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当代还称之为“中国情人节”。闽南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民间习俗长久流传不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七夕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民间色彩的民俗。
有关七夕的传说,在中国大地上普遍流传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人们传说中的织女系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民间习惯称之为“七仙女”。可是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 ”(用五色丝线搓成)。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这一民俗相沿成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按照传统习俗,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因而都与“七”有关。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为数。另外,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观。据说,七娘亭的流传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陈设花果……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许源自于此。闽南七夕的“七娘妈”崇拜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个地域的习俗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从中却可窥见、探索与此相关的民俗文化,并由此看出闽南劳动妇女对子女所寄予的厚爱和美好愿望。
另外,关于“七夕”的传说,闽南还有其精彩的说法。按照闽南地区的传说,当年天帝盛怒于七仙女与董永成婚,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后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命喜鹊把天帝这一命令传给他俩,不意喜鹊不知是急了呢,还是嘴钝舌笨,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虽然喜鹊报错喜,消息误传,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能再改,于是罚喜鹊每年“七夕”为牛郎织女搭桥。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见不到喜鹊的影子,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那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间还说,七月初七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偶尔飘下一阵毛毛雨,那是牛郎织女流下的情泪。闽南民间说是“七娘妈流眼泪”。□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