。这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种文化之追溯。        <br /><br />在伦理、礼仪和习俗方面,封建士大夫之封尝、婚丧等宗法体制,《墓志铭》均有涉及,为我们研究明末封建社会地方史,提供资料来源。        <br /><br />明清社会封尝制度,有一定规格。凡子当官,亲则受封荫。文选中解元,初令灵山县,后升太平府同知,其父浩受赠“文林郎广东廉州府钦州灵山知县”;文进以明经进仕,官如皋县令,其父也受封赠。正如《惠安县志》载:“浩因子文选贵,封灵山知县”、“瀚因子文进贵,封如皋知县”。其是子贵父荣,夫贵妻也荣,于时凡担任官职的人,其母和妻子都可以受诰命,妇女受封七阶: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铭中浩之妻封“曾孺人”、之母称“骆太孺人”,文进之妻称“安人”,文选之妻詹氏称“宜人”、奉政由广文升尹灵山奏绩,上封太孺人“冠霞帔拜”一服,她十分珍惜,“夕必浴,隆冬不泼浣濯,缉缀必御髦,年不以人代当”。赠惠尝封,虽是荣誉性,于光宗耀祖,门第生辉,显耀仕大夫的政治背景。封尝之制,也是封建统治者旨在维护其权威和巩固政权的措施之一。      <br /><br />《墓志铭》还记录明代封建士大夫家、亲人殁世时,奔丧、守灵、羹墙一系列葬礼习俗。在封建时代,凡脚履仕途之人,每逢父母之丧,称之“丁忧”或“丁内艰”,必须立即上报朝庭,除官回原籍奔丧,以尽周公制“孝男守孝是应三年四个月”之礼。铭曰:“灵山公寝成疾壬午(1582年)正月初捐馆”,文选恪守礼,以孝为大,辞去直隶奉政大夫太平府同知,不远万里回归奔丧。出殡仪式非常隆重,上颁“龙章宠锡”,十分灿烂辉煌。在河市镇格山营建用糖水拌三合土的双扩大墓(大约四亩地),它背负山,面临水,前平田,称“飞风下田”之风水宝地。墓道两旁,竖立文笔、石羊、石马和石将军各一付。规模壮观,铭曰:朋山之阴马鬃封。孝男文选,持办父丧礼事毕,在灵山公墓旁,“己结一亩宫于侧”结庐守墓行孝,“半庐以羹墙灵山公”,“羹墙”④习俗是坐则见父于墙,食则睹父于羹,表示对已死前辈的追念。      <br /><br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殡葬礼仪也改变文明了。古葬制风俗,也只能从有关记载内容了解,河市镇明代古墓,为文史工作者研究明代葬埋习俗提供有价值的考证依据。</p><div align="center">(四)<br /></div><p><br />在明代封建社会中期,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行活动,进行商贸、文化诸方面交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沿海地区航运业、制盐、丝绸、茶业、冶炼、陶瓷诸业,尤为突出,业主拥有生产资料(如船、盐坎、茶、作坊……),他们为了发展扩大生产,赚更多钱财,就雇佣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其两者之间便是主人与雇工、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br /><br />资本经济的发展,金钱交易之变化,也志载在《墓志铭》中可探索,“子母”和“帑贷”的金融借贷形式。据考“子母”即民间高利贷,犹言本利,本金叫母,利息称子。是拥有本金、坐收利钱的剥削方式。“帑贷”指官库所贮藏的钱银,金帛。其袭延发展大抵相当于今的国库、银行,铭中均有述之。        <br /><br />铭中记述倭寇夜袭葛酱村,抢抓走骆孺人等众人,“贼逐以骆孺人去”为人质,放言每人“约金三千”,才能赎人回家。灵山公一家,为了救母亲,举尽鸠金,倾钱家财,还不够还,又借”子母“钱,因贼人要价高,还是不够填寇匪狮子大开口;最后,由灵山公出面,拜求知县大人,获准借“帑贷”,终于把骆孺人赎回,当时当官人都被迫得奔走告债才行演“举家赎母孝轰轰”之义,而穷苦人家,寻常百姓,以何拯救被抓亲人?只有坐以待毙!这便是资本金钱的残酷事实,也是受剥削者、穷人们的无奈和悲哀。        <br /><br />从“子母”“帑贷”中,使人们认识:资本主义初期,金钱之间的交易,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进步作用。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阶级对立的出现,贫富差距之扩大,加剧社会矛盾,社会斗争也进入更新的台面。        <br /><br />当然,在考探之中,古时与现代,铭志与传闻,年代久远,也存在差异:        <br /><br />存疑一,在世系中,今葛上人称一世祖为增安公,而铭文写是孟甫公。孟甫与增安,有人认为同一个人,是古人的名、字、号不同的称呼而已,有人认为二人,是先后迁居的人,均为看法,尚无有力资料佐证,伺侍文史者继续考证;存疑二,有关“迁三霞”之说,晋江涵口人传其迁惠邑之地为“三霞”。“三霞”于何方?与葛上有何牵连,仍是个迷。顺便一提,以备忘却。去年河市镇政府为发展经济,在进行开发平整土地之前,一没有在报上刊登迁坟声明,二没有在开发前做文物普查之情况下,于11月10日,挖毁这座明代古墓,文物(官帽、护心镜、手饰、墓志铭等)遭当地百姓哄抢,《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等媒体均作报道。古墓被毁,陈氏后裔族人强烈抗议,要求当局道歉和恢复重建,此事正交涉中。        <br /><br />总之,《墓志铭》是坟墓最重要的遗物之一,它所记载的宗族史料,透过具体丰富的内容,反映明代区域间社会制度、文化教育、习俗礼仪之现实,为我们研究地方史,提供详实的材料。                                                                                            </p><div align="right">2005.03于厦门<br /></div><p><br />备注:①其中下铭是解放前遭盗墓,由村人海戆、乌咀等带回,供放于祠堂。②据根土宗长言传。③下联作者修改补充。④羹墙,“风先哲于羹墙”《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教诫子张,君子忠信笃敬,立则见参于前,在舆则见其于衡,应念念不忘,时刻如在眼前。⑤引号“  ”中之句,系墓志铭中原文。</p> 福建惠安“沙堤李氏”之渊源 2009-08-06T15:38:17Z 2009-08-06T15:38:17Z http://huianren.net/huian-custom/107-huian-lishiyanyuan.html 惠安人 [email protected] <p>福建惠安小岞李氏自钱山公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8年)迁居小岞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一九四九年,计九百二十一年,繁衍四十三代,子孙遍播漳、泉、台湾、金门一带,在这数百年间,其后嗣潘衍散聚不一,但其昭穆系序,军可稽考,现根据各家族谱,摘录部分史料、传记,就“惠安沙堤李氏”之渊源、宗族之分支,府宅及重要坟茔,综述如下:</p> <p>福建惠安小岞李氏自钱山公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8年)迁居小岞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一九四九年,计九百二十一年,繁衍四十三代,子孙遍播漳、泉、台湾、金门一带,在这数百年间,其后嗣潘衍散聚不一,但其昭穆系序,军可稽考,现根据各家族谱,摘录部分史料、传记,就“惠安沙堤李氏”之渊源、宗族之分支,府宅及重要坟茔,综述如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