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崇武古城

打印

Sample image去惠安,大多数影友都是冲着大柞或小柞的惠安妹去的,但是我却首先想到崇武,早就听说那里有座古城了,但是当我去到时,却没想到她会保存的如此完好——站在7米多高的古城墙上,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乌云压着海浪冲击着城墙下的悬崖;后面是城墙护卫着的低矮、密集的民居,飘着缕缕炊烟,散发着祥和的气氛。呵呵,600多年的岁月,我想她把历史的记忆一直留到了今天……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东南20多公里的崇武半岛上,三面临海,早在北宋元丰年间就设立了小兜巡司,当时称为“小兜寨”。明代洪武年间开始修建城池,逐渐形成了一个城墙周长达2400多米的四方小城。城墙上东、西、北各开有两道城门,南向则为单门。

我从东门走进古城,迎面就是一个香火鼎盛、烟雾缭绕的关帝庙,一把硕大的青龙揠月刀竖在门口。探头望去里面人头济济,披着大红绸布的关公被香火熏得脸黑红一般,显得更加威武——闽南乡间习俗,一崇关公,二拜妈祖,而崇武这种习俗似乎显得更加突出——与关帝庙相对的,正是东门城楼里供奉着的妈祖。

我爬上城墙钻进城楼,又小又窄的城楼里想不到也是十分热闹。披红挂绿的妈祖像前燃着香火,七、八个老太婆正闲聊着。清一色的白衣黑裤,或拿着、或戴着当地特有的那种漆黄尖顶的竹笠,而最有意思的是几乎人人头上都插着一朵绢花,或粉红、或大红、或金黄,非常漂亮——噢,这种打扮不要说泉州,就是在惠安也都少见。我听不懂她们的方言,而她们对我的镜头也等同视而不见,只是自顾自地聊着,全然不在意有这么一个突然闯进来的外地人。

穿过城楼,顺着城墙往北,在城墙的转角处耸立着一座高约30多米的灯塔。爬上灯塔,不仅可以俯瞰附近的整个海域,古城内密集的民居也几乎都一览无遗。

从灯塔下来后我走进古城狭窄、拥挤的小巷,刚下过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又光又滑,两旁挤满了各种店铺、小饭店、小旅店、甚至还有学校。人们来来往往十分热闹。沿着小巷来到南门,呵呵,低矮、狭窄的就像一扇普通的房门——踮起脚,头就会碰到门上的石头,而如果两人并行,一个多少要侧点身子才能通过。这也叫“ 城”门?

穿过南门,城外是一个同样热闹的小街。毕竟年代久了,古城挤不下,人们不得不向城外发展。但是使人欣慰的是,古城并没有因此而遭到拆迁,至今仍完好地保留了她原来的风貌。

走出古城来到海边,陡峭的悬崖上建有一座“靖海庵”。背依古城,面向大海,尽管红墙黄瓦、雕龙画凤,但是在风雨和海浪中总显得十分孤零。一位老尼正在祈祷着,探头望出,悬崖下是一阵阵汹涌的浪花,夹带着扑面而来的阵阵雨丝,使人感到一种苍凉。崖壁上还建有几个小庙,遮掩着里面供奉的石雕佛像,他们也都迎着风浪,面朝大海,默默地为出海的渔民保佑着。

顺着悬崖陡峭的石阶小心亦亦地下到海边,只见海滩上很多岩石都被雕刻成一条条鱼,既形象又有趣。人们根据岩石的形状、大小和自然散布的位置,或精工细琢,或拙笔几刀,便雕刻出各种不同的鱼来。小的只有眼睛和头;大的则有5、6米长,鱼鳍、鱼鳞都刻画了出来。有的只露出鱼头,身体则埋在沙堆里,随着浪花时隐时现;有的则“爬”上山崖,冲着大海瞪着鱼眼,列着大嘴,让人称奇。

哦,这些石雕不知源于何时,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雕刻的,但我想,它多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吧。

 

 

最后更新 ( 2009-06-27 1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