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岁时记(3)

打印

下元


  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道教谓之三官大帝之一——下元水官解厄。

  道观做敬祭祀

  泉州凡溪滨铺境皆做“水普”,祭祀水中鬼魂,规模不等。唯南门新桥的观音渡头,每年都做规模颇大的“水醮”(水陆道场),远近民众皆到此“赞筵”,添祀供品,送给水鬼穿的纸衫纸裤挂满江浒。“水醮”前后五天,都由道士举行宗教仪式,超度水中亡魂;其间还有杂技表演。

冬至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俗称“冬节”。

  冬至是农历廿四节气之一,与清明、七月半和年兜为一年中四个重要节日,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有“冬节小年兜”的谚语。宋·《东京梦华录》载:“十一 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庆祝往来,一如年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岁首的元 旦日,隆重庆祝,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义改称“亚岁”。

  冬至之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是一年中黑暗最长的一个晚上。夏至则是白天最长,“冬至暝,夏至日”。冬至还可以预示天气的变化,“干冬至,湿年兜”,“湿冬至,干年兜”。

  搓冬节丸

  闽南,冬节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冬节丸是冬至应节食品。

  将糯米粉捏成细条,分开小粒放在掌心中搓成丸子,放在锅里蒸或煮,添上食糖。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还可以将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红粉,成为红、白相伴的小丸,粒粒珠圆玉润,象征着团圆完满。

  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全家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曰:“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 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谒祖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

  入夜,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寓“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扫墓、修坟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尾牙


  闽南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十六都要敬奉土地公,但一年中有两个特别的“土地公”日:农历二月初二为“头个”,十二月十六为“尾个”(闽南语“尾牙”)。

  “头个”是农民敬奉土地公的特别日子,祈求来年好收成,“头个”后即开始备耕。

  “尾个”是商家、厂家为答谢土地公一年来的关照,并犒劳工人一年辛苦而设的酬谢酒宴,“一敬神二敬人”,在闽南已成惯例。

  “牙商”说

  “做牙”的风俗最初起于“牙商”。“牙商”即古时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收取佣金的“中人”(经纪人)。他们每月要举行两次“牙祭”,供奉财神爷,祈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道:“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因此,一年之中,农历正月初二叫“头牙”,六月十六叫“半年牙”,十二月十六叫“尾牙”。商家最重这“三大牙”。

  “吃头牙摸嘴须,吃尾牙面忧忧。”“尾牙”对有些雇员来说是个难关。这天,老板要备办牲礼、金纸祭祀土地公。当晚,要宴请犒慰雇员,也习惯于这天分 红,并宣布雇员来年是否续聘。有的老板不便明说,就在出最后一盘全鱼时(有的地方在中间出鸡时),如鱼头(或鸡头)指向在座的哪个雇员,就表示该雇员将被 解雇;如鱼头(或鸡头)指向老板自己,就表示全体雇员将被继续聘用。

祭灶、送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即供灶神(灶君公)。该日灶神要上天述职,又称“送神”。

  《泉州府志·风俗》:“二十四日祀灶,或二十三日。俗谓灶神是夜上天,以一家所行善恶奏于天也。又言此日百神有事上帝,画舆马仪从于楮(俗称“草鞋甲马”),具牲馔焚二送之。”

  供品主要 是灶糖,必有糖鸡、糖塔;塔谓登高而上天,鸡既作牲礼又可带路。泉人还特别幽上一默,一般供一大碗番薯粉芡,意让灶君吃得嘴上粘糊糊的,不致于上天胡说八道。

年兜日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果(米字旁),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挑水盖井:

  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放炮:

  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贴春联:

  除夕日,家家户户贴红纸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另有白头春联和丁忧春联:

  白头春联,是指对联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缘起与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争有关。其时闽人因抗清和不肯剃发,被杀甚多, 办丧事者家家贴白联,清朝地方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各户人家都要贴红纸春联,并以违者杀头相威胁。人们迫不得已遵命贴上红联,但却在顶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 联的纸头,以示抗议,后沿承成俗。

  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

  钉桃符:

  桃符画的是两个门神——神荼、郁垒。

  祭祖:

  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是日中午,每个家庭皆尽力备办丰盛菜肴,祭祀敬奉祖先。

  烧天金:

  摆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

  拜岁:

  除夕晚上,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摆过年饭,饭上压有红桔、红蛋、年糕,硬币等,并插有“春花“(或称“春枝”),象征年年有余,吉祥如意,添丁进财。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祗和灶君,俗称“拜岁”。

  吃年夜饭:

  是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

  俗谚云:“年兜不回家无某(妻)。”故是晚外出亲人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均要回家团聚。

  聚餐后长辈要给晚辈分压岁钱,又称“分过年钱”。

  辞年守岁 :

  古称“围炉”。

  除夕(大年三十、小年二十九)夜,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灯明蜡亮长明到次日,一家人紧门闭户,围坐炉前守岁 等“年”过。俗谓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

避债戏:

  元妙观常例演戏敬神。负债之人为避债主追讨,是日辄往元妙观看戏,债主即使知道,也暂作罢。故元妙观的年兜演戏,民间称“避债戏”。

  跳“火裙(谐音)”:

  意为年谷大熟,燔柴报天,以示来年好运;亦有人认为意在以火驱除身上之疫,是一种古老的避邪和驱疫巫术。

  农村除夕夜晚饭后,在旷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或烧起火盆,凡家中男子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依此跳过,就是男婴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中在家兄弟替跳。

  大家边跳边念:“发彩啰!火盆跳入来,新年大发财;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气;火盆跳向东,新年银钱满厅房;火盆跳向两,新年财源人厝内。”沿海乡民则念:“发彩啰!新年好海路;发彩啰!新年好虾蚝。”谣词各地大同小异。

  火盆跳后,各家主妇即把其灰烬收置火笼中,藏于房内床下,俗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