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人网站

惠安生活信息岛

现在位置: 首页 民俗风情 惠安民俗之传统节日

惠安民俗之传统节日

E-mail 打印 PDF
(一)过春节,道恭喜。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漫村转,口里喊着:“状元游街灯”,跳火盆,欢宵达旦。

(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四)“七娘妈生”,即七夕(现有称中国的情人节),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是一年中很浓重的一个节日。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六)中秋节,惠安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炸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这一夜,许多人都围在一起品茶、吃饼、赏月,有的在海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

 (八)冬至,就是冬节。用糯米粉搓丸或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蒸煮;,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灯到天明守岁,到半夜12点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惠安民间岁时节日食俗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文化的交融,岁时节日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饶有地方特色。

一、  春节  节前,家家户户舂粞磨面,蒸制各种过年食品,既用于敬神祀祖,又可充作餐点。(一)碗糕:优质粳米磨成细粉,加入酵母、糖水掺和。发酵后入杯盏蒸熟,剥脱取出。糕面绽开呈裂瓣,状如铃兰花。碗糕以酵母发酵,象征家运兴旺发达。糕面绽开裂瓣,俗称“笑”,以四大瓣者为佳。蒸糕时忌说“  (不会)发”。(二)菜头粿:萝卜搓成糊状,和以粳米粉,加入适量食盐、油葱花、五香末,搅匀装入碗盘中蒸熟。食时切片油煎。泉州方言“彩头”意即“兆头”、“运气”,“菜头”与“彩头”音谐,象征新年出现好兆头,迎来好运气。(三)珍粿:糯米浆加入白糖、蜜冬瓜、瓜子仁、红枣、香蕉水,搅匀入碗盘中蒸熟。食时切片蘸鸡蛋液油煎。此食品的用料,白糖味甜,象征生活甜蜜幸福;瓜子子多,象征人丁兴旺;蜜冬瓜,泉谚“食冬瓜,富挨挨”,象征发家致富;红枣,泉谚“食红枣,对头好(两相好)”,象征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四)菜包:笋丝或干萝卜丝水浸切碎,加葱白、荸荠、猪肉、虾米、花生仁、精盐、酱油等油炒为馅,糯、粳米粉各半水揉为皮,做成包子。食品寓意“包金包银”,新的一年财源广进。(五)芋圆:芋头擦丝,加薯粉、米饭、猪肉、香菇、松茹、花生仁、精盐、五香粉等,和水调拌,做成扁圆状,大如碗口,置蒸笼中蒸熟。食时切片油煎,或加配料烹炒入盘上席。(六)米圆子:粳、糯米粉三七开,加水揉和,搓成大如豌豆的圆子,并捏制若干同圆子般大小的“金银锭”,有红有白,象征堆金积银,财源广进。圆子音、状均圆,意味合家团圆,新年事事圆满如意。米圆子于正月初一日凌晨开正(迎新春)敬神祀祖后,煮甜圆作早点。

除夕祀祖,除鱼肉、果蔬、糕粿酒馔,还须供“过年饭”。过年饭以白米饭盛于陶钵,上搁碗糕(象征发家致富)、红桔(象征吉祥如意)、狗鬃芋(象征子孙繁衍)、旺螺干(象征家庭兴旺发达)、红鸡蛋、红米圆、红枣(象征团圆美满、生活红火),还有米制金银锭、菜包(象征财源广进、金银满屋)等,中插纸制春枝(象征年年有余)。正月初一日炒过年饭作午餐。除夕、春节家宴,席上常办“嫩饼菜”(详见“冬至”)

二、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泉州人称“七元节”或“众人生”。当日早晨,备糖茶、线面祀神,并取菜、果七种调薯粉作羹,名“七宝羹”,或煮全蛋、线面,合家大小共食。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泉州人称“上元节”。泉俗素有“上元小年兜”之谚,过期蒸糕、做上元圆,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泉州上元圆制法:将炒好的花生仁、黑芝麻捣碎,蜜冬瓜、金桔子、果饵剪细,拌以白糖、油葱花、熟猪油、香蕉水,捏丸为馅;再将丸馅蘸水放入糯米粉中团滚,反复数遍,作外皮,大如乒乓球。当日午,敬神祀祖,并作午餐。食时将上元圆放入开水锅中,煮至圆子浮起,捞出带汤同食,香甜而不腻。

四、清明节  节前,农村大多蒸制“清明粿”。清明粿有两种:以糯米为皮,炒小麦磨粉加糖为馅的,叫“麦馅粿”;以薯干磨粉为皮、豌豆沙或绿豆沙加糖为馅的,叫“豆馅粿”。两者外用高梁叶包裹,状如小皮球。这种食品用作清明节祭祀祖先和祭扫祖墓的供品。可作点心或馈赠亲友的礼品。

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泉人称为“五月节”。当日煎扎粽敬神祀祖。(一)油:通常以糯米粉、面粉或甘薯粉加糖水搅和,捏成扁圆或椭圆形的坯,入油锅或煎或炸而成。“甜”也有包花生末或豆沙为馅;“咸”较讲究配料,粉中常掺入蚝、虾、鱼、肉、葱、芹、韭之类。(二)粽子:以糯米为原料,有碱粽(米中拌以纯碱)、豆粽(米中掺入红豆或豌豆,加酱油、精盐细炒)和肉粽(米以糖乌、五香粉、卤汁油炒,配以猪肉块、香茹、栗子、虾米、卤蛋等),都用箬竹叶包扎,入水锅中煠熟。食用时,碱粽蘸糖或酱油冷食;豆粽、肉粽可佐以蒜泥、辣酱、香醋、芫荽、喼汁等热食。

六、立夏    泉州方言“夏”与“虾”音谐。立夏日中午,城乡居民以鲜虾、面条烹煮为膳,称吃“夏(虾)面”。据说如此可减少夏日疾病。进入80年代,民间时兴“补夏”,以鸡、鸭、鳖、鳗、蟳等配合中药进补。

七、七夕  家农历七月初七,泉人俗称“七娘生”。当日家家户户做糖粿供奉“七娘妈”。糖粿制法是:揉糯米粉为坯,搓成龙眼大的团子,上揿一凹洞,放入开水锅中煠熟捞起,拌以白糖、猪油、炒芝麻和花生末,可冷食。

七夕,泉州民间有小儿拜“七娘妈”为义母之俗。初生儿第一个七夕要举行缔契仪式,俗称“新契”。至16岁那年七夕举行解契仪式,俗称“洗契”。这两次七夕,家庭敬祀仪式特别隆重,必备如下礼仪食品:(一)百寿包:发面蒸成掌心大的糖馅包子,面染橙黄色,盖大红团寿图案;(二)白米龟:糯米粉皮,绿豆沙馅,成扁椭圆形,盖龟形模,印上红寿图案;(三)蓼花:炸米松滚麦芽糖,外粘爆米花,作圆柱状;(四)麻蓼:炸米松滚麦芽糖,外粘白芝麻,状如蓼花,祀神后留作点心,并馈赠亲友邻居。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午,蒸甘薯、芋头,备月饼祭祖祀神。薯芋用作午餐,夜晚,家人围聚庭院里品茶吃月饼赏月。中秋夜有一家人或一群朋友聚玩“状元饼”。玩者分摊出钱购置状元饼一套,内有“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进士、举人、秀才”大小月饼计6色63只,最大“状元饼”1只,大如面盆口,以下各色饼数按几何级数递增,最小“秀才饼32只,是铜钱般的小饼子。参加者轮流投骰卜取各色月饼。最后夺得“状元”者,被视为福大运大,大放鞭炮庆祝。

九、霜降  霜降日,泉州民间有吃柿子的习俗,据说霜降当日吃柿子,能防伤风感冒,寒冬不流涕。

十、立冬  时届农历十月,下值寒来暑往的时令,泉俗注重立冬进食补品,借以御寒强身。临近立冬,市场上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采购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立冬日,城乡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屠羊,备办富含营养的食物合炖补药,合家饱享一顿滋补的美餐。

补冬的食物有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红膏蟳、鳖、鳗等水产品,以及水鸭、鹧鸪等野味。进食补品,依家庭经济而异,一般以鸡鸭与中药“四物”合炖最为普通;即使贫寒之家,也做一锅猪肉咸饭,配鱼丸豆腐汤。富有之家,山珍海味中加参、茸、冬虫夏草、海狗鞭等到名贵中药者司空见惯。民间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者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

十一、冬至  泉州人称“冬节”。节前,家家舂粞、蒸糕、做粿、包菜包,如同过年。节日早上,煮甜汤圆,配合薯蕷(田薯)、槟榔芋敬神祀祖,并作早餐。当日,举行家祭,肴馔中必有嫩饼菜。嫩饼菜是用面粉烘制成直径20厘米的薄饼皮;用胡萝卜、冬笋、青豌豆、豆腐干、包菜、猪肉等切丝,韭菜、大蒜切段,以及豆芽、蠘肉、蚝煎、鸡蛋……分别重油炒熟的杂烩作馅。食时,嫩饼皮包卷馅料、油爆米粉丝、油焙海苔、麻蓼、炒花生末加白糖、芫荽、蒜白,成圆筒状,双手握着就食。泉俗一年的冬至、除夕、元宵、清明等四大节都吃嫩菜饼,寓意“包金包银”,来日发财致富。

十二、传统风俗惠安"尾牙"

  尾牙是闽南的传统风俗。“牙”在古代是指军中的军旗,出征前祭旗叫“祈牙”,后来这一祭拜形式被商家学来,在每年的农历12月24日、26日这几天宴请员工,称为“尾牙”。这一风俗当时在闽南地区及台湾都存在,后来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立四新”,人们就不吃“尾牙”了,而是用联欢的形式代替。如今的“尾牙”就是以往“尾牙”形式与联欢形式的结合,是新与旧的结合、中与西的结合、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大大丰富了“尾牙”的文化内涵.

作为企业,可以通过“尾牙”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来年更好地为企业工作,而且不必采取说教、培训等死板的形式,花费也不会太大,何乐而不为呢?