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庙背后的故事

打印
      金石 文/图

  “天下第一奇庙”

  在崇武镇,提起解放军庙,人人皆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崇武镇南海岸边的一条大路上,看到路南一座像军营的大门,门楣上有红五星雕塑,两边各有3面红旗。暗红色4门柱上有两副行书楹联,内联为:

  捐躯为人民千秋功德
  军魂照海疆万世颂扬

  外联为:

  百姓有情万民敬英烈
  军魂永在千秋镇海疆

  大门里是一面巨大的浮雕照壁,图案上一群军人在小船旁对空射击,在图中心位置几名军人用身体掩护一名小女孩。

  照壁后有排面朝南面大海的石头房,中间是解放军庙,门楣上悬挂两方匾额,分别题有“天下第一庙”、“天下第一奇庙”,前者上还有“战士壮烈   惠女虔诚 ”小字,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三四三部队”。室内才看着有庙的味道,有香炉,有贡品,玻璃框后的神位上供奉的是27尊正襟危坐、精神抖擞的解放军雕 像,他们身后是上书“解放军烈士”5个大字的牌位,后壁正上方悬挂“英烈廿七君”横匾。房间两侧挂有“千秋浩气”,“万古英灵”,“海天一绝”等匾额。

  解放军庙的右面是“湖寮宫”,左边为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馆里匾额更多,有28军原政委王宜将军题词: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有原28军副军长、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杜东海将军题写的条幅:

  纪念廿七烈士英灵
  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纪念馆前是烈士纪念碑,其通高为8.1米,碑前为烈士亭,亭下有块上书鲜红“军魂”两字的未磨光石碑。

  从解放军庙中有关文字上,记者得知,此解放军庙和一位叫曾恨的老太太有关,幸好记者见到了她。

  60年前的恩仇

  说到解放军庙,曾恨总是十分兴奋。

  曾恨最初叫曾阿兴,生在新加坡,父母给她起此名的目的是希望家庭兴旺,可在日寇侵占新加坡期间,曾恨的3个兄弟全死了,母亲李面给她改名曾恨,以示对 战争的憎恨。1948年母亲带12岁的曾恨,回到老家崇武莲西村。在故乡,母亲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升起对生活的希望,将曾恨名改回曾阿兴,但到第2年又改 为曾恨。

  在崇武古镇西面,有一个至今都作为码头的西沙湾。它像一个湖,与大海连接的口小,船在这里能避风浪。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8军某团一部分官兵分乘6艘木帆船来到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厦门、金门的战役。

  上午9时许,6架国民党飞机前来空袭,当时崇武镇街道正逢集市,人流疏散未及,为了保护群众,吸引敌机目标,已经隐蔽起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当机立断,依 船体和卧沙坑对空射击。敌机立即冲向西沙湾扫射。当时曾恨正在沙滩上玩耍,被眼前的激战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大胡子解放军抱起她,就往可以隐身的岸 上跑,其他4名战士也跟随过来。刚把曾恨送到岸上,敌机投放的炸弹在上空发出刺耳的声音。解放军战士将曾恨压在身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将曾恨震昏,等她清醒 过来,看到身边躺着5名解放军战士尸体。

  当天的战斗中,共有24名解放军战士牺牲。

  这天,母亲李面又让女儿改回曾恨,表达对炸死解放军的国民党之恨,让曾恨一生一世都要记着解放军的救命之恩。

  崇武人正像地名“崇武”一样,素有奉祀英雄的风俗。崇武古城正门内建有祭祀三国忠义英雄关羽的关帝庙,北门则有敬奉宋朝时期行善济人、为渔民保驾护航 林默的妈祖庙。明朝时,戚继光曾率将士在泉州海域迎战来犯倭寇,伤亡众多,一部分阵亡将士葬在西沙湾海滩旁。当地群众在西沙湾西侧面朝大海建了“湖寮宫 ”,祭祀这些牺牲的英灵。

  崇武人习惯将故去的人称为“大人”,因此当地也将24名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称为“24大人”,并按照风俗,在“湖寮宫”附近,搭起一个小房子,安放上“廿四君灵位”,祭祀为民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称这座庙为“24君庙”。

  执拗的祭祀

  “24君庙”建好次日一大早,曾恨跟着母亲来到“24君庙”上香。从此,每天清晨,母女二人都要到“24君庙”祭祀。曾恨觉得这样还不能充分表达她对解放军的感念,把母亲给她的梳妆盒改成神龛,用泥土塑了一尊解放军像,供奉在家里。  

  解放初,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崇武形势非常紧张,不仅要防敌人入侵,还要警惕特务刺探情报。曾恨每天去祭祀“24君庙”的行为引起巡逻民兵的注意。他们一 调查,发现曾恨一家还是海外归侨,而且恰巧是解放之前回国的。一天早晨,几个民兵“当场抓获”了曾恨,但曾恨只“交代”是纪念解放军。

  即使纪念解放军也没有必要天天如此呀,这反而增加了民兵的怀疑。后来村干部告诉民兵,曾恨和母亲“精神上有问题”,民兵这才放了曾恨。村干部这么说, 不是出于对她的保护,而是当时周围很多群众就是这么看待她的。在他们看来,曾恨和母亲天天祭祀“24君庙”简直是“神经病”。

  虽然崇武群众对1949年西沙湾那场战斗有印象,并感激解放军保护群众的义举,但不清楚解放军救曾恨的详情。处处谨小慎微的曾恨母女二人也不愿将这段 故事告诉别人。她们认为,那5名解放军是为了救曾恨牺牲的,是曾恨害了他们。她们是怀着负罪感祭祀烈士,因此,这次民兵审问她们,她们还是没有解释。

  “文革”时期,“24君庙”被造反派拆除,曾恨不再烧香敬茶,采取其他方式祭祀。当时她在县城供销社工作,每个周末都要走20几里路赶回崇武,在 “24大人”墓前焚香祭拜,周一凌晨三四点,先去上坟烧香,然后回县城上班。造反派认为曾恨是利用解放军宣传“四旧”,将她供在堂屋内的神龛、香炉和塑像 摔碎,还将她关押到大队部,要她交代利用解放军搞封建迷信、丑化解放军形象的“险恶用心”。最后还是“精神上有问题”的说法,使她被关了半天就放了。曾恨 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自己的祭祀活动。

  倾积蓄建庙

  “文革”结束后,虽然可以公开祭拜解放军烈士,但是“24君庙”已不在了。曾恨母亲认为,“24大人”等于没有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后来,曾恨和母亲商定,等条件好了,要为“24大人”建一座庙。

  1980年母亲去世,给曾恨留下遗言:以后攒钱,给“24大人”建座庙。曾恨许下心愿,建一座像“湖寮宫”一样的庙,把“24大人”供起来,让人们瞻仰。

  当时,曾恨月工资只有27元,丈夫也不过30元,要养活6个儿女,本来就很拮据,但为了建庙,曾恨硬是一分一角地抠,儿女基本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大人穿过的衣服给儿女改,大的穿过的衣服,再改给小的。

  1983年,曾恨退休,不久,丈夫又病逝。虽然儿女长大,有了工作,家庭经济状况改观,但曾恨没有去享天伦之乐,仍想着建庙。在儿女们的资助下,她开了一家经营床上用品的商店。这期间,虽然挣了一些钱,但5个女儿出嫁时,每人除了陪一套被褥,没有其他嫁妆。

  10年后,曾恨终于攒下5万多元,连同变卖母亲留给她的金手镯、金耳环,总共有6万元。当年,6万元能够建起一院不错的平房。曾恨兴致勃勃地向当地政 府申请。在过去很长一个阶段,庙总是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虽然政策放宽,但让政府批复给解放军烈士建庙,没有先例,有点不伦不类。有位领导 好心地建议曾恨建座烈士纪念碑,但曾恨坚持建能给“24大人”遮风避雨的庙。

  就在这时,重修湖寮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他们都是英雄,为什么不能给解放军烈士建庙?”曾恨直接找到主持修建湖寮宫的老人会,提出把“24君庙 ”与湖寮宫修建在一起,结果获得同意。于是,修建湖寮宫的建筑队在旁边加盖了一座侧殿,作为“24君庙”。从开工之日起,曾恨将商店交给儿子看管,自己亲 自监工,庙内也全由她自己设计。1996年,“24君庙”终于完工, 同时请进了当年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其他3名解放军战士,正式命名为“27君庙”。 此时,曾恨已熬得头发斑白。后来,当地文人称之为“解放军庙”,这一通俗易懂的名称,立即被社会各界接受。

  忠诚的“住持”

  记者刚进解放军庙时,看到规模如此大,管理得如此正规,想一定有某个单位在管理,就到处找工作人员,但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后来记者只好改口说要找人了解情况,才在旁边的一间石头房里找到了曾恨。

  原来,自从庙建好后,曾恨就住进了这间石房,13年来,天天守护着解放军庙,成了这里的“住持”,每天一大早起来亲自洒扫、擦拭。曾恨为烈士摆放的有小汽车、摩托车、飞机、舰艇和手提电话等纸扎祭品,她说要让这些烈士享用这些生前未能享用过的用品。 

  解放军庙建成初期,一些“巫婆神汉”见祭祀人多,想要到庙里抽签算卦。曾恨认为这是对烈士的玷污,必须明确“解放军庙”的意义,于是决定建一座烈士纪念碑和一所烈士纪念馆,并建一圈围墙,保护好这个圣地。

  可曾恨的积蓄已花光,这些设想只能靠“化缘”。然而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筹集到了60万元。镇政府无偿提供了近千平方米土地,泉州市民政局拨款2万元。

  虽然已经73岁了,但曾恨不断地产生新的设想,增添解放军庙的建筑。她告诉记者,浮雕照壁刚刚完工,解放军庙主殿正在建新的大殿。

  解放军庙自建成后,自然而然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当地军民经常前来缅怀英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每年的“7·1”、“8·1”、“10·1”和“9·17”,这里的香火格外旺盛,有的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或入队宣誓仪式。

  1997年,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叶芝华在媒体上看到“解放军庙”的报道后,来到崇武镇。原来她是叶飞的女儿,而叶飞当年正是10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庙 里奉祀的27名烈士,是叶飞的部下。当叶飞从女儿口中得知曾恨的故事后,感叹“人民有情!”他为解放军庙挥毫题词:为了人民  死的光荣

  2002年,“解放军庙”被惠安县委县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最后更新 ( 2009-08-08 1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