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民俗之惠女服饰

打印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惠安,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块土地滋养着一个服饰奇特、习俗奇特的女姓群体,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服饰习俗在全国独树一帜,尤以惠安崇武、山霞、小乍、净峰两半岛海岬边域的渔女,更是风姿绰约,神秘迷人。这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

一、惠女服饰

1、头饰赏析

惠安女打扮,历来重视腰及腰以上的部分,而腰以上的装饰,又以头饰最为突出。头饰的打扮有场合以年龄的区别

⑴场合分三种情况:

结婚、办喜事或出门做客,这时的头饰,以“喜”字为红线,讲究鲜艳、丰彩,着意烘托喜气洋洋,妇女则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样的银饰品,有髻模、头尾档两支,上下两股,银插子用以各式的绒花,把头打点及犹如一个春意盎然的小花坛。

平常家居,这时的头饰贯穿一个“简”字,讲究简洁、实用,但绝不随便。妇女往往插少许饰品和绒花,头口盖上一块黑帛做面,里一“头仔”,套于头顶。

住娘家或守寡时,这时一般恪守一个“淡”字。清淡,不梳髻,亦不插银饰品或绒花,把头髻尾部卷起,一半塞入黑巾里,一半露在巾外,表无拘束和守节之意。

⑵年龄可分为老年、中年和青年

老年妇女,她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条五尺长的黑巾,在发髻边缠绕两圈,留着绣有绿色花纹的两端于身后,用饰着五朵花的别针固定,并插上大塑料花,使整个发型既庄重大方,又不失秀丽纤巧。

中年妇女,她们的发型相对简单,在头上留一束头髻,俗称“中扑”。“中扑”前部横二三把弯型塑料梳子,“中扑”分两股合“边髻仔”编两条辫子,在头顶横置一条,用别针固定,戴上花头巾,而夏天则梳“剪头髻”,或把辫子分散在脑后的侧,或用假发散于脑后两侧,不戴花头巾,整个头饰简单易梳,朴素大方,颇符合其家庭主妇因操持家务力求简便的心态需求。

青年妇女,她们的头饰充分体现了适应时代、追求美、创造美的胆识。年轻妇女一般剪短发或梳成两条辫子,头顶“中扑”,高峰处横置一根用粗铁线外包几股黑毛线编成的方形辫子,以橙红色毛线扎牢,辫梢扎上有橙红色制成穗。额顶仿“头髻”则是用塑料花珠子,皱绢编成的半圆形饰物;有的是用红纱巾叠成蝴蝶状,饰以绿毛线,白色花边,塑料蝴蝶,珠链等;还有些女孩子追求新意,别出心裁地用黑纱巾,白花边和珍珠链制成头髻,下面插上二三把梳子,粗大的方形假发使头巾向外展,似孔雀开屏,而且透气通风。此外,年轻姑娘夏天戴花头巾时,为减少闷热而想出的绝招。近年来,又有新花样,她们嫌头巾包住头难于显示风韵,就干脆用两束假发扎在发梢,或挂于假辫上,略露出头巾外,让人以为是长发垂于双肩,其惟妙惟肖酷似城市女子留的披肩发。

2、黄斗笠

黄斗笠属于惠安女的“专利品”,竹编、如盘、尖顶。它原为惠东崇武城内妇女的一般雨具,通常用桐油漆之防损,以延长使用寿命,不加以任何修饰。斗笠一经聪慧爱美的惠安女之手,装饰便日新月异,风采亦随之与日俱增。先是在斗笠上安装四个绿色扣子,笠面漆上亮闪闪的黄漆,戴在花头巾上,犹如一朵朵盛开在绿叶上的向日葵。近年来,装饰更加讲究,斗笠两沿镶上五色绢花、塑料花、绒花。年轻姑娘尤为大胆、开放,不但在斗笠前部镶上塑料梳子,还流行镶香片。斗笠里面同样有四个扣子,用以固定两条带子,带子为白色,并以红、白、绿三色绒线绣成各种图案。

惠安女的斗笠还有一个妙用,那就是明眼人借助它的式样,可以区别戴它的人属于惠安哪一片的妇女。如见戴斗笠面和尖顶有小弧度,尖顶小棕色漆红色的,可以判定其为崇武、山霞一带妇女;如见戴斗笠面和尖顶平切、尖顶没有镶红棕片的,更不用说其它饰物了,那肯定是小乍、净峰一带妇女了。

3、花头巾

崇武一带农村妇女的服饰,来源于明代抗倭的结果,包头巾不露面是为了便于战斗,头插铁制的剑形簪钗是用以杀敌和保持名节,穿戴黑黝是便于夜袭敌人等等。另外,还有说惠安女服饰来源于唐五代开闽王王审知的妃子黄厥,即惠安籍的“臭头皇后”的装束。

以下关于头巾来历的种种说法,既有史实又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惠东地区临海,海风很大,过去没有植树造林,一起风,天地混沌,飞沙滚滚,打得行人脸上火辣辣。所以,裹头巾以防风沙,适应当地妇女历来因生活和劳作需要而沿袭下来的古老习惯。

佩戴头巾时,把头巾一角折起,再包住头,紧扣下巴,于颈前用别针固定,然后别上塑料花,“缀仔”等饰物。“缀仔”用布或塑料制作而成,成圆形,大如银元,小似铜钱,一般由黄、红、绿三色构成各种几何图案,其三、六、九不等点缀于腮旁、颌下的头巾部位。

这头巾与两髻秀发,额前刘海配搭及和谐而又自然,色调鲜的明快,线条生动流畅,既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又显示独特的风情个性,使人如入丰采非常的民俗画廊。

4、蓝上衣

惠安女现今流行的超短上衣——“节约衫”,它是在1951年土改后,在“缀接衫”基础上改装而成的,“缀接衫”又是在清末民国初由清代中期接袖衫演化而成的,它既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可见她们在适应时尚的同时,审美观念也在不断跟着发展、更新)。

5、腰饰

由于上衣极短,短及不及掩饰脐部而让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种衣着习俗,便产生了与封建头(指镶花头巾,佩戴头笠前倾掩住脸部)相对应的称号——“民主肚”,即暴露肚腹,为了保护脐部,一到冬天惠安女便使用哈蜊油之类的防冻膏涂脐部暴露的皮肤,以保护其细润美观,这是极为罕见的生活习惯,也是令人奇而又奇的所在之一。

同时令人生奇的,还有系于肚脐下的银裤链。它是用银子请城里首饰匹打成一股一股索状银链组合而成的,通常重一斤半左右。银链在她们心目中,远远超过金项链。

银裤链是在定好婚期前夕,夫家选个黄道吉日送聘金时送来的。它除了在婚礼、葬礼、回夫家、外出做客等重要场合,在穿传统式黑色大折绸裤时系用外,平时精心收藏,不轻易动用。

6、下装

“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装裤”,裤脚宽约一尺两寸,缝一道五寸宽的蓝色布边,着装时,裤一般为布质,黑色。结婚妇女人人皆有视为礼仪服装,平时不穿,保存于柜中箱底,只在婚礼、葬礼、回夫家、外出做客时才用。故穿时已压及摺折清晰、经纬分明。

惠安女的黑色大折裤,它与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裤链配搭起来,走在乡村大道上,和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雪白色的浪花相映成分外动人,充分体现了“美丽生命在于显现”这一规律。

二、惠女服饰产生的原因

    惠安女奇特的服饰保留着母系氏族的某些特征,如惠安女结婚时舅父必须坐大位;惠安女讲究“镶金牙”,而在我国古越族就存在这种遗俗;惠安女素有文身风俗,而文身是古代南方古越族的一种风俗。

惠女服饰的形成是与她们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习惯紧密联系的。惠女的传统服饰是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加入自身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讲究色彩与环境协调和谐,注重尺度比例适合,适应了劳动生活的需要。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特别是海风,夏季盛行西南风,而在沿海的崇武、山霞、小乍、净峰等地,风更大。加上这里的土壤含沙高,大部分属于沙质土壤。这种风沙结合的情况很能容易使皮肤干燥,因此惠安女的头部常年使用方巾和斗笠,把头部防护得严严实实的,冬天防风沙,夏日挡骄阳。

历史上惠安一带地瘠民贫,男人多外出谋生,再加上当地习俗的原因,家乡的生产劳动就都由女人承担。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而像捞海菜、收渔网等操作都是要俯身在水面上进行,如果衣服长了、松了,就很容易被海水浸湿,这样就影响了劳动效率了。而短而紧的上衣着不会有这样的顾虑,穿这样的上衣在海边劳动既方便有实用,这也才有了“节约衫,民主肚”。

而其实惠安女的宽裤管也并非浪费,这也是惠安女服饰适应惠安女生活情况而产生的。惠安女在海滩作业,穿宽裤管的,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在山上扛石头,在田里劳动,不怕汗水浸渍。因为裤管宽,湿了也不影响正常活动。且野外、海边风大,几趟走动,很快就被吹干。

另外惠女服饰和故乡的大海田野融为一体,黑色裤子和盘托出其稳重,蓝色上衣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

三、惠女服饰的变化

世界在不断发展,惠安女服饰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现在,穿惠安女传统服饰的人虽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惠安女服饰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流行开来。结合了惠女服饰元素的服装已经走上了梯形舞台,它将把惠安女服饰的精髓带到世界各地,让不同文化的人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变异历程充分展现了惠安女的勤劳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生命力。惠安女服饰所蕴含的服饰艺术与服饰民俗的丰富深刻内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四、惠女服饰研究的现实意义

惠安县崇武镇被评为“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后,惠女服饰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展示,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旅游市场上,购买惠女服饰的人比以往大大增加。崇武镇也因此出现了惠安女连夜赶做惠女服饰的现象。随着崇武旅游业的发展,惠女服饰也成了当地旅游纪念品向外出售。据了解,全镇去年售出惠女服饰达3000余套。做惠女服饰,已成为惠安女新时期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方式。

对惠女服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也有利于我们拓展知识面,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挖掘惠安女的旅游价值资源,传播家乡特有的文化,为崇武古城的开发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