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人网站

惠安生活信息岛

现在位置: 首页 民俗风情 楹联考源流-惠安各姓氏起源

楹联考源流-惠安各姓氏起源

E-mail 打印 PDF

版主注:“颍川人”乃是一位姓陈的老先生,现居夏门,对故乡情感深厚,已届60余岁,仍热心于考核各地姓氏源流,其精神和勤奋让人动容。希望大家能喜欢老先生的作品,为老先生的精神鼓鼓掌吧!

时人生活节奏快, 工作辛忙. 大都无暇潜心于浩繁族譜. 但, 木本水源, 几乎人人关心本姓之由来, 迁徙历程, 为此, 颍川人把多年搜集本邑宗祠大门联, 考核其源流, 简单普及, 以餐读者.



      惠安玉塘孙氏家庙,有一副楹联:“东海表大儒,诗礼名家,旧望曾推唐譜牒南朝崇硕辅,弟昆报国,新封犹溯宋衣冠”铭其宗历代久远,人文昌盛。"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孙是一个以字的为姓。玉塘孙氏,系宋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乐安里迁至晋江塘市乡居住。其一世祖宋官平谕,二世祖宋官宣抚,三世祖宋官资政,四世祖宋官班尉。及至五世,有兄弟二,长真辅,仕宋位至谏议大夫,封朝卿;次嘉安,生宋宁宗庆元四年戊午(1198),赐进士第,官至礼部左侍郎,诰封通奉大夫赐謚恭肃。始迁惠安玉塘里,择负山临溪之地,聚集卜居,继而人丁兴旺,瓜瓞绵绵,为了扩大生机,又择地迁播,分布刺门兜、埔塘街、顶三乡的大坪、楊厝、庄內;裔传至永春五里街、仙游等,及散居诸多处的孙姓,祖均在玉塘。

      玉塘孙氏人才人才辈出,进入“孙氏家庙”祠厅檐下及墙壁高悬着“忠臣”、“名宦”、“乡贤”、“孝子”、“进士”、“优元”、“解元”、“举人”、“文魁”、“贰伊”等科举牌匾五十多面;祠外为土埕,有科举旗杆石夹板五十多副,现尚存二十多副,足见孙氏人文鼎盛,其族史可见一斑。


  

      在张坂镇仑前村曾氏宗堂大门楹联:“龙山衍派世泽长,沂水分支家声远”。乃昭示其姓氏属地及宗族之由来。

      曾姓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最早源地是古之鄫国(今山东峄县以东).据《世本》记载,夏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后来被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到鲁国,把鄫字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龙山为曾氏在闽的发详地。始祖延世公,讳延祚,为团练副使,系山东武城二十五派祖隐公之子,原随隐公由江西吉阳县,迁居河南固始县。后因避黄巢之乱,延世公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正月,率眷随其内兄王潮入闽,居住于晋江县。后世族人奉祀于泉州昇文龙头山大宗柌,遂为龙山始祖延世公裔,传子教、运二公,子孙繁衍,传至会公及其子孙公亮,以后显赫于北宋,其衣冠之盛、仕进之广,当时民间竟有曾半朝之称。

      而派衍惠安县梁山兜(今称山兜)乃延世公之十一世孙沂公之一支裔孙元靖公,生五子:淮、沂、渭、潮、污。长淮迁居獭窟(今张坂浮山)、次沂卜居梁山(今张坂山兜)、三渭(未明)、四潮居螺阳之田边、五污居洛阳曾垵。沂生四子:均进、均毅、均贤、均礼,分为四房,瓜瓞绵延,子孙昌盛,又择地各自谋发展。据传山兜三房子孙迁黄岭;四房迁居仑前,五房迁至山柄(今崇武镇)。四房均礼公之后,宏宗公继宗公之父,迁居仑前,有四子:曰、好、三、章,又分四房,繁荣昌盛,历代不衰。





     
      惠安县百奇村大祠堂中,有一对用以体现百奇郭姓源流之楹联,文曰:"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 源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百奇郭姓先祖为穆斯林贵族伊本.库斯.德广贡,其先世落籍于杭州府富阳县.元武宗至大年(1308)迁居泉州.明初肃清色木人(回民也在其中).伊本.库斯.德广贡只好改名换姓,取其"库斯"谐音"郭"为姓,德广为名,潜住海陬之法石避难,后生子洪公,洪公又生三子:长和卿,分支江西,次仲远,开居百奇,三季渊,居生地法石.

      "祖汾阳","源晋水",在郡望上表白百奇郭姓为中兴名将郭子仪之苗裔."派富阳","分法水"指出其始祖郭广德来自杭州府富阳,占籍晋江法水;"族螺阳","聚奇水",说明始迁祖郭仲远来惠安(又称螺阳)奇水之滨,聚族而居,生息繁衍,俗称"九村郭".

      百奇郭姓族属性分明,却自认是郭子仪的后裔,应何以解释:其一,历史背景使然,元朝时分等级的民族统治政策,明初肃夷族之措施,郭氏先人借用昔日英豪人物为护身符,为创造安全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其二,社会风尚之影响,于时,凡大族世家,追认功名具隆的历史人物为远祖,以提高世胄门望.所致有"祖汾阳"," 源晋水"之说.

      稽考百奇郭姓族历来崇信真主阿拉和圣书<古兰经>,查核其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档案,遗迹,证实百奇郭姓乃阿拉伯伊斯兰先人之后裔.1989年12月23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从东园镇划出里春,后海,莲埭,下埭和百奇5个自然村,成立百奇回族乡.






      惠安县张坂镇后边《黄氏家庙》大门联:“惠政施民袁明襄陕崇名宦,著书行世易象坦通亨乡贤”.从以上对联看,后边紫云黄氏的裔孙,在唐宋乃至明清等科举时代,是何等的腾达荣耀。

      据《元和姓纂》记载,黄氏源于陆终。周处,陆终的子孙被赐封于黄(今河南潢川以西一带),春秋时期,黄国被强大的楚国所灭。其子孙为记念故国,遂以黄为姓。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闽书》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 ”,就有黄氏。当时河南光州固始有个黄舜夫,其子叫黄道隆,避乱由光州入闽,初居仙游,后居泉州。不久,北方稍安定,道隆又回光州,后来动乱,他的子孙元方与大批流民入闽,居福州乌石山,即今日的黄巷。黄元方为开闽黄氏始祖。元方后裔中的一支,由福州迁泉州,至唐朝黄守恭已成巨富,名闻遐尔,人称黄长老。黄守恭,字国材,生于唐贞覌三年(629),一生乐善好施,最著名的献桑园宅建开元寺,历代传为佳话。
                 
      相传黄守恭献宅建寺后,为了让子孙开拓发展,将五子分居五安:长经居南安,次纪聚惠安,三纲居安溪,四伦居同安,称为“四安黄”。(一说五纬居韶安,称为“五安黄”。)值得一提,黄守恭在遣子分派各地时,作一首“示儿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不忘亲命语,晨昏须薦祖宗香。蒼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以此诗作为认祖联亲的凴据。

      黄守恭的次子黄纪迁居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为黄氏入惠始祖。筚路蓝缕,开拓田园,其子孙繁多,绵绵延延,分布于山头、东园、后蔡、内厝、上塘、霞美及晋江等地,脈衍香港、澳门、台湾、南洋诸国、世界各地,散居着黄氏子孙。

      黄田地灵人杰,人文会箤,上代先祖有:黄讷裕、黄厥(妃)、黄禹锡、黄宗旦等。锦田黄氏家庙每年举行春冬二祭,以刚鬣柔毛香楮果酒金帛庶馐之仪,昭告自汉入闽始祖黄道隆至清优进士敕授文林郎存记知县黄潄涛100位列祖列宗。





 

                    
       惠安县东园秀土骆氏家庙楹联:“峡阳衍派家声远,云里肇基世泽长。”它衍绎骆姓族人世系源流。

       溯骆氏源于姜姓,系炎帝神农后代。初生息繁衍于渭水流域之姜水,缘因涿鹿之战败于黄帝部落,而迁徙到黄河下游山东一带活动。其时部落有个杰出人才姜尙(姜子牙)辅佐文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商,建立周朝。姜尙功勋显赫,分封地在营丘,成为齐国始祖。齐太公姜尙有个庶子名叫骆,他的子孙均称为骆氏。骆氏源出于姜姓,世居营都,后因避秦乱而迁至河南,卜居内潢。

       骆氏入闽,据文献资料记载,始于五代贞明年间(916—921),河南光州固始人骆万安、骆万保兄弟跟从王审知入闽。据南平《西峡骆氏宗譜》载,“ 始祖万安公,河安光州固始人也。缘唐黄巢叛乱,同弟骆万保从王审知入闽。万保居闽地南街,发于骆家舖(今福州);而兄万安择地相土,卜南平西峡。”峡阳是骆氏的发祥地。

       宋季十二世祖骆必腾,自闽北西峡(今峡阳)黄西庄迁居泉州清源释仔前,后又徙居云里(今惠安县秀土),筑村称中房,建庙祀敬先祖,为本邑骆氏始祖。元至正七年(1436),必腾之次子骆孚仲,因“乐山水之胜,见玉埕有佳气,遂徙而卜居”,骆孚仲(二世)由秀土分衍居埕边,繁衍生息,人丁昌盛。明朝正统元年,长房一麟之六世孙沂元,迁住地下宫、张坂一带(称顶骆),顶骆又分居山富。

       张坂之骆,支出埕边;埕边之骆,支出云头;云头之骆,宗衍峡阳;峡阳之骆,祖衍固始;固始之骆,源于姜姓。




  在泉港区前黄镇坝头“连氏宗堂”大门联:“上党家声远,凤阿世泽长。” 溯本求源,楹联明晰连氏迁播历程。

      连氏属地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县。连姓是以祖上的名字命名的姓氏。据《左传》记载,是齐大夫连称的后代。相传齐襄公因为违背了对连称与管至夫的诺言,两位大夫就谋反作乱,助齐襄公的堂兄公孙无知袭杀了襄公。他们作法不得人心,过了不久,公孙无知与连称都被大夫雍廪杀死。连称的子孙为了逃避诛连,逃王境外,并以连为姓,称连氏。《高阳上党衍派凤阿连氏族譜》记载:“连姓入闽始祖为上党连恺公因黄曹起义,北方动荡......连恺公遂弃官奉双亲,随开闽王王审知入闽。”连恺公的十一世孙钺、钊迁仙游凤阿,锡迁至德化格坝。

      元1201—1204年,钊公从仙游迁至惠安坝头卜居(泉港区前黄镇坝头一带),连钊公是连氏入惠始祖。连氏定居坝头八百多年来,其子孙繁衍,绵绵延延,传有32代,分布在凤南、凤阳、凤山、凤林、凤安、坑内及南埔镇岭口等八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居住着二万多名连姓人,据称是中华连族群最大聚居地。

      连氏族人聚居村名有冠‘凤’字,当地连氏人广为美谈:言仙游阿头一只凤,惠安坝头一只凤,德化格坝一只凤。称‘一凤还三凤’。此风水宝第,这便是冠凤村名之由来。
最后更新 ( 2009-07-10 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