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宫

打印

青 山王是产生于惠安地方特有的历史人物神。青山王信仰至今已逾千年,其地域分布相当广泛,惠安县(包括今肖厝管委会)建有主祀青山王宫庙的乡镇达三分之二以 上,尤以山霞、张坂、崇武和螺阳四个乡镇为盛。至于民居私奉青山王、妈的,则全县各乡镇皆有。据说旧属泉州府各县及其北邻的仙游县等也建立青山王宫庙或供 奉青山王神像,而泉州东湖早在宋代即有青山王庙宇,至今在市区的宜春宫尚配祀有灵安王(即青山王)。南宋福建浦城人真德秀在嘉定八年(1215年)任江东 转运副使时,曾多次祈求张大帝(即青山王张悃)神灵降雨救旱。清嘉庆二年(1979年)冬,有浙江绍兴人舒俊卿和天津人钱友松捐资修惠安山霞青山宫,这说 明古代青山王信仰随移居台湾的惠安人传播到台湾。据前几年来山霞青山宫进香的台胞说,现台湾共有主祀青山王的宫庙二十多府。清末民初以来,由于惠安人到东 南亚一带谋生的人越来越多,青山王信仰在当地的华侨中得到广泛传播,据了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家都兴建有崇祀青山王的庙宇。  

惠安山霞青山宫是青山王信仰的中心,其始建年代,在明、清两代修撰的《泉州府志》和《惠安县志》均未明确记载,1990年惠安县文化局编写的《惠安县 文物志》,可能是根据明代隆庆、万历间惠安知县叶春及《惠安政书》中的有关记载,认为青山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尽管青山宫的 始建年代至今尚有不同看法,但学者们的大多认为,该宫“堪称为惠安历史真正修久的古寺庙”(郑焕章:《略谈青山宫在惠安古寺庙中的地位》,《惠安青山 考》,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
 


(一)青山王信仰始于五代说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有关青山信仰的文献资料,载于《宋会要辑稿》:“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县守节里。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赐庙额诚 应,绍兴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灵惠侯。(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宋会要》是宋代官修的政书,是政府档案的分类汇编,其史料价值靠得住,可惜过 于简略,仅告诉我们青山宫在宋代赐庙额和封侯的具体时间。青山王于景炎元年(1276年)进封灵晏王,但在《宋会要》中对此没有言及,说明《宋会要》中关 于青山神祠的记载时间在景炎元年以前,距青山王封侯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27年,看来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得到官方承认的史实,是无可置疑的,可以定论。 但这与青山王信仰的起始时间还相差很远。查明清时期的地方文献,也找不到明确记载。因此,青山王信仰的起始时间,就成为研究们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学术 问题,根据分析,我们认为,青山王信仰当始于惠安置县前,时间大约为五代时期。理由有三:

其一,一般说来,民间对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神的信仰,都经历过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最初都有一民间私自信仰时期。如妈祖,据有关 文献记载,就在她逝世的当年,其出生地莆田县湄洲岛上就出现了一座仅落落数椽的神女祠,这是岛上渔民百姓自发建造的。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因给事 中路允迪的奏请,宋徽宗赐以“顺济”庙额。从民间的自发性祀奉,到朝廷的认可,前后长达137年之久。又如吴真人逝世后,民间闻者追悼感泣“龙湫庵”,以 作祀敬事之,还把他晚年在岐山下龙渊坑畔的故居改造为“龙湫庵”,以作祀敬之处。经过116年,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于乡绅颜师鲁的奏 请,才初次为吴真人立庙奉祀。又过15年,宋教宗赐额“慈济”。同样,青山王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初也必然要经过这幺一个民间的自发性崇拜阶段。

其二,由于史料缺载,我们无法得知青山王张悃的生卒时间,但为研究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对之作个大概的推测。按一般的说法,张悃为光州因始县人(以清嘉 庆《惠安县志,卷二十八》为据)。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我们以较保守的估计,他当时为一个尚未成年的随军家属,年纪约10岁,那幺, 其出生时间暂且作为875年。王审知在闽王之位达27年(909——925年),张悃的相应年龄约为35岁至51岁,被王审知任命为将军,其身体素质完全 可以胜任。闽国于945年被南唐所灭,时张悃如健在的话,已是71岁的高龄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武将又不比文官,非正常死亡的因素较多,就显得更为稀少 了。南唐于975年为北宋所灭,假设张悃殁于南唐灭闽的945年,距南唐灭亡尚有30年,因此,认为青山王信仰始于五代是说得通的。
 
其三,历史学和民俗学的解释。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旧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螺山之阳,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 山,今邑即其地也”(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任惠安知县的叶春及在其施政笔记《惠安政书》中说,他据当时所看到的郡志得知,张悃 “没葬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间,即春地置县,乃改葬于青山产庙”。《大田张氏谱》也记载:“神……先葬螺山,陈震建县始迁青山”。无论是官修的郡、邑志, 还是私撰的谱牒,对宋初置县时迁张悃坟一事都有明确的记载,看来张悃的初葬地在螺山之阳是没问题的。而“改葬于青山立庙”一语则说明,五代时民间自发的青 山王信仰,至太平兴国年间已拥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新成立的地方政府才会如此重视,顺从民意,以改葬立庙的形式加以承认。 见载于方志的祀奉青山王庙宇,除位于县南青山铺的诚应庙外,还有邑治的青山王祠和崇武半岛为张悃生前立寨青山时的保护范围有关。因此可以说,早在张悃坟迁 葬青山前,螺山之阳的百姓已把张悃作为神在崇拜了。而与历史人物神葬地有关的民间信仰,惠安已早有先例,清嘉庆《惠安县志》卷十一《坛庙寺观》篇载:“凤 山通灵庙,在县东南之西湖铺凤山。三国吴有黄将军兴及妻曹氏葬此。山常有云霞复盖其上,居民祈禳多应,因立庙江滨。”据民间传说,青山王曾托梦告知欲前来 青山毁庙的明代惠安知县叶春及(广东归善人)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此“青山”二字,当指青山王,这名话可理解为惠安未置县前,民间已存在于山王信 仰。我们还要指出,叶春及在《惠安政书》中所说的“改葬青山立庙”,乃由地方政府出面所立,即今之青山宫,当时或是于青山南麓卜地新建,或是把民间于五代 时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庙加以扩建而成。在当地也世代相传有这幺一个说法:“在青山宫的右前方有一小庙,据传是在青山宫未兴建以前,乡民已建小庙,作为烧香 膜拜青山公之所”(《惠安青山考·论青山王信仰》,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  因此我们认为,惠安县文化局编写的《惠安县文物志》郑六《山 川》曰:“青山在县南三十里青山铺,闽时将军张悃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没而乡人庙祀之。”此“庙”当为青山、崇武等地乡人在张悃逝世不久即兴建的小庙,其 时间比宋初官建的青山庙早。有的学者通过对位于崇武城中的诚应高调查后指出:“但据访,传云:该诚应庙之建早于青山诚应庙(青山宫),因而历来从未到青山 宫进行子庙神谒祖庙神的‘过炉’仪式”(《惠安青山考·崇武古城的灵安尊王神系及其宫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总之,判断青山王信仰的起 始时间,应以乡人张悃去世后自发兴起建造小庙祀他的五代为准,而不是官立青山庙的宋初。  


(二)青山王信仰在宋代兴盛的原因浅析

纵观青山王信仰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这样说:“青山王信仰始于五代,形成于宁代并发展至全盛。元代似有所冷落。明代继续发展,但无法重现宋代的盛况。清 代初期曾受迁界的影响,中、后期起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青山王信仰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吴真人研究·吴真人信仰的历史考察》, 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宋代是青山王信仰的全盛时代,探究其原因,是青山王信仰研究中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我们拟就以下几个方面略抒管见。  

1.泉州地区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为促使青山王信仰在惠安县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并为其以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关于民间信仰与道教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道教对民间诸神信仰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姿态,才有可能介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 活之中,为自己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这种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道教,已经不是讲求真养性、得道成仙的传统道教,而是注重民生日用、肯定世俗生活的大众 化道教。(《吴真人研究·吴真人信仰的历史考察》,鹭江出版社,1992年5月)”这是把民间信仰纳入广泛意义的道教,可见民间信仰与道教的关系十分密 切,往往使我们难以在它们之间划定一条严格的界线。关于道教传入泉州的时间,因有关资料不足,一时尚观考明。泉州元妙观(初名白庵)被认为是福建省最早的 道教宫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这说明至西晋初,道教在泉州已有一定的宗教地位。被列为唐末五代仅有的两位著名道教学者之一的谭峭 即是泉州人,道教理论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泉州道教的兴盛。兴外,作为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如神思想、巫术、方术等,在泉州也有长期的流行,被称为“泉州地区 最古老的传说和古迹”的情源山大道岩(时代传为秦朝),即与神仙思想有关。就惠安县而言,其道教文化也是相当古老而深厚的。相传秦代时即有道渊结茅修炼于 惠安万岁山。又传在梁朝(502——557年)时,有唐公、志公、宝公、代公、郎公五人共隐于惠安灵鹫山南,在岩上留下灵符五道。在泉州唐代五位著名道士 中,其中一位即是惠安人吴崇岳,曾被召入京,赐号“通元先生”。唐末被称为修真学道者流的罗隐,南下浪游福建时,曾于惠安县西螺山隐居,在社会上很有影 响。
 
北宋时,惠安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女道士洪圣保。青山王信仰就是在这样的道教文化历史背景下,于宋代发展到全盛。

2.广泛的社会心理需要,使青山王信仰拥有众多的信仰者。
  
当时惠安人普遍的社会心理需要是什幺呢?最主要的当是渴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历史上“山贼”、“海寇”的记载,在惠安方志中俯拾即是,而且“海 寇”甚于“山贼”。张悃将军因惠安“五代时天下割据,兵灾迭告,民各鸟兽四散,乡闾不保”(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二十八》),才奉闽王之命,率兵驻扎青 山,以保境安民。但张悃逝世后,“海寇”又经常在崇武半岛等沿海地区登陆,地方不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时惠安尚未置县,发生了被称为“宋代福建 第一次农民起义”(朱维干:《福建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的攻打泉州城的重大事件。元丰二年(1079年),泉州地区政府因“海寇猖 獗,拨禁军一百名置寨(按:即小兜巡寨,在崇武)弹压”。至南宋,“海寇”的活动更为频繁,成份更加复杂,如“干道七年(1171年),岛寇昆舍邪掠海滨 诸村。八年(1172年),复以海舟入寇”(清嘉庆《惠安县志》卷十八,卷三十五),故当时的泉州太守汪大猷即派遣军队屯守澎湖,加以防范。而曾经一度废 止的增拨禁军巡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四县沿海地区的制度,至绍兴十八年(1148年),也再恢复。应该指出的是,由于阶段的偏见,封建文人往往把农民 起义也视为“贼”、“寇”、“盗”而加以记载,但不可否认文献上记载的,确实有不少是名符其实的强盗,对于他们,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坚决反对的。对 于农民起义,社会上富有的剥削阶段既恨又怕,而由于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并非都能得到社会上广大劳动群众的理解和一 致支持,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尚未达到十分尖锐的时期更是如此。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安居乐业,但在社会不安宁的现实面前,又显得无能为力。现实生活 中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使得人们那濒于绝望的眼光指向茫茫苍天,幼想得到一个超人间力量的帮助。而生前为武将的张悃,正好具备了人们所幼想的崇拜对象的条 件,从而和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一拍即合,于是,对青山王崇拜的自我意识便被唤醒了,青山王信仰的社会现象也就产生了,而且社会越是不安宁,这种信仰越 是虔诚,因此,始于五代青山五信仰至宋代发展到全盛。  

3.朝廷的扶持是青山王信仰在宋代达到全盛的重要因素。

赵宋王朝极力提倡道教,尤以太宗、真宗、徽宗为盛。由于朝廷的提倡,道教在宋代十分盛行,相应的民间信仰也十分活跃,早在神宗时即就神祗封号问题议立 制度。“熙宁(1068—1017年)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以名闻,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请:自今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庙额者加封爵,初封 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宋史·礼志》卷一百零六)这个意见得到真宗的批准,故宋代对民间神庙 的赐封,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福建一些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神大都是南宋时才得到封号的,而且次数还相当多,晕与宋室南移后,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区受到朝廷的 空前重视有关。泉州当时除了是赵宋皇族一个分支的聚居地外,更是“天子南库”。而面临咄咄逼人的北方金兵的威胁,南宋政权迫切需要得到各种地方势力的拥护 和支持,保持一个稳定的后方,因此,朝廷就大量赐封民间神,利用神权来支持政权,而是时的民间信仰由于迎合了朝廷迫切的现实需要,取得了合法地位,因而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达到全盛。“历史上的神灵如果得不到封建统治者的允许或加封,这的存在和影响就成问题了。这又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惠安 青山考·惠安青山王信仰考》)。
 
青山公张悃是惠安特有的被神化丁的历史人物,是惠安民间祟奉的地方主神。

清光绪三年(1877),山霞 东坑村李德蕊航商于海峡两岸。一天出航前,同船族人恭请青山王到船上·筹备。三牲”供奉·以佑顺利.祈求平安。礼毕摆宴饮酒尽兴,直至众人皆醉。待醒过来 时,欲送境主公回村,又恐为举行仪式而误了启航良机,便在青山王面前“h杯”,求得允许.一起乘风破浪到了台湾淡水港。

其时适逢台岛瘟疫肆虐,病死者众t许多人在港口招魂驱邪·天灾人祸.生意根本做不下去。李德蕊即招呼同船族人·抬着青山王上岸.挨家挨户“跳僮”驱邪.大 受欢迎。那些病人的病情日见好转。于是,惠安境主公驱邪佑民的声名远播,各地民众纷纷求援青山王坐镇消灾,保佑人们安居乐业。

艋舯街一家商店后有一口井,井里出现一只三脚蟾蜍精·坐井观天.只要见有人影闪过,就把这个人吸入井中,大快朵颐·因此.这房子无人敢居住.也无人敢从这 地方经过-李德蕊他们“跳僮”驱邪后,青山王无处安放。斯时·有一位老者提议:何不把青山王放在古井上·以镇妖魔。果然·青山王显威,妖魔自退,这里从此 平静安宁。艋舯人欢天喜地,举行了隆重盛大的青山王游境活动.然后.拆除商店建庙,供奉敬祀青山王。这就是现台北艋舟甲青山宫原址。 返航的时间到了,境主公青山王即将返回惠安。艋胛人依依不舍t苦苦挽留,提出募捐请李德蕊回乡后另塑“金身”。双方一时争执不下。有艋胄甲“乡里老大”出 面调和:不如焚香‘‘卜杯”,请青山王自己定夺。结果,青山王杯示愿意威镇台岛,保佑百姓。

自从青山王留镇艋舯后,青山王信仰便在台湾民间盛传。青山公,不仅是惠安人民崇敬的英烈忠魂,也是台湾人民及海外同胞心中的英烈忠魂
最后更新 ( 2009-06-28 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