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颍川人(陈成水)
后港,在惠安县南端,泉州湾北岸,曽经是出名的古港,又是惠南商贸重镇。缘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古港旧已矣。但遗留古迹,乃纪录地方史的辉煌。海径古桥海径古桥,乃本乡的出水关口(此地左自半山宫,右起凤坑,有九条小溪,由古桥下入晋江,称水汇九溪),又是安云舖西南通衢大道。据《惠安县志》(桥梁井池附)载:“大柘海径桥,在邑三十里大柘,元至正二十六年,普济法师助建,圮。”然而明崇禎元年,王宅重修,年久又坍塌。乡人为保存古迹,方便交通,于民国三十四年,集钱修造,推陈永百、陈光沧为董事督造,时桥长八十五丈,阔一丈四,有四墩三孔洞,潮水出入无阻。漫步古桥上,听滔滔江水入海流,看“水汇九溪 ”诸水争一流的壮观景象,让人尝心悦目,融融乐哉。古港遗碑在后港与垵头之间的新街(也称火烧街),有一座小楼墙壁嵌入“泊万里船”的石碑,其右书“咸丰乙卯年”,左边“孟冬吉立”的小字,碑长约100厘米,宽80厘米,框中字尺方楷书,遒丽劲健,刻工精细,清晰可见。
那时的后港湾,东、西、北皆环山,南出江海,港腹宽阔,内风平浪静,是天然良港。斯时,晋江、洛阳江、秀涂港三水之往来,及彼岸石湖、涵江港与此对渡之船,渔(货船)进进出出,到温州、上海(时称小北),抵天津、大连(称大北);南下潮、汕、广州,东往台湾,流球等地。运输贸易,十分繁忙,舳舻住泊,风檣林立,日出千帆影,夜入万盏灯,故称“泊万里船”。它是后港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还有在海径古桥旁边,有清朝同治丙寅年间的三块石碑:“眏山唤紫”、“浯水环清”和“各得其所”,是此处山明水秀、风光无限的写照和记录。三保宫三保宫,在垵头和东湖的海边各立一座,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宫庙。明永乐十五年(1417),三保太监郑和总兵第五次下西洋途中,到泉州寄泊候风,亲自往灵山圣墓行香;其船队驻扎于秀凃港沿岸时,还曽到百奇访问,有郭仲远及百官在“接官亭”迎接郑和的传说。尔后,统率浩浩荡荡船队,由秀凃与下埭之间的神山出发,沿晋江挥师南下,抵南洋诸岛。沿岸东湖、垵头村民,为纪念大行海家郑和功德,建造三保宫。它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之路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佐证。琅玕奇石琅玕\石,它卧座于垵头海水边,石高近丈,东西二丈余,南北一丈多;石盈亏不等,北沿凸如大巨珠,嵌勒“琅玕奇石”,石南边斜低似背椅,传始祖陈安东常常坐在此垂钓。这石是琅玕\陈氏发祥地之徽纪。站立石顶,观晋江秀水,千帆竟发;隔岸观之,江岸上屹立“六胜塔”,依稀可见的“姑嫂塔”,双塔凌空,遥遥相望,美丽的传说,寄托浓浓的侨乡情思;放眼江中岱屿(大坠岛),东连瀚海,西通鲤城,为之捍门,是江海的交汇,也是惠晋之分野。那滚滚江水、澎湃涛声,让你情不自禁地开喉放歌,江山如此多娇。
后港古迹之多,遐迩闻名,还诸如“龙宫古地”、“岱屿龟山”、“高山岩揽胜”。古朴悠久自然人文景观,厚重的的文化沉积,凸显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乡土历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